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烟台绒绣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6: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烟台绒绣的传奇故事

2012年,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类)评选活动中,烟台市芝罘区的周志娟老师以一幅名为《贤明带来和平与丰收》的绒绣作品获奖;2013年,在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周志娟老师的绒绣作品也大放异彩,令人震撼,博得与会嘉宾的一致赞赏。为了探寻绒绣这种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记者和两位芝罘区文联的工作人员,走访了烟台绒绣的传承人之一———周志娟,听她讲述烟台绒绣的传奇故事。

绒绣作品仿佛世界名画

周老师为人谦逊,成就卓著。虽然淅淅沥沥的冬雨带来清寒,但周老师依然坚持下楼迎接我们,让人心生温暖。

打开屋门,记者立即被墙上栩栩如生的“油画”吸引,无法相信这样美丽、逼真的艺术品居然是用绒线绣出的。正对着门的作品是《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如果不是知道这幅油画现珍藏于巴黎卢浮宫,记者几乎以为周老师已经收藏了它。其实,这就是精美绝伦的绒绣作品的魅力。而且,这幅堪称精品的艺术品,绣制的过程也非常令人惊叹,没有图纸,没有样品,全是周老师对着原画印刷品,自己调配颜色,掌握明暗、层次、结构、比例绣出来的。

绒绣又称绒线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由于绒线本身没有反光,具有毛绒感,故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绒绣人用有规则的斜针按网眼一格一针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绣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绒绣源于刺绣但高于刺绣,善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据长沙汉墓出土的文物考证,绒绣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在秦汉时期,就由新疆传到了中原和沿海一带,那时多用新疆所产羊毛纱,绣制各种座垫、壁毯之类的实用工艺品,而近代绒绣的兴盛,则正是源于烟台。

在周老师明亮干净的小屋中,一段烟台绒绣故事从遥远的1886年逶迤而来。

中国绣女震惊英国王室

1861年,烟台开埠,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其中有位叫史密斯的女传教士是法国王室公主,与英国玛丽王后是姑嫂关系。1886年,为祝贺玛丽王后出巡澳洲归国,史密斯想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玛丽王后,思前想后,她决定用英国的国绣绒绣制作一幅《女王出巡图》送给女王。凭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史密斯别出心裁,想请一位中国织绣高人用中国传统绣法完成这幅作品。她找到当时烟台基督教长老会长老李伯轩寻觅高人,李长老当即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许世光夫妇。当时烟台街上,许家媳妇董氏的刺绣很有名。一方面是史密斯的诚恳,一方面是好友李伯轩的重托,许世光不能拒绝,立即应了下来。然而,等他们夫妇看到史密斯专程从英国运来的彩色羊毛绒线和已画好的油画底稿时,两个人傻眼了,这些东西他们根本没见过,跟董氏擅长的刺绣更是大相径庭。

但是,中国是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国家,如果做不好,不仅负了朋友的重托,更会丢了中国人的脸面。贤淑的董氏拿着绒线进了绣房,她想起有一种西汉绣法适用于这种羊毛绒线,于是她在那种绣法的基础上,苦心琢磨,又添加了方点针、拉毛等绣法,一绣就是半年多。这位普通的中国民间绣女,硬是凭着她的智慧和高超的绣技,将那幅陌生的西方油画用陌生的绒线绣在了陌生的网格布上。

当这幅《女王出巡图》送到英国皇宫,整个皇宫都震惊了。才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可以绣完一幅这么大的绒绣,而且绣工还如此精湛,连极擅长绒绣的玛丽王后也连声赞叹,自叹不如。

烟台绒绣出口百万美元

随后,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办了仁德洋行,欧洲绒绣被引入中国。烟台开始按照专门经销绒绣的公司制作的设计图案大批生产绒绣,烟台绒绣迎来了黄金时期。1894年,在仁德洋行供职的许世光和儿子许振邦也创办了烟台第一家绒绣工厂———利敏工艺加工厂,即老烟台人所熟知的“许家花坊”。“绒绣厂最繁荣的时候有90多间房,400多名工人,分为原材料部、设计部、装裱部、绣花部、地毯部等多个部门。”周老师告诉记者。那段时间,烟台的大街小巷,家家都在做“许家花坊”的绣活,烟台绒绣名满天下,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烟台绒绣以出口为主,在欧美各国大受欢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民侵略中国,战火很快波及烟台,欣欣向荣的民间绒绣业遭到打击,不复繁华。在战火中,绒绣厂随着“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恢复生产。还好,眼光长远的许振邦把绒绣厂核心部门———技术设计部留下了。

据周志娟老师回忆,抗日战争前夕,烟台绒绣出口在几百万美元以上。

绣花社给女性创造就业机会

1948年,烟台二次解放,在享受和平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仁德洋行的马茂兰邀请许振邦一起重振烟台绒绣,建立了锡安工艺厂,1952年,因为种种原因,工艺厂停产。1954年,政府为了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保护绒绣产业,成立了烟台进出口工艺品加工厂,将绒绣包含其中,第二年,政府又专门成立了独立的绒绣厂。1964年,绒绣厂改为工艺绣花社,许振邦担任设计部门主任,他的儿子许若愚,也就是周志娟的老师任设计师。“那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周志娟老师回忆,“1964年成立烟台绣花社,当时没有资金,厂房不够用,用的是工艺品公司给的厂房,但是人家给我们分来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工人。那会儿烟台的冬天非常冷,绣花社没有钱,没有条件买炉子,工友们从家里你拿一个炉盖、她拿一个炉芯……七拼八凑出来一个炉子,取暖用的引火草也都是大家伙从家里拿的。”周老师正是那个时候加入绣花社的,“老师们还从家里往绣花社带凳子、油笔等,凡是绣花社缺的,他们都揩自己家的油往绣花社拿。”说起那时工友、领导们的淳朴,周老师非常感慨。“以前女性很少有工作机会,绣花社给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女孩子和家庭妇女就业的机会,家里多了一份甚至几份收入,也从侧面提升了烟台百姓的生活水平。”周志娟说道。“老一辈的领导真是好,当时虽然条件不好,但是大家从来都没有放弃研发新产品、研究新方案,只要是对提高大家的绣技有利,厂子里绝不含糊。大家一起省吃俭用,终于把那段艰难的时光扛了过去。”周老师说,即便厂子很困难,但在培养工人方面从不吝惜资金,经常安排绣工去外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作体会报告,让没有去的绣工也从中学到东西。因为绣工们都没有美术基础,厂子还定期邀请职业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厂子里给绣工们讲美术课中的色彩搭配、明暗设计、结构层次……绣工们慢慢就成了美术通。厂子里还定期举办绣品展览会,“评样儿”就是把大家自认为好的作品都挂出来,让大家评比评价,让绣工们彼此取长补短。“虽然生产任务重,但厂子还是会给绣工在工作日期间每个周放半天假,让我们去逛公园、看花展,培养我们的美感。”周老师说,厂子如此重视技术方面的培养,大家的绣技与日俱增。“我们这些学徒的成长,跟老工人、老领导的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说起自己的老师和领导,周老师满怀感恩。

传奇感人故事

山西传奇故事

句容传奇故事

股市高手传奇故事

俾斯麦的传奇故事

网景公司传奇故事

中华民间传奇故事

网景公司传奇故事

钱学森的传奇故事

周恩来的传奇故事

烟台绒绣的传奇故事
《烟台绒绣的传奇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