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追寻幸福听课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学视角 观看笔记

第一集:一开始老师放了一个倒霉熊的动画,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有目标的话,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也会是幸福的。第二:幸福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看奋斗的目标是否值得,如果一开始追寻的目标、意义就是不正确的,那么即使去追寻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也得不到幸福。之后我也悟出了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知识,这是有形的翅膀;也需要心灵的塑造,这是无形的翅膀。只有有形的翅膀和无形的翅膀都完善了,人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境界并且不停地往高处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成熟的人并不是说知识比其他人一定要丰富,而是他心灵上的起点高。

第二集:老师从自我介绍开始,表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她自身虽然“心虚”,但是她是用勤奋弥补了她的缺点,而且她的心态特别好,所以她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以她自身的情况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确,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就比如说同样是失恋,有的人会觉得是解脱了,分手快乐,但有的人会觉得好痛苦,无法自拔。

第三集: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影响幸福,我们愿意和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在一起。我们自己要有幸福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有给予别人幸福的能力。领导人能带给组员的幸福与领导人本身的素质有关,尤其是道德,领导是否公正,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国家也是一样,公正对于幸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幸福的三种视角是伦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本课程是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幸福。我们需要一种思考的能力,不要只根据前人的经验来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偶然性不等于必然性。

第四集:老师放了《三国演义》的片段,从刘备因叹气被张飞鄙视,关羽分肉给大家来说明要为社稷、为大众着想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幸福。而且,三人结义,有了适合自己的团队,为着共同的目标好好奋斗,这也是幸福的体现。

第五集:老师提到了在应聘的过程中,公正无私是十分重要的。公正无私的人才能称得上的是优秀的人,而不是优秀的工具。公正无私是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只有公正无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被重用的人,一个带队者。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心灵洁净的人,这样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善,能给大家带来幸福。

第六集:幸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幸福主要是从心灵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幸福主要是指快乐。幸福是一种需要,需要得到的满足不同,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从追求快乐的角度,一切都是可能的,包括同性恋。

第七集:人生有自尊的需求,是每个人潜在都有的东西。虚荣是人生对尊严的追求的一种变种。《大学》中有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要把道德作为目标,判断是否道德的方法是,如果一种行为或态度普遍化是能给社会带来益处的,那么这种行为或态度就是道德的。人们的追求越来越从生存层面转化为欲望的膨胀,也就是越来越世俗了。虚荣的人最终会感到空虚,因为他所在乎的虚荣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他本身的才能或代表他这个人的状态。

第八集:幸福是金钱、权利、才能的统一体,不能说一个人很有钱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肯定一个人更多地是因为他的才能,因为他的全面发展。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尊严的是才华与道德,尤其是道德。人们都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否定,所以不幸福也来源于别人的否定,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

第九集:环境对人的幸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下,人的幸福感会强;如果身处劣势,人的幸福感会弱,但是只要有才能,有道德,方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环境的力量,人的才华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认同的话,是十分不幸福的。人是人,人不是工具,如果人在环境中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话,他是会觉得和这个环境有冲突,他会痛苦。

第十集:开始探究伦理与幸福的关系,首先老师介绍了一下马克思,然后老师放了泰坦尼克号的视频,提出ROSE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还放了个小朋友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是很幸福的。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排序的问题,用了歌手齐秦和陈楚生做例子,齐秦先出道,陈楚生后出道,但是在目前陈楚生比齐秦要火,论证了排序的重要,幸福也在于人的排序。

第十一集:老师引用了梁启超误被医生摘肾的事,但是梁启超并没有怪医生,而且梁启超还是在维护医生,他是为了社会着想,如果他不为医生辩护,会影响到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伟大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被自身利益所牵绊,心细天下,这才是以天下的幸福为幸福的表现。幸福也在于人生的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第十二集至第十七集:从这一集开始,老师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幸福观。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了优秀,这个民族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适合我国现状的社会形态,我们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对中国的儒道佛墨法的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其实在中国的儒、道文化中有体现,比如天下大同啊之类的思想。我对马克思的这一段话非常有感触,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学者、哲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马克思的这样一种志向让我感动,这也是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也是幸福的,燕妮为了马克思牺牲了许多,但是她十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十分理解她的丈夫。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马克思的讽刺能力特别强,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也对马克思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马克思自学的特点是:摘、感、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老子的《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比较容易被中国接受。马克思的创新能力强,恩格斯的阐发能力强,他们是各有所长的一对好拍档。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政党还是经济组织之类,都要有追求,必须要有共同的思想指导,否则这个组织就会完蛋。

