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12:00:41 来源: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没有一次谈判能比的上签《马关条约》是更为屈辱。没有一个民族能比日本人更为龌龊。没有一个时代能比清末更为无能。刀光剑影后的中国满目疮痍,当今天小日本来到你的面前时,你是否也会说---中国地大物博?我们是否还能回忆起中国的黄金白银涌向外埠的情景,是否能想起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种种罪行?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中国人都还记得。能够在

和平时期把这种耻辱永记心头的人不多了。现实中的人们总象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到忍无可忍,不到被完全激怒时是不会还手的,也不会团结。但是我们究竟不是生活在虚构的影片中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着,时刻准备着。看那一个个虎视耽耽的狡诈的、阴险的嘴脸,我们为什么不提前把怒火爆发出来呢?

“两国力量相等时,外交就是力量”。李鸿章说的没错。但是伊藤薄文说的更有震撼力:“两国外交相等时,力量就是外交!”咄咄逼人的话语,依靠人多的李中堂等也不得不在阴沟里翻了船。力量就是支配一切的有效手段。当年,希特勒的力量让他称霸整个欧洲!今天的美国,不正是用它的力量强行霸占了伊拉克人民的意志么?

中国有句话叫“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但究竟不如“先下手为强”!一次次的挑衅与污蔑,一次次的撒野与骚扰,我们大而言之可以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看出来,小而言之可以从中国的渔民、中国的民工的遭遇上了解。从日本的统治者到日本的孩童,他们心里只有两个字:侵略!

记住历史吧,每位兄弟姐妹!中国要在这个世纪里真正的象一条巨龙一样,腾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来,跟那些杀人的魔鬼说:我们要拿回属于我们的东西!

推荐第2篇:走向共和 观后感

走向共和 观后感---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视剧,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

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相信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

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

孙中山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

推荐第3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後感

秦晋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巡回,有一乡绅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准低,民主素养低,即使有选举权也不会行使,只能让他人替代。孙中山说,童子

5、6岁尚未识字,做父亲的是否因为童子不识字而不使学。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白浅显明了,用孙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诱,来点拨当今中共官员拒绝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

超过半个世纪,也不问「主人」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 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 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 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 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 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 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又闻国内禁播此剧 ,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 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 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百姓除 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 又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 ,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 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 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孙中山 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 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 一个形式。

推荐第4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一一点点想法

花了几天时间把争议颇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过最长的电视剧了。看着看着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耻辱的历史中去了。悲其之悲,喜其之喜。但是回味之时,却又有很多的感触。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剧式的历史人物组成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第一位值得评论和争议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鸿章了。以往的教科书中,对他的评价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会在学历史教科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个卖国贼,他还能做到那么大的官吗?如果他真的出卖主权,皇帝为什么还会让他去出卖呢?这样没道理啊。这个怀疑直的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得到了解释,也证明了我当初的怀疑是正确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并不客观。在这一部电影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我个人觉得拍的很客观真实,也把李鸿章的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之时就曾经做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如此豪迈的诗。后面执掌北洋,直隶总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对中国当时国情的把握不可谓不深,只是身不逢时。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伊藤博文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关于自己与李鸿章对比的对话,是借用梁启超的书中语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一言道破了李鸿章的时代悲剧。

第二位要说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以往书中也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仅为自己私欲,不惜卖国,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以前我也有怀疑。作为一国之主,她就真的这样愿意让自己脸面无存,愿意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走吗?这一电视剧也算真实反映了其痛苦的内心挣扎。一方面她让光绪维新自强,顺应时代,以保大清王朝万世不易,另一方面她又维护其权力不被剥夺。她的所有决策都在这一矛盾中挣扎而得,因此她这一世也是悲剧的。是旧时代与新时代斗争的一个缩影。

走向共和,是一群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寻找不同出路的试验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带领下,中华民族尝试了不同的自强出路。总的来说也就三条道路吧。

第一条就是在李鸿章带领下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技艺来自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清朝官僚在于洋人交涉的过程中,认清了西方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飞跃,使得其炮利船坚。因此期望学习西方的工艺技术。李鸿章是其中代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鸿章难道真的就没有发现其他的东西值得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还发现了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他为什么不学呢,在电视剧中,我觉得有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其他的事,留给后人吧。听得我心酸,多么无奈的心声。正是因为其看到了所处的时代环境还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理智的决定先易后难,此乃大智慧。

第二条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历史描述就不需要我赘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日本胜。泱泱大国居然被撮尔小国打败,其对清朝举国上下之震撼可想而知。君主立宪的潮流就形成了。康有为作为呼吁君主立宪的领袖,要求进行变法维新,其心虽好,但是后面的发展就走样了,因为他介入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其结果注定要失败。以国家之发展参与皇家家事之争,大不智之举。真正明白此理的李鸿章、荣禄每当遇到此事要不不发表看法,要不就躲得远远地,方为上策。只可惜康有为一介书生,不懂朝政,书生意气用事,最终换来一个流亡海外,弄了个奉衣带诏鼓吹救光绪,杀慈禧。其理想最终还是变质了。

第三条就是革命了。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革命未胜20年前,便立志推翻封建专制,穷其一生精力追寻共和,其信仰之坚定,天下为公之心,无出其右者。孙中山坚信,在清王朝的基石上,不可能立起共和制大厦,君主立宪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他坚持鼓吹革命论,强调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并为之奔波。最终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这只能说是他在国外呆的太久了,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虽然他也说旧制度下的官僚都非常会玩政治手段,但是却没能够成功阻止。根源是当时的共和也仅仅是新瓶装旧酒,除了那些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民主之外,那些普通大众谁懂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谁能让其穿暖吃饱,谁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虽然他们不懂,但是却知道不能回复到帝制,这也是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很快就走向灭亡的原因。孙中山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帝制推翻了,宣传了共和,虽然懂得不多,但是最起码知道共和比帝制好。

走向共和,还有很多其他的解读,还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和细节。自己写上面这些的时候还是比较激动,思绪比较乱,没有多少条理。所以很多的看法还是初步的,而且还有很多的感受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只是意会。上面的文字就当做是这几天看电视剧的一点成果吧,聊以自慰,不至于说是浪费时间。

推荐第5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可贵的是相对去脸谱化,我看到了与历史课本里描写得不一样的前人,他们依然有很多缺点,却也有正能量的一面,慈禧原来是个知人善用、明辨事理的老太太,李鸿章是个志存高远、可惜生错时代的悲情大才,袁世凯也不再是脑海里那个圆乎乎的卑劣粗人,而是个左右逢源、有勇有谋的政客,清朝逊位他功不可没。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走向共和》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走向共和》观后感

时间到了1911年,这一次,孙文才真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实际上早在1895年开始,孙文党人领导了广州起义开始,孙文一直南方不同的地方起义着,十皆败役。那时候,清国人的人只知道孙文是个不靠谱的孙大炮,就你那点实力,能和清政府对抗吗?(好像这样的观点,历朝历代皆有,但历史不容假设,往往就是一些偶然的时间,促成了历史跨近一大步)但是以拆拆的见解,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时候不是靠一股军事力量去推翻另一股军事力量。往往实力之间,还有权谋。

实际上,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出现于1908年,那就是慈禧太后的过世。中国的进步往往出现了这样的特征,某位实权的君主活着,那就谁也别想改动,除非他自己要改。如果实权的君主崩了,那好吧,一切重新洗牌。

依今天的眼光来看,仅仅武昌起义是颠覆不了清朝的政权的,但是,各省相继宣布独立,却造成了非常非常大的声势。清朝覆灭的还有一个重大因素,是清廷内部的权力迅速向袁世凯集中。我曾经看过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一书,大概不超过10个步骤,历时60多天,清王朝即土崩瓦解。

袁世凯一方面派冯国璋攻下汉口,给革命军以军事威慑,继而攻而不克,一方面,以南方军为筹码压制朝廷力量。1,要求太后下罪己诏;2,要求“奕劻”内阁总辞职,袁出任总理大臣,解散皇族内阁;3,向国库要银子,向太后皇族要银子。这下清廷没钱了,袁世凯有钱了。4,拿出退位条件,可怜巴巴的隆裕太后完全是看着不杀孤儿寡母,还有四百万两优待银子的基础上,同意,退位。

退位诏曰: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几千年皇族统治的历史,大多数时间,稳定有序。但是共和肇始,一个字:乱!但是这是一个国家走向一个现代文明国家不可不经历的阶段。英国“光荣革命”乱不乱?“法国大革命”乱不乱?相比他们,清朝演变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实际上南北议和,互相妥协的结果。

乱是有原因的,清廷退位之前后,各派的政治理念是大不一样的,杨度等人主张“君主立宪”(注意:不是君主专制,并且是实君立宪);孙文等人主张“责任内阁制”(孙文前期主张总统制,袁世凯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前主张责任内阁制,有人说孙文这是看人下碟子);而袁世凯主张“总统制”(大总统享有绝对权力)。但是三个派别,都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版本。(今年的几位法学学者,杨晓青之流真荒唐,无德无耻才能说出不要宪政的话)。

1912年的《临时约法》和1913年的《天坛宪草》体现了孙文党人的意志,都主张对总统权力作出限制。国民党教父宋教仁甚至在不争取总统之位的基础上,决议组成国民党的责任内阁。后被应桂馨、洪述祖刺杀于闸北火车站。刺宋一案,牵扯了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但是赵秉钧不明不白中毒死去,案子成了悬案,最后成为双方互相攻击的口实。但是刺宋一案,却大大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国民党人放弃了法律斗争的手段,重新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想想真是民族之悲哀!

