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7:5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知识分子的精神隐疾

——一段关于“红豆”的恋情

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红豆》可算是一朵清新秀丽的花儿。时过境迁,如今回头品读它,仍能欣赏到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价值意蕴,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也愈能闻到由它自然散发出的永远飘荡在文坛的迷迭清香。

1957年7月,《红豆》由《人民文学》的“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表,编辑当时的意图是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但杂志正式出版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经全面展开,所以成了短命的“百花时代”最后一批绝唱。小说发表以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月报》等对它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

《红豆》被口诛笔伐的年代掩埋了,作者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只有当年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们,还记得它的美好。当1979年,《红豆》作为“重放的鲜花”之一重新出版时,它赢得了众多新老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红豆》这篇小说就像书中女主人公江玫手中握着的红豆一样,依然那么鲜亮,散发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感染力。它不像是那个时期文学一般,简单,概念化,而是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主题意蕴。

初看此篇小说,很多读者都会把它简单地归结于爱情小说。其实不然,这篇小说不仅讲述了江玫与齐虹的爱情纠葛,而且谈到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江玫在革命洪流时代是如何成为一名革命先驱者,又是在选择革命道路的时候,江玫遇到的爱情困境和抉择以及投身革命时内心的挣扎变化。从江玫这一个革命者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小说可以真实地影射出处于革命洪潮的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命运以及革命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痛苦、挣扎以及灵魂深处的自我搏斗。更甚者,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可以看出小说所要表达深层的主题——选择与命运,江玫作为普罗大众的个体,在爱情与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种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是注定了江玫日后的命运,至于她快乐与否,小说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明显感觉到通篇都弥漫着一种回忆式的浓郁伤感美。

爱情的一瞬

《红豆》这篇小说,从题目“红豆”就可以观察出这篇小说是写与爱情有关的主题。古语有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作者也就是借着古代典故来烘托出小说的爱情故事。并且“红豆”这个很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始终贯穿着全文,它象征着江玫与齐虹真挚纯洁的爱情。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古代笔法,以“红豆”引出全文,并展开铺写江玫和齐虹的爱情。

在一条寂静的小道上,江玫与齐虹第一次邂逅,他们俩就已经互相有好感。之后,在琴房的频频相遇,彼此谈论着音乐、文学以及人生理想,就这样爱情之花就在他们的心田绽放。这是自然,他俩都是有着学识和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所以在许多方面他俩的心灵相契。起初,江玫是一个天真浪漫,清高略带忧愁的女孩儿,而齐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男孩儿,他热爱物理和音乐世界,却憎恶现实的世界。他们俩之间有过美好甜蜜的恋爱过程,但这样一段纯洁真挚的爱情却不被旁人看好,这也就是小说的伏笔。由于他们俩人生观的不同,江玫和齐虹之间的爱情裂缝也与日俱增地扩大。文中有一句,“他们的爱情就建筑在这些并不存在的童话里,终究要萎谢的花朵,要散的云,会缺的月上面“,隐喻着他俩日后的爱情结局。

随着江玫对革命和人生看法的变化,她与齐虹之间就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其实,从一开始,江玫与齐虹就不合适,注定他们的爱情会破裂结束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阶级,江玫的爸爸是无故被人冤枉至死的,之后她的家庭是处于社会底层,而齐虹是银行家的儿子,出身于中产家庭,所以两人所处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不同,以致两人的人生观大相径庭,甚至走向两极。直至最后,两个人自然走向分手的结局。就这样江玫彻底地投入了革命洪潮中,而齐虹带着破碎的心无奈远走他国了。

本篇小说成功地写出江玫在革命与爱情两者选择其一时的内心挣扎、痛苦以及灵魂深处的震痛。这在共和国文学时期是极少出现的,因为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出深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复杂情愫、痛苦、挣扎以及裂变。小说没有简单地描述江玫与齐虹意见不合以致分手的过程,而是详细地写出江玫在面临革命与爱情的选择时的焦虑、迷茫、不忍直至最后痛下决心的整个过程。做为读者,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地感受得出江玫处于选择之时并做出决定的撕心裂肺的纠痛。这也就是小说处在那个时代的文坛中最独特和成功的地方了。

投身革命之途 起初,江玫是一个天真浪漫,略带忧愁的女孩儿,对人生、革命都只是懵懂,略有隐忧。当她与齐虹交往的时候,她不能理解齐虹那种对人民和革命的激愤和憎恨,只是隐约地反感齐虹的观点。当然,萧素是江玫是她的革命导师,她带领江玫开始领悟革命并渐渐参加革命活动,最后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之中。

最初,她在萧素的影响下先是不十分情愿地参加了红五月的诗歌朗诵会,再是怀着民族的义愤以救护队员的身份参加了“反美抗日”的北京学生大游行,最后则是在抗议国民党屠杀东北的青年学生的游行中,走到了队伍的前列。江玫就在这样一次次的鼓励和推动下,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最关键的动力就是她爸爸的悲惨结局,使她内心愤怒的火焰开始燃烧闪耀,直至她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之路。