第十八集至第十九集:老师开始讨论社会体系与幸福。选对了路,就没有痛苦的根源了,就是享受幸福了而不是追寻幸福,追寻幸福就是逃离痛苦的过程。燕妮对马克思的支持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抱负,她并没有觉得马克思连累了她,一直支持他丈夫的事业,十分令我感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的话,人的意识就会感觉到幸福。外界产生的痛苦源是围绕在你的周围的,我们要得到幸福,解决办法就是把外界那些痛苦源、刺激源给消灭掉,要么我们就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强大,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十集至第二十一集:老师讲幸福与欲望的关系:幸福是欲望的满足。每个人的社会存在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产生的具体的欲望也不一样。幸福的分类有:神性的幸福和人性的幸福,神性的幸福是神圣性的幸福,是无痛苦的、纯粹的幸福。人性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人有了欲望,才有了满足,满足了才有幸福,但是欲望本身是痛苦的表现,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痛苦。我们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以后就会有多大的幸福。我们存在一种因为痛苦而达到幸福的过程当中,有的欲望我们要消灭,有的欲望我们要留着并为之奋斗。安慰人的时候,在人痛苦的时候,要去给人家找还有哪条路可以走,给人希望。欲望要避免“眼高手低”,合适的欲望能够让我们奋斗,不合适的欲望很有可能让我们走入绝望。感性幸福由感官驱动,感官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帮助感官判断这个欲望是否可以满足。理性幸福是来自于心灵,这个心灵的需求和我们的社会存在有关系。

第二十二集至第二十四集:这3集,老师讲的是理性的幸福。我们身处于社会中,总是带着别人的期望值存在,家人、朋友、社会都对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期望,在这样的期望值下生存,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这样的压力会让我们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做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但是当我们被这个社会压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心灵是得不到解放的。理性的幸福在于协调好这2者之间的关系。理性的幸福是公正,老师用了清华同学做例子,清华的同学进来都不是走后门,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来的。当我们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候,我们没有幸福感。老师还说,机会是足够的,如果我们能力不够,才有可能被挤下去,特别优秀的人从来不用担心自己“被”不公正。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没有成功的痛苦是最痛苦的,而坚持下去了,最后成功了,这个过程的痛苦就会变成幸福的来源。痛苦和幸福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老师还强调理性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心灵的反思,我们能悟到幸福的真谛。

第二十五集至第三十二集:老师从《伊里亚特》和《荷马史诗》开始讲,说明神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有一个秩序,将狂躁的人变得顺从。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建立秩序的时候,首先来借助的就是自然界的秩序。也就是自然规律,我们的任何秩序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改造自然。社会进步是根据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来判断的。秩序不是人生来就懂的,而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约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的良好发展与促进社会的进步。哲学家所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来研究建立社会的秩序,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关于社会秩序的思考。在历史的转换时期,容易出现很多愤青,愤青们想着如何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潮性的哲学家往往是从思想层面给予社会指导。总的来说,社会秩序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即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传播社会秩序的工具是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不用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要求,我们处于一个被认可的伦理道德中时,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秩序时,即现有的秩序时正确的、符合生产力的现状的时候,我们只有去让自己适应这种伦理秩序。老师说,哲学需要放在历史中去,我认为是的,不同时代的哲学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外国的社会秩序大多是一元论,侧重于法治。中国则是德治为重,我认为也和中国历来的传统有关吧。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将哲学由研究自然的重点转移到研究人来,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我们的优秀要被别人感觉到,我们必须要具备把自己的优秀展示出来的能力,不然我们的优秀就会被埋没。这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十三集至第三十五集:解读幸福。公正是赢得人心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公正,要建立一个好的工作系统和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形成一种公正的观念。除了沟通外,我们要有公平的分配物质利益、民愤、风头的能力,分配的无序会影响整个的组织运行状态。好的组织者能够做到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放弃个人利益。老师拿了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地震现场这件事来说,体现了总理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也让我十分敬佩。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书本中学习,书本中的是对实践中的升华,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经验。二方面是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学习的理论都是放在我们个人的个性中来实现的,所以个人对于理论的运用也是十分关键的,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成才。老师还提到了心态问题,如果做什么事情都以100分的态度去做,这样内心反而会很紧张,这样可能什么都做不好,正确的方法是以80分的心态做100分的事。现在的处境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是这样,通过努力,我们可以达到更高更好的境界,用一辈子去拼搏。

第三十六集:漫谈幸福。大气,是幸福的表现之一。心有天下、民族、国家,看事情就不会那么偏激,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大气。老师提到了“代写现象”,的确这样是不道德的。我们的幸福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就好像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不应该去嘲笑他们一样。在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的时候,标准为是否这件事推广之后对社会造成好的影响,如果造成的是好的影响,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十七集至第四十二集:柏拉图的幸福观。伟大的艺术家一般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常常不能在当时被外人理解,可以说他们走在时代的某个边缘,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东西,艺术家的良知指引他们不断创作。柏拉图是一个体系相当完整的人。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在思想上觉醒了,他开始教学,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从政,他认为统治者必须要有道德、有知识。柏拉图40岁时在雅典建立了柏拉图学院,是西方第一所大学,办学目标是通过原创性研究来追求科学知识。柏拉图并不认为他发现了完美的知识或真理,他肯定找寻真理的方式是对话。柏拉图认为只有永恒存在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现象世界只能产生意见。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 强调在爱情中的责任、义务,并且强调去肉欲的爱情,是纯粹的精神恋爱,在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强调人生来背负着枷锁,但是他们可以不断地看清整个世界,认清真理。灵魂控制理性,理性控制意志,意志控制欲望能达到一种心灵和谐的状态。