1914年,袁世凯通过国会通过《中华民国约法》,确立了总统制的政体。袁世凯终于当上了民国的政治制度下权力至高无上的大总统。但是,儿子想继位,手下想当开国的大臣,一番撺掇之下,开始了复辟帝制的道路。

1915年8月,美国宪政大师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适合于君主制。袁长子袁克定和筹安会杨度等人发动议定国体,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登基为洪宪皇帝(“洪”来源于洪武帝朱元璋,说明不是满族人的天下,“宪”就是宪法,成为实君立宪),,但是“德不配天”当年的6月6日,袁世凯尿毒症身死。段祺瑞发兵,重建共和。

最后,还原一下被央视删除的那段经典,孙文说: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可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了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是我们只看见了当权者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利,没有自由。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是我们只看见了民众对于当权者恐惧的爱,当权者对于民众口头上,虚伪的爱。民国更应该是法治之国,可我们看到的是行政对于立法一次次的干涉,你不听话,我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立法成为行政蹂躏的妓女。……

民国六年,何尝不是这六十年的真实写照。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哎!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开篇便围绕着一个非常现实的主题:找钱!钱钱钱钱,搵食艰难,揾钱不易,这已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对于身处于经济危机大时代的我们更是感触良多。在电视剧里,缺钱已经不是个人的纠结,一个国家中,各个阶层都绞尽脑汁只为找钱。清政丅府需要钱,一方面北洋水师需要扩充军备,一方面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但是国家没有钱,开源节流都拿不出这个钱。为了要钱,中堂大人可以低三下四求财政上拨款,为了要钱,太后娘娘把军费装进了自己的后花园。与此同时的日本政丅府也需要钱,要钱去发展现代化事业,要钱去打造“大东亚共荣圈”。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天皇,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捐给海军,皇后也把金银首饰全部捐出来,头上没有了金叉银钏只有戴樱花。清朝,缺钱的不只是朝廷,地方上发展实业、办洋务也缺钱。农民起义军造反也缺钱。在海外,孙中山准备闹革命也缺钱;在国内,康有为发起变法改革也缺钱。没有钱,地球还是要转,甚至转得超出了预算,转得时代跌宕、英雄辈出,同时也妖孽尽出。选择“钱”这样一个俗气的话题作为故事切入口,很现实很靠谱又带着一点幽默。

从清末到民国,是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年代。小时候看TVB,但凡看到这个年代的戏,我们都叫做“旗袍与洋装”时代。因为时值乱世,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演绎到极致,回忆过去,那些历史书中模糊不清的年代里,人最美花最艳故事最动人。

要怎么看待历史,是一个严肃却很自由的态度。拍历史剧的导演免不了要被人骂,说他扭曲历史,丑化伟人、美化汉&奸等等。但历史要怎样看才算公正呢?态度,本来就是唯心的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有历史书为证,那写书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一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并不是一门科学,他是不可以被盖棺定论的,因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某些人,咳咳,某些人,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历史制高点去看待过去,于是乎,封建士大夫极力维护已没落的王朝成了阻扰世界发展潮流的行为,于是乎,天平天国这样的愚昧流寇反而成了放抗封建专制的大英雄,这显然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是不公平的,而且,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观点就比过去先进?编《明史》的是明朝的敌人大清,它肯定要以情的政治立场去评价明的人,同理可证,二十四史非史也,后来人的意淫耳。所以,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永远不要去相信历史书上的,当然你可以结合你找到的数据,去相信你觉得可相信的,去摈弃你不愿意相信的,加上你自己去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你认同的人物形象,就得嘎啦。反正,过去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你见着历史人物本尊,你就能了解他吗?《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刻画,是一个巨大亮点,不同于故纸堆中看到的,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里固有的。在它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电视台热播之际,就有人开始争议:李鸿章怎么变成了高大正面的形象,而袁世凯也近似于英雄人物。难道不可以吗?或者说,难道不是吗?

在现在的历史大片中,跨越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家庭史诗,类似于一个艰苦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成就自我的奋斗史啊、家族集团间的利益纠纷爱恨情仇啊等等,其中不乏佳片,如《大宅门》,连姜文、陈凯歌、张艺谋都来友情客串,当然烂片也是层出不穷,那个谁硬是把林语堂倾国倾城的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华丽丽的琼瑶式三厅戏。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走向共和》的导演敢于把政治作为历史片的主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在张黎导演的诸多电视剧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执着于某种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雍正王朝》中表现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刀阔斧改革,在《大明王朝》中体现为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的斗智斗勇,在《走向共和》中,则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寻。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是一部中国历史剧,刻画的人物之多,剧情丰富,超过了我以往看过的任何一部剧,讲述了子1890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倒台,再到袁世凯称帝失败共和政体建立的前后二十余年的中国历史。

重点演绎了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恭亲王等一批兴办洋务派,慈禧、荣禄、庆亲王等一批守旧派贵族,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等日式维新立宪派,以孙文、黄兴、宋教仁为主的民主共和派,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等北洋军阀代表,以及清流派瞿鸿机、翁同合等,他们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我想介绍几位主演

1.慈禧: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政治家,李莲英口中的老佛爷,光绪皇帝口中亲爸爸,李鸿章致死维护的太后,具有让袁世凯胆寒的威严。然而一个不顾百姓安危、国家安危、只知专权享受的统治者,最终只能成为人民的罪人。

2.李鸿章:本剧第一个场景就是李鸿章吃鱼,这和他的养生之道有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当时清朝最有才敢的大臣,洋务派核心领袖,天津直隶总督,北洋舰队的缔造者。剧中,李鸿章对此提起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教诲,并说和他的老师比起来,自己还很幼稚,连明治维新时期的首相伊藤博文都很敬重李鸿章。当时的外国人都很敬重李鸿章,一个英国人还为李鸿章谢了本传记,文化巨匠梁启超为李鸿章写了传记,孙中山评价李鸿章说:自我中堂当政以来,兴利除弊,建立新政,发展洋务,百废俱兴。西洋记者莫里逊比较张之洞和李鸿章时说:同样都是洋务派,李鸿章说的少,做得多,而张之洞说得多,做得少。李鸿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张之洞文章写得好,做事却很失败。

3.康有为:康有为这样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带着对社会的仇视,对英明君主的幻想,三次上万言书给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在内外交困急需人才之际,终于得到光绪的接见,康党得到重用。此后,康有为却没有被提拔,借助光绪的支持,他发动学生成立了强学会,一时得到了京城各界的积极响应,然而,这只是专制官僚的表演,光绪的愚昧和康有为的个人野心引发了不切实际的改革。康有为赴任之时拜见军权在握的袁世凯,暴露了他的野心,维新派剥夺了一大批满清贵族的权力和利益,慈禧容许光绪的变法前提是什么:大清是我们爱新觉罗氏的大清。而光绪不知政治人心之险恶,很快被慈溪收了权。慈禧再次垂帘听政,立刻引来守旧官僚的反攻倒算,维新派康有为逃亡海外,来不及逃走的要么被杀、要么被贬。

4.袁世凯:袁世凯很有才干,懂得变通,随机应变,就像曹操。一朝得到练新军的机会,他便利用李鸿章的旧部和余威很快稳住了北洋军,然后进行新军改造,亲自给士兵发饷,避免克扣军饷的弊病,赢得了士兵的拥护,最终站稳脚跟。广招人才,吸引了的段祺瑞等公派留学生的加入,新军军纪严整,成为袁世凯日后控制中国的主要资本。

5.孙 文:孙文是医学博士出生,自己海外的生活经历让他感到民族的危亡之感,他去拜见康有为,拜见李鸿章,大谈自己的民主革命思想,甚至鼓动李鸿章担任共和华夏的总统,孙文是一个纯粹的人,连我们的周总理都不能和他相比,李鸿章没有责骂孙文,和他吃了一顿饭就送走了他。如果没有孙文,他倾家荡产挽救中国危局,是没有任何利益诉求,整个剧的最后一集都是孙文一个人的独白,讲述他的三民主义,讲他的五权分立。讲它对中国社会的期待,他对人民的鼓舞和启蒙,用情至深,感人肺腑。

《走向共和》观后感

前段时间,作为历史白痴的我突然想补充些史料,便找文艺青年罗老师讨书单。考虑到趣味性,她列了几本史书后,还着重推荐了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这是XX年的一部高评分影视作品,据说在央视播放了一轮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太大,被迫下线。那时候我正准备升初三,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系中考的时候,对这部剧一点印象都没有,哈哈,一晃多年,真是岁月如梭。

我无意探究历史真相,更何况每位史学家的笔下、艺术家的镜头下都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的情感、上层的意志,难言客观,我只是想借着从前的事儿看看从前的人。《走向共和》可贵的是相对去脸谱化,我看到了与历史课本里描写得不一样的前人,他们依然有很多缺点,却也有正能量的一面,慈禧原来是个知人善用、明辨事理的老太太,李鸿章是个志存高远、可惜生错时代的悲情大才,袁世凯也不再是脑海里那个圆乎乎的卑劣粗人,而是个左右逢源、有勇有谋的政客,清朝逊位他功不可没。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也走下了神坛,他们的最大贡献在于提着脑袋,一声声地呐喊叫醒民众,开化民智。而执行力还是有文弱书生的局限性。

