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2: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中国现代文学概况

1、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两个概念:“时间概念”和“历史概念”。 时间概念:指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即中国现代文学跨越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从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历史概念:指文学的“现代化”,即“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

2、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现代性

(1)精神导向:促进思想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2)艺术形态:现代的文学形态。现代的美学思想与创作方法、现代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话语构型

(3)文学发展方式:面向世界的开放式格局。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学,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资源,不断融汇到世界文**流之中.

3、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两期七段) 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1915-1949)

第一个十年(1915-1927)五四时期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1927-1937)30年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4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1949-1999)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学(1966-1976)

新时期文学(80年代)

九十年代文学(90年代)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五四文学革命是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发生背景 ⑴、时代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极大变化,此后的十几年,整个社会缺乏严密的思想统治,出现了少有的思想比较自由的局面。

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学的学生在**广场游行,抗议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卖国行为。五四运动象征着“五四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充满思考、希望和激情的全新时代,对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

(2)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①、根源:

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根源:为摆脱落后、积弱、挨打现实处境,实现富国强民;中国人在“器物之变”、“制度之变”努力失败后,尝试“思想之变”。

文化根源:反对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尊孔复古”文化逆流。

②、兴起与发展

1915年9月,陈独秀主持《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

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10月) 新文化统一战线形成(1918年)

“五四”爱国运动将新文化与新闻学运动推向高潮。(1919年5月4日)

《新青年》编辑方针的转变(1919年12月\1920年5月)

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倡导民主与科学。

重评孔教学说,抨击文化专制。

传播西方新思想。

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2、“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开展的过程 (1)、酝酿(19105—1916)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黄远庸等均提出过文学改革的建议 (2)、倡导(1917—1918)

①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见教材第5页),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②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

③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改革韵、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④钱玄同《寄陈独秀》:指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⑤双簧信(1918年3月,钱玄同,刘半农)

⑥傅斯年提出“文言合一,制定国语”。 ⑦1918年8月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胡适文学改良“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陈独秀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3、“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钱玄同:“废文言而倡白话”;“废汉文”。 胡适:“白话为文学正宗用语”;“死文字只能写出死文学”,“活文学当要活文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2)反对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 (3)提出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发表)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4、五四文学运动的重大意义

首先,使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1920年,教育部宣布所有的学校课本应该使用白话文。 其次是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新文学团体(如文学社和创造社)的兴起,带来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思想大解放局面。

第三是文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第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思考与练习

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概念”指什么?

2、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3、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有哪些? 第二课

鲁迅(1881—1936)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贡献。了解鲁迅的创作概况,创作特点,并对鲁迅的主要著作进行熟习。

二、学习重点

1、鲁迅的创作概况;

2、鲁迅的创作艺术特点。

三、授课学时

2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一、鲁迅的思想

前期主要受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影响,也有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郁达夫《怀鲁迅》)

二、鲁迅的创作 小说:《呐喊》(1923年)《彷徨》(1926年)《故事新编》(1936) 散文和散文诗集:《野草》(1926年)《朝花夕拾》(1927年)《两地书》 杂文:前期《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三、鲁迅的小说及其艺术特点 Ⅰ、鲁迅的小说

(一)、《狂人日记》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白话短篇小说。 鲁迅的评价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渺茫”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思想内容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理记录,简练而巧妙地表露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的看法,即无论多么仁义道德,传统生活所代表的是礼教“吃人”。作者从严肃的道德意义上,表达了对传统生活中虚伪与残忍的严厉谴责。

1、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空间上从社会到家庭构成了一个“吃人”的罗网; 时间上从古到今构成了一个“吃人”的历史; 方式上从肉体到精神全面地“吃人”。

2、表现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对传统的质疑和否定; 改造旧世界,呼唤新世界。

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1)实写人物,用现实主义方法。(如实刻划,细节真实) (2)虚写寓意,用象征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用暗示、唤起联想的方法赋予形象反封建的深刻寓意。)

现实主义的精细描写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赋予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

2、塑造了一个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

狂人以一个异类的姿态,反常规的思维揭穿了曾被人们视为金科玉律的旧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对传统生活中的虚伪和残忍给予了严厉谴责。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的精神象征。

3、小说的反讽结构,丰富了作品的寓意。

反讽:一个叙述因语境的压力产生了与叙述方向相反的实际效果。

《狂人日记》的“序”与“日记”构成了一个反讽的迷宫,二者相互评价,并相互颠覆,文本的意义因而变得无限深入与丰富。

4、忧愤深广的基调。

对传统生活方式中无处不在的残忍和虚伪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到无比的愤怒,对由来已久并仍在继续的吃人历史感到极度忧虑。

(二)、《阿Q正传》 1921.12—1922.2 在《〈晨报〉副刊》 连载,署名巴人。

鲁迅的评价

“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阿Q形象和他的经历讽刺了“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心理,同时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1、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是对近代中国百年屡受列强欺侮惨状的一大讽刺。

