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名作细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5: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作细读》读后感

李江艳学科教学(语文) 09120020

关于孙老师《名作细读》一书,在邹老师的推荐下有很多同学选择了读这本书,孙老师深入浅出的将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运用到作品精细的文本分析之中,读来生动有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分析文本的方法,比较法、还原法还有替换法等,并且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教给我们书中涉及到的文本的分析,方法更在书本外,在以后的文本阅读中,很多方法是会不由自主的贯穿其中的。

孙先生在《序》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微观分析的幼稚和粗暴,策源地在大学课堂,长期流毒中小学,遂成顽症”,而大学教授们却又“把文本的微观分析当作是小儿科”。“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把生命奉献给了个案分析。不是个别的个案分析,而是空前大量的。这不仅仅是把学问通俗化,也是在寻求学理的突破。”是的,“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在当下文本解读大行其道之际,在我们浮躁于课程改革(“阅读教学”改革)之余,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所在呢?

毋庸置疑,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的确如此,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它才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的。”然而,再看看当前某些流行的“阅读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披着新课改的外衣,打着“人文性”的旗帜,撇开文本而“高谈阔论”,营造氛围而“电闪乐鸣”!可是热闹之后,学生却惘然若失。原因何在?我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忽略细节”。细节,无论是文本中的细微之处,哪怕是一词一字一标点;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小插曲”,哪怕是一言一笑一叹息,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的教学生成点!而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却不以为然,或一笔带过,或蜻蜓点水,因对“细节”内在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其结果是失去了一次对文本深入开发,课堂再度升华的极好机会。“细微之处见功夫!”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文本细节,观照教学过程,机智巧妙设疑,积极引导探讨,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从而也使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须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及

时地捕捉,果断地做出决策。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有可能使得“细微之处见精彩,细微之处显神奇”,而这“精彩、神奇”之中又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书中作者回避了艰涩的理论,将传统审美与西方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了二度诠释。读者仍能读到理论的影子,但这些理论不是生吞活剥的搬来搬去。全书七章解读了85篇经典作品,文体覆盖了诗歌、散文、杂文、小品、小说并包括了报告文学、纪实类等非虚构作品;横跨古今、中西;理论涉及到中国古典美学、结构学、叙事学、现象学、接受学、阐释学、西方美学、陌生化、心理分析等,真正体现了跨学科多纬度的文化分析。前六章基本以“人”为核心,从作家与受众,语言与修辞,文化心理与人文关怀诸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将理论的权威与人心的温润结合起来,给作品投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社会、个体生命放置到同一高度来度量,充分显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博大与一贯持有的对文化的宽容。同时体现出一个语文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景仰,以及对人类高尚情操的肯定与畅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先生在把握住人类对崇高的追求这个基本精义之外,深深地为人类在精神领域中的探求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起到烛照心灵、影衬人心的作用。

语文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兼顾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审美感悟。如果从接受角度去界定文学作品,把文本当作“常数”,那么,在细读中我们就有可能实现无穷可能性的“变数”。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不要用既有的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这里孙教授提醒我们,“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部《红楼梦》,但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是对的,就是对,也没达到同样的深度。”当学生误把精华当糟粕,或者偏离了主流所认可的“共同视域”时,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精辟的指出其不足之处。语文课堂上,通过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共同品味语文的芬芳,也能在师生的互动中发现更多的曾被遮蔽的地方,达到教学相长。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会高于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认

真研读文本,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而且这种感悟和发现不仅要与本课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学的主导倾向相契合,还要与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接轨,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的文本对话中形成视野融合,教师才能真正通过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读罢此书,我有一种更强烈的热情融汇到文本细读与教育工作中来,正如作者在其《序》中所说:“在对宏观理论有了普遍性的、规律性的把握以后,进行广泛的、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发展理论。办法比较艰苦,但它的基础比较雄厚。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可观。”此书的普及推广不在于仅仅作为一种个人学术存在和理论建树,恰恰是它存在的时代价值。这本书的诞生是对当下以工具理性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是一种彻底的颠覆,就如当年的读本热一样,激发了相当一批人投入到此项的事业中。

读《名作细读》有感

细读《菜根谭》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细读标准

歌剧名作鉴赏

国内外名作读书笔记

音乐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推荐)

名作细读·读后感
《名作细读·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