影片里有几个小故事,我印象蛮深的。

片段1:李鸿章从天津赶到北京见慈禧的时候,给太监总管李莲英带了瓶除脚气的西洋药膏,当时李公公一直饱受脚气之苦。李莲英喜欢钱,但他不缺钱,能带给他喜悦感的金钱阈值已经很高。礼物不在钱多钱少,难的是投其所好、称他心意。

片段2:日本天皇为了筹钱练兵买装备,昭告天下在军事赶上北洋水师之前每日只吃一餐,集全民之力誓要击败清国。而镜头切回清朝,慈禧一顿餐上了118道菜,仍嘀咕着“就这么点菜,没什么好吃的”。清政府财政紧缺之时,慈禧为贺寿花大笔银两修葺圆明园,除了贪图享乐,还考虑的是如果一国之主的生日都过得不体面,就会被他的百姓、其他国家所轻视。要面子还是要里子,从古至今都是个问题。

片段3:有个小商贩为了让户部拨60万两银子,需要搞定清流派的翁同龢。但在小商贩看来,翁老先生不贪财不好色,无处下手。庆王爷给他支招,让小商贩把翁老的书法编辑成集,赠予翁,果然有效。人都有弱点,名利名利,名在利前。

片段4:民国时期,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和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两党需争国会议员席位。在争取选民投票阶段,进步党成员认为选民大都不懂共和思想,难以沟通,而梁启超却看到,国民党如何积极地写文章登报、印发宣传手册、走访基层,用最朴实的大白话、浅显的打比方向民众宣传,效果甚好。销售的方式、话术因人而异,有时候或许不是学生太差,而是老师懂得也不够深入,无法简单明了的说清楚。

片段5:日本打败清国后,愿意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清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留学生,甚至前首相伊藤博文愿意做清国维新的顾问,是我所困惑的,难道不怕清国变强后再把日本打败吗?后来想到很多原因,政治的、经济的,但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和学习,分享共赢的精神,不必畏惧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对手愈强也会促进自身努力变得更强。

没有人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只是每个人判断的依据、考虑的角度不同,同样的出发点不同的执行力,结果也会不同!

推荐第6篇:再看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感受

再看电视剧《走向共和》观后感

大家都对自己所读的书有很多的感悟。而我呢,却对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心念不忘。看了后心里难于平静的。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很多的感触,有了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审视的和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因为这部剧,于是看了很多资料,发现自己对很多看法都是有共鸣的,所以我想讲一讲我对这部历史剧认识观感。

首先介绍一下这部电视剧播映引起的反响,很多观众表示从这里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历史;但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给像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历史人物翻案,但是《走》播映完一遍之后就被电视台禁播了,至于禁播的原因,看了的人应该心里都会清楚;没看的,直接找到最后一集看看孙中山的演讲,你也明白了。

对其中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历史人物的重新的定位尤为深刻。对李鸿章、光绪、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这五人也是该剧的主角)这些已被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有了一些新的客观深度的诠释。

说说对李鸿章重新的历史定位:在中国大陆,李鸿章几乎成了“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是个被否定负面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一生丰富、复杂,限于篇幅,现在了解一下大家所知道的让李鸿章身背骂名的两个条约签订粗略过程。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经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和八国联军和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前李鸿章被定位为“卖国贼”,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上的李鸿章。史料记载,李鸿章说过自己是裱糊匠,大清国好比是一间茅草房,有些小风小雨就会有破洞,他就来修修补补;但如果遇到大风暴,屋子塌了,他也就无能为力了。这种说法表明了他当时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地位。 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是李鸿章接到光绪密旨后忍痛签署的,他为此背负了“卖国贼”的罪名。北洋水师一度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舰队,世界排名第四,如果李鸿章没有才华,这些事情是无法做到的,用“忍辱负重”这四个字形容当时的李鸿章再恰当不过。

以《辛丑和约》来说,实际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一纸投降议定书。这怪谁呢?李鸿章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是不是签了卖国条约的人,就是卖国贼。如果签了条约的损失要小于不前的损失,那么签约是不是也是一个上策?

我从剧中看到庆亲王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根本写不了字。这时李鸿章把笔拿过来,对庆亲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但这个罪名吧!”这里更多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无奈与屈辱的李鸿章。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慈禧及其他操纵和支持义和团的愚蠢官员们的误国大罪。 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的,在当时 国际法以传入六十年,不管有什么理由,用义和团那样的方式去处理外交事件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层民众说来,狂热的,愚昧的爱国情绪只会国家添乱。只要清政府善于引导和制止,应该可以避免发展成为一场弥天大祸。据历史资料记载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的,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要苛责李氏呢? 

我们从剧中以及后来翻阅的史料中看出,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创立、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重大事项,李鸿章无一遗漏都曾亲身经历。李鸿章为大清国忍辱负重、左抵右挡和以自己老朽之躯体与西方列强周旋,在争取国家利益上遭到日本人枪杀。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

我们也从李鸿章的外交史发现,他的个人声誉在国际上达到了颠峰,他的个人魅力和民族的特征得到了世界列强的认同,其礼遇和规格至今任无人能及!!!无论功过李鸿章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精英之一!!我们不是去刻意鞭挞一个人或者是赞颂一个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功过,我们读书看史就是要了解历史真相和多层面了解历史人物,并给予一个较为客观公正定位,吸取经验避免错误。让历史照亮未来! 

走向共和最能打动我的,是剧集末尾国父的演讲,也是全剧的灵魂所在。国父所言,虽然针对的是那个时代,但是今天依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国父所期望建立的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离我们依旧遥遥无期。中华民族是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民族。 孙中山先生逝世已经88年了,辛亥革命已经100多年。我们也没有达到孙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我们还差的好远好远,也许我么们还生活在孙先生的时代,生活在孙先生演讲中描述的时代!每看一次,它都激励着我。这一刻,你不会觉得演员是在表演,这一刻他就是孙中山……所有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我不会放弃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我就是为世界和平,为我的人民获得这些权利而生的。我们一定会实现真正的共和,而不是名称上的共和,不是家天下。” “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先生所言,也是现实之写照,让人不由得想起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荐第7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走向海洋观后感

走向海洋>观后感

(一)

看了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我第一次对海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被它奇妙的力量所震撼。中国人名自古以来一直对海洋充满敬畏之心,也许这就是中国人始终没有正视海洋的原因。而当我慢慢试着去发现,去正视,去直面,才发现海洋文明是一直渗透入华夏人民骨髓的。

他培育了华夏人的农耕文明,作为它坚不可摧的屏障,始终拱卫黄土地的安宁,从而有了华夏子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黄色文明。然而以青藏高原为界,在他的另一方,蓝色文明正疯狂滋长。而通过贸易交流,殖民扩张,移民,商业文明在海洋的摇篮下得以快速生长。在西班牙人看来,>幸福来自于大海,来自贸易和征服。在古希腊,特洛伊战争更加奠定了海神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这一切全来自于海洋。

再从观中国,海洋与华夏的渊源从来都是那样神秘莫测的,他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起与落,盛与衰。从3000年前就已到达墨西哥到始皇东巡到徐福东渡再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从鼎盛的明初郑和下西洋再到明后期闭关锁国,两次鸦片战争,似乎海洋与中华文明的联系从不曾间断,不论是以它独特的惩与罚的方式还是以它的威严与神秘莫测的力量,他陪中华文明一路走来,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荣辱兴衰。

回到当今,我们看到那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越南不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这一切都是海洋又出给我们的难题?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深思。我们在陆地上能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的提出更是遭国人吐槽,到底怎样才能维护中国南海权益,做到“主权属我”呢?为了维护海外权益,扞卫海上通道,我国必须发展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建设,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走向海洋观后感

(二)

这个周末,我通过CCTV观看了《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掌握了很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并且颇有所感。

《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与海洋的>故事,包括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宣誓、海洋领土的争夺等。《走向海洋》第一集讲到了俄罗斯潜艇曾经下潜到北冰洋4261米的深处插上了一面国旗宣誓主权,并且这一行为引来了众多国家的纷争。

的确啊,《走向海洋》真是一部非常启示人的纪录片。观察现今,咱们国家的南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南海的油气资源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开采盗龋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在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海洋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埃随着我们对于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也不会遥远。

同时《走向海洋》也让我思考到,构建海洋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海洋能力的建设,就像俄罗斯那样能够拥有先进的潜艇达到几千米深度水域宣誓主权。而我们同样应该积极发展国防与军事实力,以维护我们日益迫切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总的来说,《走向海洋》真是值得我们一看,并且从中受到启发,开展我们的积极建设工作。

走向海洋观后感

(三)

自马汉提出“海权论”以来,世界各国的海洋意识日趋强烈。海洋,这个国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出《海豚湾》,《蓝色星球》和雅克。贝汉的《海洋》等一系列的经典纪录片,它们是西方人对海洋几百年来的重视的结晶。而我们,作为一个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最发达的海洋经济线的泱泱大国,有关海洋的纪录片却屈指可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国的悲哀。追本溯源,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问题,这是整个民族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正如《走向海洋》中所说的,我们“把海洋当作底色”,而不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走向海洋,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以以一种娱乐的态度观看,他首先应该是一部唤醒民族海洋意识的教育片,尤其是对在海南岛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说,没有现代的海洋意识,不仅仅是可悲的,更加的可怜的。以下是我在观看走向海洋以后的一些感想。