第四十三集至第四十六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既足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幸福是德才兼备,不仅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是一种好的、合乎德性的生活状态。亚里士多德强调成功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以外在的好处作为追求的目的。他强调财富、名誉等外在好处并不是幸福的原因,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种为了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甚至献出生命的人。

第四十七集至第五十一集: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幸福观。这2个人我几乎平时完全没有了解过。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信仰者,他的幸福观是和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上帝,他坚持抛弃感官上的东西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他认为心灵上不不安宁来源于道德的不确定性,奥古斯丁认为善是绝对的,当人的内心缺少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恶是相对的。奥古斯丁幸福伦理的核心:不仅要能够爱自己,还要爱他人。要心里开始做到不狂妄,不骄傲。对于奥古斯丁来说,信基督,就能够得幸福,因为在迷茫的时候,基督能够带来一种确定性。阿奎那是著名的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他的哲学对基督教神学有极大的影响。他为了证明上帝是真的, 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上帝,伦理学和道德学研究的是幸福。阿奎那认为我们人生的目的有自然目的和超自然目的,自然目的和感官有关,是激情和欲望的载体。我们人都在追求快乐幸福,当你拥有许多选择的时候,人是会有排序的,阿奎那认为,选择上帝是最高的善,如果你的选择是大家都认同的,而且能让你内心得到安宁,这个善就选对了,能给你带来幸福的感觉。

第五十二集至第五十五集:康德的幸福观。资本主义国家是用金钱形成权力,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的意义就出问题了。康德肯定欲望,提倡解放欲望。功利主义原则:人完全用自我的苦乐来衡量善恶。康德他基于传统的基础上,比较合理的暂时解决了基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康德认为我们人一生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认为,有道德的人,有理性的人才配享受幸福。我们要有一种实践理性,即道德判断。康德认为,因为幸福去做道德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灵的不纯净,所以他要将幸福和道德剥离开来。他反对一般的个人幸福。康德认为,对象能够产生一种普遍性的愉悦就是美。康德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在伦理学上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绝对性的原则。

第五十六集:康德与萨特。康德认为:人都具有思想的机能,不可避免地按照大脑的自然结构来思考事物,就像一个戴着墨镜的人看到的事物都是那个颜色一样。的确,我们眼中对世界的反应只决定于我们主体本身对世界的感官体验。人都是有欲望的,当欲望大于道德的力量的时候,人们有时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正因为人们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所以需要上帝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来保证他们的遵循,这就是在当时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他都必须存在的意义。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杀死上帝”的“杀手”,同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第五十七集至第六十一集:存在主义与萨特。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1.资本主义的金钱权力化,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总是少于劳动者,所以工人总是在底线上竞争,所以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2.人的单向度问题。每个工人常常是重复的做一个工作,单向度的人为机器人的诞生产生了条件,但是当自动化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大量工人会失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来越少。3.人的价值以金钱衡量,许多人的人生变得无意义无价值,个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4.基督教的死亡,导致了许多人的迷茫。存在主义特征:咖啡馆时尚文化的形式;很流行,但不短命;以小说、戏剧等方式存在;目前还没有变弱的趋势;哲学的外化形式。正如视频中说的那样,萨特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在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但是萨特并不把这些问题指向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是他即使是抨击这个社会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受到欢迎的原因。萨特提倡自由,所以他没有结婚,但是和波伏瓦成为了终身伴侣。萨特认为技术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原因,他认为,技术的出现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它很快获得了自己的力量,强迫人的生活符合机器的节奏,从而使人从名词转化为代词。萨特对西方社会弊病的分析指向了战争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的小说《恶心》中,人物是通过直觉体验到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谬性的病态情感。伟大的哲学家需要做到3件事:1.学到一种哲学思想。2.找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3.解决问题。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没有上帝,本质没有预设,所以人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创造自己,比石头更有尊严。萨特把社会问题变成个人问题,强调人在痛苦中创造自我来摆脱痛苦。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没有挡箭牌。萨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盛满的主要原因:萨特以易懂的方式揭露社会弊端;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中批判,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把人的出路归结于个人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追寻幸福网络视频课笔记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视角笔记

追寻幸福

《幸福的艺术》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追寻幸福听课笔记
《追寻幸福听课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追寻幸福笔记 幸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