文中提到,在抗议“七五”事件的游行里,她领头喊着“为死者伸冤”“为生者请命”的口号,而在死者她想到她的父亲,在生者里她想到她的母亲,萧素和她自己。这里才深刻揭示出江玫投身革命的最根本动力。同时,也是革命使江玫开始觉醒,反思自我人生,认清自己人生的意义和道路。做为女性,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革命者,开始在革命洪潮中喊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对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红豆》在革命主题方面,还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热烈倡导和鼓励知识分子走上革命之路。但作者没有主题先行,并没明确指出江玫最后是否得到内心的幸福,只是写到江玫在革命道路走得很好,最终得到了党组织部的认可。这其中就存在着知识分子的隐疾。

知识分子的隐疾

本篇小说的主题是写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时,面临革命和爱情之时做出抉择。而在这个抉择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一个时代沉淀隐匿在知识分子内心的震痛与挣扎。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是很难看到。所以,从这一层面,本篇小说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

虽然在本篇小说中,有三个知识分子,萧素、齐虹和江玫,但江玫是小说中塑造得最立体丰富的知识分子。不过他们三人,代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萧素是对革命有坚定不移态度的知识分子,齐虹是反对革命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知识分子,而江玫是对革命的态度是发展变化的知识分子。

在小说里,江玫一方面与齐虹发生了自然浪漫的自由爱情,而另一方面,她渐渐地开始接触革命并加入革命的活动之中。这两者在文中,就是两根隐性的线索,刚开始还是任意随性地发展。但随着他们的爱情愈加甜蜜温馨之时,而革命对于江玫却有不同的意义了,她开始领悟到革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时,革命与爱情就在江玫的心里生出了矛盾嫩芽。直到,萧素被抓以及得知自己父亲悲惨结局之时,她对革命就有关键性的改变同时也认同并决定投身到革命中。与此同时,她愈加强烈地感觉出她与齐虹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大,但感情上她依然深爱着齐虹。至此,革命与爱情在江玫心里就像两条猛兽在互相撕咬嚎叫,这也就能看出江玫做为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无声的挣扎。直至最后,当齐虹准备抢她上车之时,她做出决定选择革命,放弃爱情。而齐虹也终究没有强迫她离开祖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俩之间的真挚入骨的爱情。 整篇小说就是叙述着江玫多年之后看见红豆之时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从此就可以观测出作者当时选择革命的痛苦以及多年以后依然铭记于心。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就可以一改以往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不单单以为知识分子很自然简单地就踏上了革命这条道路,也是经历过许多裂变、痛苦之后,才艰难地做出选择的。

本篇小说详细细致地描写江玫在革命与爱情之时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从侧面看出江玫丰富复杂的人性。她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而是一个大胆追求拥抱爱情并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女人,她正因为感应着时代的召唤才积极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不能同时拥有爱情和革命,所以她只能忍痛割弃所爱投入革命之中。事实上,虽然她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但作为个体在她一生中曾经的抉择所造成爱情创伤是其他都无法弥补的。这种个人的隐痛常常隐没在革命浪潮中,但作者却适时地将其抓住并形成文字,确实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意义。

而齐虹其实也是那个时代另一类知识分子的写照,小说对齐虹是采取批判的态度。齐虹在小说中,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关心社会、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只是懂得风花雪月和个人享受的知识分子。当国家正处民族危亡之时,他却憎恶革命和人民,而只是想到自我的利益和爱情。所以,文中萧素作为有道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猛烈地批判了齐虹。可是,对于齐虹对江玫真挚的爱情,还是应该予以正确的态度。因为自由恋爱是人之常情,应该得到推崇和鼓励的。

选择和命运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以女性视角倒叙的形式来回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江玫在面临革命与情爱之时,艰难地做出选择革命而之后就投身到革命中去。在当时民族危亡之时,江玫是顺应时代的号召。从时代的角度,她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从江玫个体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判断这是否正确。因为从文中悲伤的回忆调式可以看出,江玫放弃爱情对她人生造成很大的创伤,因为那段回忆是不可碰触,虽然已然结痂但仍能感觉其阵阵痛楚。

倘若试想下,假使江玫没有投身革命而是选择爱情,也许她就有另一种人生了,至于幸福与否,我们不可知晓的。所以,这篇小说从深层次揭示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变化无常。人在一生中,会面临多种选择,而做出每种选择之时都有得有失,但一种选择只有一种命运。所以在人生命途中,不存在正确与否,而只存在是否真实活过。在小说中,不管江玫如何选择,都注定她一种独特的人生命运。而齐虹的选择也终究注定他另一种人生命运。

小结

本篇小说除了在其主题有着独特的价值魅力和意义之外,它的语言以及写作手法也很具有超时代的艺术魅力。《红豆》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所反映的社会层次和艺术格调都明显地高于当时以宏大历史叙事为主的现代历史小说。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形成了作品独有的艺术风格,而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人情味则形成作品独特的文人韵味。而倒叙手法的使用有助于组评价在疾风暴雨的时代氛围中营造出爱情的小天地,而江玫因“红豆”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情不自禁的泪水,则总使作品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让黄钟大吕之音重返文学殿堂

共和中学

国三油品传单资料

国三环保申报说明

第一二个十年的文学评价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 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
《重返共和国三十年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