不同于其他海洋纪录片,走向海洋并不是以海洋奇观作为纪录片的主旋律,而是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历史进程的讲述,国家之间的对比,各类专家的评论,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经济、生存多个角度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副色彩缤纷,波澜壮阔的海洋画卷。

从走向海洋得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海洋历史,这个历史出人意料的久远。有根据的推测,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很有可能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即殷商时代就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在以后的几千年当中,海洋的气息一直飘荡在中华民族的身边,若即若离,变幻不定。

从始皇东巡,兵马俑目视东方,徐福东渡,到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空前,从元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再到到明代着名的郑和下西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光荣和自豪。然而从朱元璋的一纸禁令,到宝船遗骸的霉烂腐朽,从清末的仓皇海防,到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败亡„„一桩桩,一件件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与屈辱。但正如电视片所说:“历史没有假如。文明的道路选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今天,中华民族面对海洋向我们展开的怀抱,转变观念,走向深蓝海洋既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文明继往开来,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契机。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虽有所极端,但这句话所体现的对于海洋的重视态度,却不论过多少岁月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

黄岩岛的争议刚刚降温不久,钓鱼岛的争端就甚嚣尘上,中国海外航道刚刚畅通,中国渔民就在海上被人射杀,而渔民,渔船被扣等外国恶劣行径就更是永未停止。在国家迅猛崛起的同时,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海洋形势,战舰远航,拥有航母,蛟龙下水„„一个个在海洋上取得的耀眼成绩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掩饰不了的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之外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下面涌动着的黑色洪流。可惜的是许多国人甚至是海南的同学尚未意识到海洋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之重要。

“从1840年已降,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奋起直追的痛苦,也>收获了走向复兴的喜悦。>挫折 是成长的代价,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保持一帆风顺。我们不应该再去责备祖先的保守,因为封闭的大陆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样我们也大可不去计较他人的冷眼,因为幽暗的大海曾经是全人类的梦魇。睡狮正在梦醒——因为我们正在凝视着海上升起的太阳!”作为一名海大的学子,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静等雄狮的梦醒,而是在雄狮梦醒的过程中临海凭风,远眺目光,立足海天之际,毅然投入到祖国发展海洋的大战略之中。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的疆域不再是一只雄鸡,而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是中华文明重新焕发耀眼光芒的不朽源泉。我相信未来的朝阳必将从中国海的海平面上升起。

推荐第8篇:青春走向观后感

观看《青春的走向》的心得体会

2014年5月30日,我司组织职工在小会议室观看了由市纪委、团市委联合摄制的青春倡廉宣传教育片《青春的走向》。该片讲述了4名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具体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原本都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但是在工作中,有人面对一时的诱惑,因为心中的贪恋、一时糊涂,走错了方向,锒铛入狱,促成大错。而坚守住内心廉洁、把握正确方向的人,则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奔向美好的未来。观看结束之后感触颇深,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现将心得小撰如下:

一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二是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丰份之想,常怀律已之心。

三是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格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官不自己做起,身边的从向

推荐第9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看过《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蛮多的,它让我体会到什么叫“背海而亡、向海而兴”的道理,我的心情也随着我国海上贸易与军事力量的起起伏伏而跌宕不已。

这部纪录片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海洋对祖国崛起的巨大作用,让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祖国的领土早已不是那小时候记忆中的区区960万平方公里了,因为多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领土,我忽然觉得这不足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海上领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比陆地更重要。

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这并不是句空话,而是一个真理,一个让人无法辩驳的真理。中国海上贸易由无到有,海上力量由强而弱这如铁般的事实恰好验证了这一真理。

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从明太祖的“海禁”到明成祖的郑和下西洋,从洋务运动近代海军的建立到甲午海战中国制海大权的旁落,,,,,,这些种种,固然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但是我想到的更多的其实应该是那段永远忘不掉的岁月所带给我们民族的创伤与耻辱。这都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恶果,是当时统治者的鼠目寸光与狂妄自大导致的结果。虽然后来清政府意识到了海洋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但又能如何,因为当时阻碍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的恰恰正是清政府那腐朽的封建体制,甲午海战的全面失败正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深深地意识到了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于是建国以来,国家极其重视海防,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用以保卫祖国领海。但如今南海争端愈来愈激烈。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争端,这些事件在让我们愤懑的同时,更让我们明白了现在我们的海上力量依然不够强大,我们的领土与主权正在遭受别国的侵犯。我们应该警觉起来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领土也绝不能再屡屡受到侵害。然而政府的做法却是十分“柔和”,以礼待人却并不一定能让别人对我们以礼相待,过分的柔和、谦让与宽容只会成为他国更加肆无忌惮的理由。

海洋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而海洋政治斗争的中心,是海洋权益。全球愈演愈烈的海权之争,背后都是巨大的海洋利益。海洋维系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意识淡薄的国家对海洋权益缺乏敏感性,也不可能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无法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把事情想好办妥,另外,由于意识淡薄,也不可能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冲动。没有系统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认识到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政策的重要性,没有战略和政策支撑的海洋事业发展往往会迷失方向。中国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中国要有一个持续稳定和畅通的海外资源、能源及海上贸易交通线。海洋事业的发展左右着祖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海上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也决定了我国在南海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与开发。

海洋,孕育着生命,更是孕育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中国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推荐第10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海南大学学生课程论文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姓名:朴圣堃指导教师:赵老师

班级: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 完成日期:2013年6月7日

《走进海洋》观后感

通过观看走进海洋,我对美丽的海洋又有了新的认识。海洋,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世界上没有谁能真正的掀开大海这神秘的面纱。可不得不说,人类历史离不开海洋。海洋,可以说以前是人类的摇篮,未 来,更是人类生存的基石。 《走向海洋》用文化的尺度、宽广的视角,告诉世界,告诉我们,告诉子孙, 中华民族曾经的海洋文明和历史征程

该片一开始就从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 分析了古代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从历史深处一步步梳理了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说“漫漫绵长的三千余年间,在华夏腹地这个巨大的摇篮里, 中华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从容不迫地生长繁衍。”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郑和船队遗落在南中国海的瓷器碎片,看到了祖先开疆拓土 打下的领海界柱,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有了别开生面的发现和充满敬畏的仰望。 “把海洋当作底色”,但这并不是古代中国的全部,对海洋关注度的深浅是由依存度决定的,这是《走向海洋》立论的基本逻辑。 《走向海洋》没有带我们去观览海洋生态奇观,而是在典籍的阅览中,引领人们沿着历史走廊,从地理发现、文化心理、经济生存的角度,诠释中华民族与 海洋的关系,让我们认识到海洋的重要价值。

1817年,被囚禁在狱中的拿破仑向与中国通商未果的英国使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遭遇过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又一次次地爬起。海洋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不管沉睡与否,狮子终究是狮子。一只有力量的狮子,对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曾经,幽深的大

海是全人类的梦魇。面对波澜不定的大海,祖先们选择了黄土。但也有为了生活选择了大海,因为他们,开始有了造船技术。英明的皇帝总是把目光投向海洋,秦、唐、宋的皇帝亦是如此。如果说秦朝对外贸易只是展望,那么唐朝时是发展,宋朝时则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宋朝的造船业更是到了领先全世界的地步。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到了明朝,明太祖禁了海,明成祖又让郑和下西洋以示龙威,那时,没有哪一国家敢与中国斗争,因为当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船只,最强的水师。但到了清朝时,国家开始闭关自守,控制对海洋的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没有一只纪律严明、实力强大的海军。最终,被多国轻而易举地打破海防,进行入侵,全国危机,一条条耻辱的不平等条约出现。在共产党的努力下,打退了敌人,收复大半失地,成立了新中国。

随着海洋作为世界经济动脉和战略安全通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海洋成为众多国家追求纷争的新焦点。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讲,海洋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食物、矿物、能源都取之于海,同时海上运输又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海洋也是中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与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文莱等八个国家有海权之争,因此,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全国的海域面积达47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在世界排名第四,中国有6500多个沿海岛屿,大陆架面积为世界第五,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在世界排名第十,从这些数据无一不可以看出,中国是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当前南中国海问题形势严峻,中国与日本,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都有领海争端.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跟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因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军事队朿问题,加重了该地区的火药味.同时,钓鱼岛事件也让中国人倍感愤怒。此时,

正是考验国家领导人和广大民众对海洋态度的时候.中国只有加强海上力量才能在现代化斗争中胜出.《走向海洋》还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讲到邓小平有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钓鱼岛问题中,“主权属我”的前提被长期忽略甚至有意删去,更让人贲张而坐不住了。 《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中国近代海军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让我感到一丝欣慰。中国不但改掉了“禁海锁国”,努力发展海军,还独自研发了威力无比的核潜艇,并且制造出了命中率惊人的洲际导弹,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更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人能登上南极最高峰的国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然而说到走向海洋,应该说不只是一个行动,一次大的调查,一次资源开发,一个大的产业推进,更重要的是,全民族对海洋的高度认识,或者说是全民族的海洋意识问题。无论是从我们中国历史

的发展历程,还是到现在来反映现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整体的来说,海洋意识的有或无,海洋意识的全面与否,关系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目前这种海洋大开发的时代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我们社会的普遍公众心目当中,包括学生甚至大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我们中国的疆域面积,往往是指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忽视了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加强公众的海洋意识,我们的国家还应该作出进一步的努力,从小抓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足于海洋大开发时代的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至于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局面。我十分坚信,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民族。