2、《阿Q正传》从两个方面总结了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并没有立新权;二是阿Q式的革命,离革命的精神和革命的道理还十分遥远。

阿Q形象的接受史

20-30、40年代: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有革命要求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新时期:阿Q体现了以封建文化为基础,以主奴根性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

新时期后:阿Q的遭遇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人类个体生存的“双重绝望”的困境。

艺术特色

1、典型化手法的成功运用。

鲁迅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提炼出了国民带有普遍性的精神胜利法的个性特征,并以一个流浪汉阿Q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来演绎这种性格,使这种性格得到鲜明而生动的展示。阿Q在革命中的命运也具有典型性。

阿Q性格的生成是环境的产物。首先他生活在浙江水乡这一具体环境中,其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都是特定的;其次,他地位低贱,一无所有,与之发生关系的三类人(乡绅、假洋鬼子、乡亲)地位都比他高,对他不是欺侮就是鄙夷;最后,他生活的时代是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的到来给了他依稀的希望,但最终他却死在革命枪下。

2、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

作者启蒙的高度热情以深藏内敛的情感和冷峻犀利的笔调加以表现。 (2)以讽抒情

以讽刺的笔调抒发同情、批判等感情。

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阿Q正传·不准革命》)

(3)形喜实悲

作品要表现的是隐藏于喜剧性场景之下的悲剧性。

厉行“男女之大妨”“排斥异端”——心灵扭曲 求爱——无家的惶惑

比虱子大逞武功——困窘的生活与贫乏的精神 革命的闹剧——革命对于民众的隔膜

……

Ⅱ、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体现在题材、创作视角和小说形式三个方面。 从题材看,鲁迅的作品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份子”两大题材。

从创作视角看,鲁迅在表现他笔下的主人公时,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从小说形式看,鲁迅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形式,加上自己的创造,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新形式。

四、鲁迅的杂文及其艺术特点 Ⅰ、鲁迅的杂文

杂文作品集(以1927年4月12为界) 前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坟》《而已集》 后期: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遗》

思想内容

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 (1)反对国粹主义。

“国粹主义”:抱残守阙,视糟粕为精华,视腐朽为神奇;拒斥外来思想文化,缺乏自信心,等等。

《随感录三十九》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2)批判封建迷信。 《论照相之类》。 《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电发电报打电话,国人用电上电刑;外国人以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则造鞭炮散神;外国人以罗盘航行,国人以其看风水„其他如设坛求雨、放炮救月„„

(3)批判封建礼教、宗法制度,主张社会解放。

2、批判国民性弱点

(1)麻木、健忘、盲目自大等。 《随感录三十八》——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计算起来,可分作下列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 „„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也有草舍,—— 娼妓,---- 臭虫。”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你说中国思想昏乱-----( 我们是四万万人 ) 你能把我们灭绝么?”

(2)暴露社会生活中种种丑行恶习。 如《吃白相饭》《爬和撞》《推》等。 “爬”,两手两脚着地; “撞”,横着身子撞过去; “推”:把人推倒,从别人身上踏过去。 ——生活方式不同,投机心理一样,即压在别人身上或挤倒别的奴隶来解救自己——损人以利己。

3、结合现实政治斗争和文化活动进行的时评。 (1)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帮闲文人。 围绕女师大**:《一点比喻》《死地》等文章指出反动当局帮闲文人的丑恶嘴脸。 围绕五卅事件:《忽然想到十》等文章揭示帮闲文人的可怜相。 围绕三一八惨案:《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等文章既抨击现代评论派的帮闲行为,同时也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

(2)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阴谋

抨击国内外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镇压人民。如《铲共大观》《友邦惊诧论》《非所计也》

揭露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及其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如《友邦惊诧论》《我们不再受骗》等。

(3)反“文化围剿”及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①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②揭露国民党对进步文艺家的迫害 ( 尤其是揭露国民党对“左联”的迫害 ) ③就文学创作的“人性论”问题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斗争 。 ④与“自由 人”“第三种人”的斗争

(4)批评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错误,积极引导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 ①与太阳社,创造社的论争 (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 ②对“左联”的支持与指导 ③发表对文艺大众化的看法

④“两个口号”之论争

Ⅱ、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1、形象性。

(1) 勾勒典型形象揭示或概括事物或一类人的普遍特征。

如落水狗、叭儿狗、吸血前还要发一通议论的蚊子、两面三刀的“二丑”、脖子上挂着小铃铛的领头羊,等等。

(2)勾勒形象与思辨说理统一 (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 如谈休息与战斗、工作的关系: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果实。”(《这也是生活》)

2、抒情性与讽刺性。 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

3、文体多样,风格多姿。

4、简练隽永、机警幽默、鲜明生动的语言。

一个阔人说要谈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谈经。岂但谈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 《这个与那个》 )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捣鬼心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_2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