“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的利益遍及全世界。为了保卫海外的利益,捍卫海上通道,我们国家一定要发展海上力量,包括还海军的建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防御的战略本质不会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真的需要捍卫我们海上的利益,但始终和平发展,和平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一味的将侵犯我们国家利益的国家搁置,而不采取行动,只防御,不反攻,我们最后只能被世界强国欺侮。当邻国联合强国都到我们的家门口来掠夺石油了,我们还只是“以和为贵,和平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在我们国家还不足够强大,我们的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时,需要我们大学生一代关注海洋,为中国走向海洋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海南大学优秀的大学生,每天面对美丽的海洋,更应该关心祖国的海洋发展,我们海大学生将不断强化海洋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厌其烦地实践,注重细节,用科学手段认知海洋,服务社会。我们海大学子时刻准备着为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第11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海南大学《军事理论》(必修课)课堂作业2012—— 2013学年第 二学期

学生姓名:罗善军班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号:20120607310023

任课教师: 王茂钢(优秀)、(良好)、(中等)、(及

格)、(不及格)

《走向海洋》观后感

而中国则是拥有海洋面积最多的国家,曾经,祖先们害怕大海,于是

便毅然而然的选择了陆地生活,而今天我们为了海洋的所属权可以跟其他国家大动干戈,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曾经属于我们的大海。

通商未果的英国使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

动。” 就在清朝,中国与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

只能是我们拿来安慰自己的一剂良药,从中国近代开始,中国的海洋

领土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被世界列强瓜分,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的

海洋事业才慢慢起步,我们建立了一支支雄健的海军,各种先进的武

器装备开始在海洋服役,时至今日,我国已有核潜艇,航空母舰等世

界一流武器装备,世界各国已经不敢小视中国,我们现在已有了足够

的力量守卫我们的国土,保卫我们的海洋,我们不仅要捍卫我们的权

利,更要夺回曾经属于我们的财富,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了,但此时的世界以不同以往,我们要想成为海洋强国,还必须依靠国家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现在,世界各国仍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我们要想成长,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知道挫折是成长的代价,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今日的中国正在崛起海洋强国不再是梦。 回到当今,我们看到那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越南不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这一切都是海洋又出给我们的难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已经无法生存,中国雄起已是刻不容缓,为了维护海外权益,捍卫海上通道,我国必须发展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建设,加强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我们对外应该持有“不忘国耻,誓死卫国”的态度。我认为,海洋强国之路不是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武力称霸之路,而是通过提升海洋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中国必须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国人的海洋意识,大力培育、提高我国海洋软实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综观世界海洋强国无不具有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支撑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海洋经济。可以说,只有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才能实现海权强化,保卫蓝色疆土。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呢?这必须得靠国人的努力,尤其是当代我们这些大学生,更应该“丢掉幻想,准备打仗”,同时要提

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像印度那样,靠大量进口别国武器自然是不行的,这样只能永远跟在别国后面,永远无法自强。 《走向海洋》使我深受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一名海南大学的学生,我将不断强化海洋意识,提高专业素养,用科学手段认知海洋,服务社会。为中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2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走向海洋》观后感

仿佛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中,中华民族是一种坚实可靠的后土文明,诸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的典故,都在不断提示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海洋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眷念,到炎黄帝时代中华民族就由渔猎文明进入农耕文明,从飘泊不定转为安居乐业,似乎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告别了危险的大江大海,选择了安宁富足的冲积平原。那么进入农耕时代的中华民族真的就此与海洋隔绝了吗?中华民族的文明就仅仅是后土文明吗?

《走向海洋》在开篇就表达了一种新观点,中华民族更是海洋文明,喜马拉雅山虽然挡住了印度洋的季风,但中华民族并没有与海洋隔绝,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海洋时时刻刻相关。

《走向海洋》从明郑和下西洋到清中日甲午战争再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史,历史上中国曾走向海洋,也曾闭关锁国,《走向海洋》通过全面梳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折射了海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然而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大多重土轻海,特别是近代,海上崛起的列强使华夏屡屡蒙受耻辱,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在海洋方面上却难以突破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时被国人提起,并引发了诸多争论,《走进海洋》则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下的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

在过去的一年,有关海洋的话题此起彼伏,中国航母平台出海试航,蛟龙深潜凯旋,大洋寻宝区域稳步拓展,沿海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中国钓鱼岛、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引人瞩目。2011年12月6号,胡锦涛总书记会见海军第11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强调要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加快推进海军现代化,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洋不是一道屏障,而是通道。到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更加激烈的今天,中国走向海洋势在必行,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华民族的衰弱,缘自海上,中华民族的新崛起,从海上起步。

第13篇:走向和谐观后感

走向和谐》观后感:追求理想的跋涉

由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 谐》,伴随着2008年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恰如一缕缕和煦的阳光、一阵阵和暖的春风,令人振奋,使人陶醉。《走向和谐》主题鲜明、访谈深刻、解说精 彩、画面丰富,具有时间跨度大、理论分析深、文献资料实、叙述语言美的特点,既是和谐理论的大餐,也是电视艺术的盛宴,在理论和艺术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全面阐释了党的十七大主题。《走向和谐》开篇就直奔主题,从历史的中国很快切入到现实的中国,对党的十七大主题作了完整表 述,并展示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精辟论断。随后,全片围绕党的十七大主题,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践等多方 面的结合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党建等领域全方位、大纵深、多层次地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画卷。第二,深入探讨了和谐的基本 内涵。《走向和谐》采访了诸多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谈了对和谐的理解。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说: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身体和心理 都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每个家庭的和谐,不同社会层次的和谐,各个经济阶层的和谐,民众与政府的和谐,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它们都是世界经 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说: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天和人的和谐问题,人和社会的和谐问题,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问题,都有一些思想 资源;我们今天可以继承这些资源,但要给它以现代的诠释。从他们的阐释中可以体会到,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界内部的关系的理想状 态。深刻理解和谐的基本内涵,对于促进和谐、走向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理性解析了国内外的和谐梦想。《走向和谐》解析了我国历史上 的一些和谐梦想。从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和”字,看到了帝王将相对天地人、君臣民致中和合的企盼,可是他们以压迫作为统治基础,不可能实现 “和谐”。《走向和谐》还谈到从洪秀全的《天朝天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天下大同的梦想在革命者和思想家中间生生不 息,然而阶级压迫的社会性质不变,和谐梦想终究难圆。《走向和谐》也解析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些和谐梦想。从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到傅立叶的“法郎吉”,再 到欧文的“新和谐村”,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在不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前提下来实现“和谐”,结果只能陷于空想,导致 失败。

第四,精辟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理想社会的思想。《走向和谐》引述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 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论述,还引述了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关于共产主义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 解”的论述,特别是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类理想社会作的诗意盎然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不仅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描绘了人类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第五,系统回顾了我们党追求和谐理想的奋斗历程。《走向和谐》谈了《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于1920年在上海出版,谈了党的一大、新中国诞生、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谈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美好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谈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的不懈努力,谈了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作了进一步阐述。这些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谐理想的脚步。

第六,充分体现了艺术和谐、团队和谐。和谐讲的是协 调、配合、秩序、美感。在审查脚本时,专家们就提出《走向和谐》不仅理论水平要高,而且艺术水平也要高,画面、解说、字幕、音乐等各方面都要追求完美,要 协调、配合、统一。现在看来,基本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艺术上的和谐美。艺术和谐与团队和谐分不开。《走向和谐》从立项到播出历经近两年,不仅脚 本创作下了很大工夫,而且编导制作也下了很大工夫。特别是当得知这个编导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时,我为这些年轻人的热情、智慧、执著而感动。我真切地 感到,他们的行动如同本片反映的内容一样,都是追求理想的跋涉。

2在近日的形势教育课上我们观看了《走向和谐》这部影片。《走向和谐》向人们展示了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历史画卷,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和谐的历史规律性。观看这部影片之后使我们收益匪浅。

该片第一次运用电视话语手段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历史全景式的解读与诠释,第一次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党的十七大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实现了“专 家看了不浅、百姓看了不深”的创作初衷,在叙事方式上既保持和发展了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的一贯风格特色,又融入了一定的纪实性、鲜明的现实感和强烈的思辨 性,使该片以深刻的理论思维、独特的结构设计、鲜明的电视创新和精湛的细节描写,把理论与实际、中央与百姓、国是与民生、教育与感动等等元素有机地相联 系、相融合、相增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做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发展动力释放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在追求富裕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热情与活力。

但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有些问题随着发展解决了,但也有些问题却在发展中进一步积累起来,成为发展的障碍。《走向和谐》正是在我国社会处于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探索社会发展的实质,解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发展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呢?《走向和谐》不回避矛盾,准确地从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中的失衡现象入手,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差距增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反差、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走向和谐》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导广 大观众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于一切,富裕也不能“一俊遮百丑”;揭示出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深刻道理。指出:要解决发展带来的新矛 盾新问题,就必须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路,而新认识新思路的基本精神就是注重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对 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的调节,主动自觉地消除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将其负作用降到最低程度。应当说,《走向和谐》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 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使这部理论文献片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感染力。

《走向和谐》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向观众描述了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识的形成过程。《走向和谐》在揭示人类社会和谐的内涵和追求的阐发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给了人们一条十分清晰的历史线索。这部电视文献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社会和谐问题,而每一集都有历史的回顾和历史发展脉络的交 代梳理,帮助观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和谐的本质涵义和价值所在。从而给了观众一种既简洁又厚重的历史感觉。透过历史讲理论,是该片的一个鲜明特 点。

例如:实现人类和谐,建设理想社会,是中国共产 党人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探索与追求。该片集中四集篇幅,从“天地人和”、“和谐基石”、“民族之魂”、“和谐世界”等多个角度,反映了自然和谐、社会和 谐、文化和谐、世界和谐等一系列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由青藏铁路的开通,叙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千古话题和通过控制人口增速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不懈努力,深圳等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折射出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电视片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文明发展和和谐文化的内在要 求。和谐世界新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发展等共赢思路的深化;它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 家之间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的必要性;它充分注意到南北世界差距扩大的严重后果,致力于抵制强权政治和霸权 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中国将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变化,中国大国外交、邻国外交、多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和谐世界”的理念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对于当今人类与世界的最大贡献。

二是理论观点阐述准确。面向大众阐释理论问题,关键要做到通俗易懂。《走向和谐》深入发掘了古往今来社会和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涵义,揭示了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进步的人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这就使得该片具有了深入浅出的特点。

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勾划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与路径。《走向和谐》观后,感触良多,思绪起伏,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论的作用和影响下,中国与世界走向和谐可期可待!

3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社会和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人类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又是社会和谐的动态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和谐就是在这一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实 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质上就是 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实践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本身,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实践本体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果;它 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社会完美模式,而是社会完美的实践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社 会和谐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从实践活动来把握和认识人类社会与以人类主体为坐标系来认识和把握它们是一致的。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 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静态存在形式,而人的实践 活动是它的动态表现。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系统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 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人本化的现实辩证否定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它是主体自身 不断重建的活动。它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把人联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 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转化,亦即实现社会和谐理想向社会和谐现实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引导这个过程向着协调、和谐的方向 发展。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承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展开形式,承认从主 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为,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人 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由此看来,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内容不是已定的或预定的,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自为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实践 活动形成和表现人的现实的家园,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 力量。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一个现实的社会演化和发展而成的,而人类社会和谐又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 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是人对 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它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原则和创造社会和谐的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消极 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也就 是说,通过主体客体化的运动,使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凝结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结果的对象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动态的“人化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 运动,使客体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内化为主体的运动和本质力量,这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本质力量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种内含于实践活动 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过程本身,又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方法论之源。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造社会和谐 的决定力量,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应把“实事”理 解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由此看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 动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基础,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对其实践活动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造社会和谐新的历 史,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 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 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 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 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 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 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 位,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 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 “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原意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通常被用来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傅立 叶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来划分人类历史。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人类社会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以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 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 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 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当 我们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现象时,会发现极其复杂的情况。例如,在今天看来,奴隶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时代是落后的文明,应予以否定。但如果抽 象地说奴隶制不人道,蒙昧时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社会退步或社会落后,那么就是错误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 似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 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说 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那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牺牲族类大 多数人的利益,换取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奴隶制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马克思也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 成了贯穿于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 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来讲,蒙昧时代同样是建 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阶段。因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社会进步还是表现为人类 文明,都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把社会和谐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把历史长河中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看作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阶梯, 把社会和谐观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 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 是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 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 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不是自发的过程。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中活动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和谐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人们在创造社会和谐的 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自觉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按照历史规律来创 造社会和谐的历史,实现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动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 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 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旧人旧事

2009-10-14 10:11:04 59.45.176.* 举报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 环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我们江西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发展 党内民主的根本,创新方法,完善制度,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发展党内民主,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在教育引导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夯实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基础

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是提升党员主体能力,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员的民主素质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阶层结构变化、人 员流动加速、组织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党员权利主体意识淡薄,义务主体意识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针对这一情况,我们 采取“抓两头”的办法,一手抓普通党员的民主教育,一手抓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上下互动,整体推进,帮助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民主理念,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 主素养。一是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通过各级党校等培训机构,开设相应课程,加强党员的党性观念特别是权利义务教育,采取“党员流动课堂”等各种 生动有效的形式,将党员民主权利意识的培养与党员的生产、工作、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与党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与党员在党内的政治权利联系起来,让党员了 解、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参与党内事务和依法行使正当权利的自觉性。二是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的民主作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员主体教育,强化平等意识 和民主理念,克服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培养和增强民主观念,养成民主习惯,锻炼民主作风,通过深化“双述双评”、政务公开等活动,促进各级领 导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既坚持扩大民主的方向不动摇,又善于领导和引导,不断提高民主的质量;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思广益,实行正确的集中,为党内民 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进一步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的意义和重要性,营造宽松的民主环境,让广大党员充分享受权利,认真履行义务,努力营造尊重和维护党员民主权利的浓厚氛围,为发展党内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 基础。

二、在拓宽渠道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生动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在于发挥广大党员在党内 民主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创新载体,拓宽渠道,既要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主体作用,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一是注重发挥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推进发展和服务群众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为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党 员搭建参与执政活动的平台。在大力抓好“三级联创”、深入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广泛开展“三进三帮”活 动:进乡村帮解民忧,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实施“返乡农民工党员创业帮带工程”;进企业帮渡难 关,选派一批党建指导员进企业开展党建、培训、帮扶工作,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社区帮促创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全民创业示范、和 谐文明示范“三个示范”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广大党员始终是活动主体,他们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激发出了参与党内事务的责任感和荣誉 感,进而积极参与到党内各项事务上来。二是注重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积极拓宽民主途径,丰富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创设党员参与和管理党 内事务的载体,全省各地普遍建立党员议事日制度,组织党员对重要事务进行商议讨论;开办党员信箱、网上论坛、党务热线等,使党员随时可以对党内事务提出意 见建议;建立党员意见建议办结反馈制,党组织对党员来信来访、意见建议作好登记、记录,及时处理反馈。在干部工作中,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在2008年全省县处级干部中公开选拔996名副厅级后备干部、国有企业范围内公开选拔205名企业后备领导人员、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20名高层次人才担 任高校副校长等工作中,始终重视党员的评价和公认程度。在2008年度全省市厅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核中,进一步扩大了党员和党代表参与测评的范围,提 高干部考核的民主化。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的“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中,各级组工干部深入基层摸实情,下访党员求良策,尊重党员的建议权、表达 权,并化为具体的措施,调动了基层党员参与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注重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普遍建立党内互助 机制,加大对困难党员的物质救济、生产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定点包扶贫困村活动,完善老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救助帮扶基金,落实特困党员低保政策,增强了 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在完善制度中保障党员主体的权利,形成党内民主建设的长效机制

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共同享有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基石。党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程度是衡量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 用,必须把民主制度建设放在关键位置,确保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规定的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各项权利得到落实。为此,我们着力在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用民主科学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 物,确保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一是以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为重点,落实和保障党员知情权。党务公开在落实和保障党员知情权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把健 全党务公开制度,作为党员了解掌握党内工作情况的主渠道,设立

党内重大情况通报制度、重大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党员评议制度等,完善党务公开 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党内事务、领导决策和用人上的透明度,切实在党内做到“三个先”和“四个必须”,即重要事件党内先通报、重要决策实施党内先传达、重 要问题决定党内先讨论;各级党组织凡作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决议,必须公开;对不涉及保密、已解密及党员群众关注的重要事项,必须公开;限 于党内公开的内容,必须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党务公开公示栏等形式公开;收集到的党员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认真研究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 结果。二是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落实和保障党员选举权。保障党员选举权,要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根本,不断扩大党员在党内行使选举权的范围,提供行 使选举权的平台。主要是做到“四个扩大”:扩大党内直选范围,对“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的党内选举方式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试点;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和 幅度,在近年来的换届选举、党代表选举中,差额比例都有了较大提升;扩大各级党代表中普通党员代表的比例,为党员创造一个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生活的平台;扩大选举的范围,改进候选人提名形式,把组织提名、党员提名与党员自我提名结合起来,逐步改变单一的提名方式。同时,注重建立和完善对干扰、操纵、破坏选举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等制度。三是以完善党员意见表达制度为基础,落实和保障党员参与权。落实和保障党员参与权,主要是以完善党代表作用发 挥制度为基础,使党员意愿得以充分表达和体现。我们着眼于发挥党代会的作用,继续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 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党代表例会制度、党代表监督评议制度、党代表活动日制度、党代表提案、提议处理和回复制度等,加强党代表与选区党员群众 的联系,听取和反映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党代表成为党员群众的“代言人”。四是以创新党内监督制度为关键,落实和保障党员监督权。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 体,我们以创新党内监督制度为关键,拓宽广大党员参与监督的渠道,使之更好地行使党章党规赋予的民主权利。主要是健全制度:健全党员监督制度,畅通党员检 举、揭发、申诉、控告等渠道,扩大党员参与管理监督工作的范围;建立党员代表旁听制度、完善农村基层“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引导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强化党 内监督;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选拔、任用、管理干部都坚持组织考核与党员群众评议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任前公示、届中评议、离任审计等监督方式,杜绝 监督失真、监督失察、监督失衡的现象;完善舆论监督机制,使广大党员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武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发挥党员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双 重功效。

四、在尊重党员创造中体现主体价值,激发党内民主建设的活力

用基层创造的办法解决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 这是党员主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表明,党内民主探索最深入、实践最广泛、经验最丰富的是在基层,广大基层党员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基层创造 出来的“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党员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等民主模式也得到党内的认可和推广,反映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创新精神。近年来,我省积极 运用党员首创的经验,在认真总结群众参与、民主推荐、竞争上岗、承诺就职等村干部公推公选、公推直选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公推公选”乡镇领导干部试 点活动,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同时,各地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出一些党内民主新形式,如:九江县围绕 实现农村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与监督权,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民党员在农村重大事务决策中的主体作用,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两重两轮”票决制, 设计出了以党员群众民主决策重大事项为主体,以事前公示、组织党员群众讨论和事后报告、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为两翼的党内民主制度格局,提高了农村党员参与、决策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万年县推行党员“首议制”,要求村里的大事,必须把议题设计好,提前告知全体党员,党员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后,党支部才拿 到会上来研究,确保了各项事务决定正确、执行有效,搭建了党员参与重大决策、事务管理的平台,调动了党员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层创造出来的这 些新做法,虽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中蕴含的普遍意义弥足珍贵。为此,我们建立了基层首创收集、跟踪、支持、指导机制,通过扩大试点等方式, 对各地基层创造出的新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并将其升华为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用基层创造的经验破解民主中的难题,用党员创造的办法推动解决党建中的 问题,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在近日的形势教育课上我们观看了《走向和谐》这部影片。《走向和谐》向人们展示了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历史画卷,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和谐的历史规律性。观看这部影片之后使我们收益匪浅。

该 片第一次运用电视话语手段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历史全景式的解读与诠释,第一次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党的十七大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实现了“专家看了不浅、百姓看了不深”的创作初衷,在叙事方式上既保持和发展了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的一贯风格特色,又融入了一定的纪实性、鲜明的现实感和强烈的思辨性,使该片以 深刻的理论思维、独特的结构设计、鲜明的电视创新和精湛的细节描写,把理论与实际、中央与百姓、国是与民生、教育与感动等等元素有机地相联系、相融合、相 增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做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发展动力释放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在追求富裕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热情与活力。

但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有些问题随着发展解决了,但也有些问题却在发展中进一步积累起来,成为发展的障碍。《走向和谐》正是在我国社会处于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探索社会发展的实质,解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呢?《走向和谐》不回避矛盾,准确地从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中的失衡现象入手,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差距 增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反差、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走向和谐》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导广大观众认 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于一切,富裕也不能“一俊遮百丑”;揭示出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深刻道理。指出:要解决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问 题,就必须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路,而新认识新思路的基本精神就是注重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对经济社 会发展进行科学的调节,主动自觉地消除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将其负作用降到最低程度。应当说,《走向和谐》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使这部理论文献片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感染力。

《走向和谐》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向观众描述了我们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识的形成过程。《走向和谐》在揭示人类社会和谐的内涵和追求的阐发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给了人们一条十分清晰的历史线索。这部电视文献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社会和谐问题,而每一集都有历史的回顾和历史发展脉络的交代 梳理,帮助观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和谐的本质涵义和价值所在。从而给了观众一种既简洁又厚重的历史感觉。透过历史讲理论,是该片的一个鲜明特 点。

例如:实现人类和谐,建设理想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探索与追求。该片集中四集篇幅,从“天地人和”、“和谐基石”、“民族之魂”、“和谐世界”等多个角度,反映了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和谐等一系列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由青藏铁路的开通,叙说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千古话题和通过控制人口增速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懈努力,深圳等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折射出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电视 片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文明发展和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谐世界新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 发展等共赢思路的深化;它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的必要性;它充分 注意到南北世界差距扩大的严重后果,致力于抵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中国将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 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半个世纪 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变化,中国大国外交、邻国外交、多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和谐世界”的理念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对于当今人类与世界的最大贡献。

二是理论观点阐述准确。面向大众阐释理论问题,关键要做到通俗易懂。《走向和谐》深入发 掘了古往今来社会和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涵义,揭示了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进步的人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的历史规律。这就使得该片具有了深入浅出的特点。

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勾划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与路径。《走向和谐》观后,感触良多,思绪起伏,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论的作用和影响下,中国与世界走向和谐可期可待

第14篇:《走向海洋》观后感

《走向海洋》观后感

看了这个视频,它使我的内心深受震撼。他描写了一个民族海洋发展的进程,荣荣衰衰,泱泱中国也慢慢地拥有了起海洋战略意识。

早期中国的海上实力很强,传闻3000年前就到过墨西哥,明朝初期还有郑和下西洋。可惜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却实行了禁海锁国,直到清朝时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才稍稍注意海防,可海军还是非常腐败,甲午战争中落得个全军覆没,清朝也被帝国主义国家蚕食得支离破碎。看到这里,我真为我们的先人感到耻辱。不过中国近代海军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让我感到一丝欣慰。中国不但改掉了“禁海锁国”,努力发展海军,还独自研发了威力无比的核潜艇,并且制造出了命中率惊人的洲际导弹,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更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人能登上南极最高峰的国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海洋是个蓝色的宝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这使人类的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然而说到走向海洋,应该说不只是一个行动,一次大的调查,一次资源开发,一个大的产业推进,更重要的是,全民族对海洋的高度认识,或者说是全民族的海洋意识问题。无论是从我们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还是到现在来反映现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整体的来说,海洋意识的有或无,海洋意识的全面与否,关系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目前这种海洋大开发的时代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在我们社会的普遍公众心目当中,包括学生甚至大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我们中国的疆域面积,往往是指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忽视了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加强公众的海洋意识,我们的国家还应该作出进一步的努力,从小抓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足于海洋大开发时代的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国家不至于沦落到落后挨打的局面。我十分坚信,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民族。

“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的利益遍及全世界。为了保卫海外的利益,捍卫海上通道,我们国家一定要发展海上力量,包括还海军的建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防御的战略本质不会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国际海洋法法庭大法官,高之国)我们真的需要捍卫我们海上的利益,但始终和平发展,和平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一味的将侵犯我们国家利益的国家搁置,而不采取行动,只防御,不反攻,我们最后只能被世界强国欺侮。当邻国联合强国都到我们的家门口来掠夺石油了,我们还只是“以和为贵,和平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我们此刻似乎不再是争取和平,我们更像是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我们不应该再继续对峙,我们需要给侵略我国主权的国家一点颜色瞧瞧,杀鸡儆猴的做法我们还是有必要尝试一下的。

在我们国家还不足够强大,我们的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时,需要我们大学生一代关注海洋,为中国走向海洋做出贡献!

第15篇:《走向和谐》观后感

《走向和谐》——观后感班级240121学号24012116姓名许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时,党中央面对这一变化,迅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而我通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上的学习,以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十集大型理论专题片《走向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走向和谐》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历史发展脉络的交代梳理,帮助观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和谐的本质涵义和价值所在,让我们深切的去感受和谐二字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

片中先向我们以图片和讲解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传!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之魂,也是创新与发展之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如片中所解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侧面展示了文化和谐的重要性!继而历史的画轴慢慢打开,将我们带回了60年前,由6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

开始,到2006年5月胡总书记提出“和谐文化”这一命题,再到最近的十七大,片中将整个的和谐文化概念的形成所经历发展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构建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可以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可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因此,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我们呼唤的共同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但和谐社会的共享共建,急需强大的精神合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6年的历史上,建设和谐文化被作为一项战略思想提出。这标志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开启了建设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工程。

如片中王蒙著名作家所言,和谐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个价值的问题,就是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珍惜和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而且能够使我们在这样一个价值上凝聚起全体人民全体民族的心愿,和这种是非的标准、荣辱的标

准。“文化”的本义,即“以文化之”,也就是用文明来实现教化。片中继而大量的当今社会各个行业的道德模范的事迹,各种感动中国的故事,来向我们展示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化已经渗入人们生活中一个个微小细节,更多、更美、更动人的和谐文化风景,正以令人振奋的方式,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同时雅典奥运会升国旗、中国申奥成功、神六飞天成功、**广场国庆升旗等振奋感人的场景的重现让我们明白了:和谐文化,呼唤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谐文化,呼唤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片中通过讲述石家庄岗上村、公德录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彻底的明白了古人“以文化之”的思想,让我们明白文化的和谐对于整个文化的发展和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文化带文化,用和谐理念以及和谐精神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之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方兴未艾的和谐文化建设,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和谐文化将引领着中国全面走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使得我们社会变成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16篇:走向共和(非常经典的历史剧,让人发人深省)

经典历史剧>从各角度看那段历史

1、孙文:天下的事情不是怕不能实行,而是怕没有实行的人。……欧美强大……因为人家做到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李鸿章: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3、李鸿章: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4、李鸿章:创建水师学堂本是醇亲王和朝廷远虑,但有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办着办这就走样了。

5、李鸿章: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6、张之洞: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有抱负,要进取不解,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啊?是因为办事难啊,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才是中庸。

7、张之洞:与日本之战,可战胜而不可战败,或一时败之,战术败之,然坚持弥久,终必胜之,所谓战略胜之者也。

8、张之洞:“有些东西争了大半辈子没争到,争到手却发现,于人于己都无利。

9、阎敬铭:话好说,事不好做。

10、伊腾博文:两个力量相等,外交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

11、伊藤博文:(引用梁启超的书):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其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化为奴才,且举国之人才,一遇专制而化为奴才。

12、谭嗣同:坐着不干事,占着位子又有何用?

13、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

14、瞿鸿机: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15、瞿鸿机:在木行里用几块板箍成一个桶,看着很容易,其实很难。难就难在做时严丝合缝、用时滴水不漏啊!

16、恩铭:“官场就是战场,打仗用什么?用刀、用枪、用戟、用子弹,官场用什么?用智慧、用阴谋、用权力,从来不露面,背后捅刀子。如果你要是胆小千万别在官场上混。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一定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转睛,稳住神,屏住气,突然出手!”

17、康有为:少变而不全变,变一而不变二,所变者亦成未变。

18、袁世凯: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19、袁世凯:这法律啊,从来都斗不过权力。这法呀,是有权人定的。今天定了这个法,明天呢,又定另一个法,用这个法去反对那个法。你说,这是权大还是法大啊? 20、袁世凯:背叛一个人和背叛自己的政治道德是两回事,咱们搞的是政治,跟老百姓的道德那是两码事,那些个俗人的道德观念,何足论哉。在政治圈子里,就没有个人道德,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咱们来说,就是国家利益。

21、袁世凯: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22、袁世凯:没有人能不被收买,只是你的筹码还不够大。他一直正直清廉,是因为还没遇到像我袁世凯这样的庄家。

23、袁世凯:你要记住我几句话,做人做事都一样的道理,不要做一锤子买卖。只要还有能力 ,就要永远想着还有下一次,否则就是短视。

24、袁世凯:狮子喂饱了,也能像猫一样听话。

25、田沫:小时候我爹跟我说过,猪原本生活在山林里边,他很自由,后来贪图享受了,任凭别人把他们关在猪圈里,他以为他会很幸福,可结果却是任人宰割!

26、杨度:只有一个诚字可以聚拢人才,只有一个公字可以号召天下。

27、慈禧:水太清了,就养不活鱼;人太明白了,身边就连个伴儿也没有,活着也就太没意思了。

28、慈禧太后:\"不怕做错事,不能不做事!\"

29、慈禧太后:\"兴一利必有一弊!\" 30、慈禧太后:“吃不饱,肚子饿,吃多了就会撑着”

31、慈禧太后: 小事随他去,大事别糊涂。 32明治天皇:“你们对清国的赔款有什么打算吗?” 伊藤博文:“臣觉得战争让人民受了不少苦,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明治天皇:“不,教育。” 伊藤博文:“陛下远见,但臣觉得可以用一部分来投入教育,其他的用来改善民生。” 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

第17篇:从胜利走向胜利观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一个会忘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不堪回忆的血泪抗战史。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浴血拼搏的战争。回想那段历史,不禁会让我们感慨颇多。那是一段屈辱史,一段容易引起每个人心目中那熊熊燃烧的民族仇恨史。如今,我们不能忘记仇恨,亦不能因仇恨而不理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让祖国繁荣富强,为国出力。近代以来,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

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因为我们是处在一个在国家实力做后盾的相对和平时期,一旦实力弱了,必然会受欺负。古代孟子就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我们也要居安思危。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人人都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学好自己应学的一切。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8篇:《青春的走向》观后感

《青春的走向》观后感

白家镇政府谢小平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经历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是时代的金子,社会的希望,年轻就是青春。2014年6月11日,政府组织青年职工观看了由市纪委、团市委联合摄制的青春倡廉宣传教育片《青春的走向》。讲述了四个青年公职人员因为不同的抉择而走上不同的道路,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以示范和教育。

该片中四名青年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具体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原本都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但是在工作中,有人面对一时的诱惑,因为心中的贪恋、一时糊涂,走错了方向,锒铛入狱,促成大错。而坚守住内心廉洁、把握正确方向的人,则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奔向美好的未来。观看结束之后感触颇深,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现将心得小撰如下:

一是始终保持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方法就无法改进,执行政策也就不可能正确。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学习,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学到真本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

二是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清正廉洁,这是每一

1个政府职工最基本的行为准绳。我们如果不遵守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就会破坏和扭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为官不为民谋利,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作为自己谋取私利和贪图享乐的工具,定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三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宣教片中有人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贪图享受,抛弃党纪法规,贪污腐化,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的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四是始终保持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我们处在基层工作岗位,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作风如何,服务态度如何,办事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遵纪守法,按规章办事,防微杜渐。要增强廉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五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观看的青春倡廉宣传教育片《青春的走向》提醒我们以案为镜,引以为鉴。反腐无小事,人人有责任!贪腐只会葬送美好青春,越清廉,越轻松。

只有时时保持高度警惕,人人坚守原则,从自己做起,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廉洁,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备修养。通过这次观看《青春的走向》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乡镇领导干部,我们要把廉政的要求变成自觉行动,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常修敬业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第19篇:(军事理论)《走向海洋》观后感

>观后感

《走向海洋》告诉我们,海洋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是土地大国,更是海洋大国。曾经,幽深的大海是全人类的梦魇。面对波澜不定的大海,祖先们选择了黄土。但也有为了生活选择了大海,因为他们,开始有了造船技术。英明的皇帝总是把目光投向海洋,秦、唐、宋的皇帝亦是如此。如果说秦朝对外贸易只是展望,那么唐朝时是发展,宋朝时则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宋朝的造船业更是到了领先全世界的地步。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到了明朝,明太祖禁了海,明成祖又让郑和下西洋以示龙威,那时,没有哪一国家敢与中国斗争,因为当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船只,最强的水师。但到了清朝时,国家开始闭关自守,控制对海洋的发展,到了后来,甚至没有一只纪律严明、实力强大的海军。最终,被多国轻而易举地打破海防,进行入侵,全国危机,一条条耻辱的不平等条约出现。在共产党的努力下,打退了敌人,收复大半失地,成立了新中国。

>中讲到:1817年,被囚禁在狱中的拿破仑向与中国通商未果的英国使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遭遇过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又一次次地爬起。海洋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不管沉睡与否,狮子终究是狮子。一只有力量的狮子,对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

《走向海洋》告诉我们,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远洋航海,也是古代中国在历史舞台上的昙花一现。历史告诉我们,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但哥伦布之后出现了无数的哥伦布。在近代的前夜,中国与海洋大国失之交臂。

《走向海洋》还揭示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起步、发展与进步的种种轶闻秘事,展示了人民海军虽举步维艰却步步雄健的历史步伐,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不能不为领袖们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不能不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走向海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各国争夺海上权益,强国维护海上霸权的现世状况,看得让人惊心动魄;用数据调查反映国人麻木的状况,让人扼腕沉痛;讲到邓小平有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钓鱼岛问题中,“主权属我”的前提被长期忽略甚至有意删去,更让人贲张而坐不住了。《走向海洋》重点分析了国家迅速发展对海洋资源越来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状态,把海上安全严峻的问题尖锐地挑了出来,带着人们登临“经略海洋”的战略高地,临海凭风、长线思考、催人觉醒,这实际才是主创者的真正用意!因为“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 《走向海洋》告诉我们,挫折是成长的代价,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够永远保持一帆风顺。今日的中国正在崛起,海洋强国不再是梦!

我认为,海洋强国之路不是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武力称霸之路,而是通过提升海洋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中国必须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国人的海洋意识,大力培育、提高我国海洋软实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综观世界海洋强国,无不具有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支撑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海洋经济。可以说,只有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才能实现海权强化,保卫蓝色疆土。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不知该如何来描述自己内心的复杂。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任何民族,对海洋的淡漠,就是对财富的淡漠,遗忘海洋,就是遗忘财富。所以我们的国民应该觉醒,对海洋好一点,学会利用海洋,让海洋为我们造福造财。

当前南中国海问题形势严峻,中国与日本,越南,印尼等亚洲国家都有领海争端.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跟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因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军事队朿问题,加重了该地区的火药味.此时,正是考验国家领导人和广大民众对海洋态度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对别人的挑衅有所作为.《走向海洋》使我深受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作为一名海南大学的学生,我将不断强化海洋意识,提高专业素养,用科学手段认知海洋,服务社会。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将义不容辞,披甲上阵,收回国土.

第20篇:《走向海洋》观后感(材料)

《走向海洋》观后感

《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与海洋的故事,包括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宣誓、海洋领土的争夺等。《走向海洋》第一集讲到了俄罗斯潜艇曾经下潜到北冰洋4261米的深处插上了一面国旗宣誓主权,并且这一行为引来了众多国家的纷争。在看《走向海洋》之前,我只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泱泱大国,却从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着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看了这纪录片,我知道了每年的7月1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我们未来的财富。《走向海洋》真是一部非常启示人的纪录片。观察现今,咱们国家的南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南海的油气资源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开采盗取。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在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海洋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啊。随着我们对于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也不会遥远。同时《走向海洋》也让我思考到,构建海洋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海洋能力的建设,就像俄罗斯那样能够拥有先进的潜艇达到几千米深度水域宣誓主权。而我们同样应该积极发展国防与军事实力,以维护我们日益迫切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更是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从秦始皇东巡,到徐福东渡,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鼎盛时

期明代近万吨级的巨船下南洋„„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倍感自豪。历史的车轮终于缓慢地滚动到了新中国,我们不但改掉了“禁海锁国”,也努力地发展海军,还独自研发了威力无比的核潜艇,今天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更是中华民族海洋崛起的划时代象征。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

看了赞美歌颂海洋后,我对蓝色的海洋充满了好奇。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海洋里有丰富的资源:有全世界80%的生物;有全世界90%的淡水——南极、北极冰山;有超过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气,现知的可开采储量就有3000亿吨;还有沉没于海洋中的船只,每个世纪都至少沉没21700艘,船上的珠宝价值在6000亿美元左右。

现如今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为什么我们在陆地上能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以突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时被国人提起并引发了诸多争论,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下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