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库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8: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

)和(

)。 答: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

1、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

2、语文教学原则包括( )、( )、( )和( )。

答案:全息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发散思维具有( )、( )、( )三种特性。

答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是( )、( )。

答案:言语、语言

5、语言学中的言语的三要素包括(

)、(

)和(

)。 答: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

6、语感的特征是( )、( )。

答案:心理特征、言语特征

7、语文课程的目的包括( )、( )、( )。

答案:单一型目的观、复合型目的观、中心型目的观

8、学生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包括( )、( )、( )、( )和( )。

答案: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错失同化、孤立同化

9、在听读教学中,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三对关系是( )、( )和( )。

答案:文内与文外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0、关于说写教学,需要特别重谨慎对待的三对关系是( )、( )和( )。

答案:“根本”和“枝叶”的关系、“我”和“你”的关系、创造和规范的关系

11、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和指点朗读法。

答案: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

12、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 )、( )、( )和口试。

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

13、关于语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

);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

)。

第 1 页 答:迁移、图式

14、早在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

)就提出了(

)这个概念。 答:冯·洪堡特、言语

15、一般认为,语言的三要素是指(

)(

)和(

)。 答:语音、语汇、语法

16、同化论主张,所谓语感就是(

)。 答: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创造

17、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

)、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

)四种。

答: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18、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和(

)。 答:规定性、预期性、可行性

19、在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浅表同化、(

)、片面同化、孤立同化和(

)。 答:疏漏同化、错失同化

20、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读”的方法有(

)(

)、抄读和(

)四类。

答:朗读、默读、背诵

21、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主要的联想类型包括(

)(

)和(

)。

答: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22、目前,语文课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要点有(

)、(

)、“实践”的观点与(

)。

答:“课程”的视角、“言语”的范畴、“对话”的精神

23、在语文教学上从苏联引进了其五环节教学法后,就建立起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它具体是指(

),从而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答: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24、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

)和(

)。

答: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25、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

)、

第 2 页 对话空间观念的变革、多媒体组合教学应用得到广泛实现、(

)与(

)。

答:对话方式的变革、教师职能的转变、方便有效地实现终身教育

26、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

)(

)和(

)。

答:审美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7、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识记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类记忆、(

)、(

)、联想记忆和(

)等等。 答:提纲记忆、概括记忆、形象记忆

28、在语文教学目的的研究上,其总体的趋向是由(

)到复合目的型再到(

)。

答:单一目的型、中心目的型

29、语文是由(

)和(

)构成的。 答:语言

言语

30、语言的三要素是(

)、(

)和(

)。 答:语音

词汇

语法

31、(

)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答:语感

32、语文技能包括语文(

)和(

)两个方面。 答: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33、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特征有(

)、(

)、(

)。 答:规定性

预期性

可行性

34、语文教材的特征有(

)、(

)、(

)。 答:文选的形式

模糊的序列

丰富的内容

35、(

)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中心。 答:创造

36、语文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全息性原则、(

)、(

)。 答:实践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37、传统的语文试题总是由(

)和(

)两个基本部分构成。 答:基础知识

作文题

38、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

)。

第 3 页 答:语文文化知识

39、当今国际教育总的评价趋势是(

)、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和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答: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诊断性、更加注重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40、(

)是(

)的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学说,它是人们在认知客观对象时用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来解释和说明对象的过程。 答:同化论、皮亚杰

二、名词解释题

1、语文生活

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为之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2、语文技能

答案: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关键有两个,一是它是自动化的,二是它是巩固的。

3、审美化原则

答案:语文教学对话的审美化原则,即主体(包括类和个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语言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原则。

4、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首先,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即方法服务于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合作是教学概念的核心。再次,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

5、语文测评

第 4 页

答案:语文测评是指语文教师或其有关部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效果所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它属于整个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的以环。语文测评的范围很大,按测评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分为校内进行的各类测评活动和校外进行的水平考试两大类。

6、语文素质

它是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具体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换句话说,一个人语文修养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讲的语文素质。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智慧品格和境界。

7、语文教学重的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运用创造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它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变“被组织”为“自组织”;变“模仿”为“创造”;从而提高创造思维品质。

8、言语环境

所谓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一般情况根据各种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得远近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场合;而背景语境包括了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

9、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朗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物理、生理现象,朗读其实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创造。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味的捷径。

10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从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表象和言语是想象的两个重要条件,而

第 5 页 且两者密不可分。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1、人文说

人文说是在工具说指导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在对工具说的反拨中崛起。人文说立足言语教育,强调“语言教育”的质变,并把对话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从而使人文说得到长足发展。人文说已经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理念。

12、语文教学中的全息性原则

全息就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个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揭示的就是全息关系:部分组成整体,整体“照亮”部分。因此,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与言语主体的心理、思想、感情、个性以及时空背景等信息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必然而且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及其所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从而促进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13、孤立同化

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某一部分具有完全不同于它独立于这个有机整体之外的价值,尽管这一部分本身秋毫无损。阅读和理解中不能将部分从其整体中孤立出来,而必须立足于整体来看待部分,否则就会谬以千里。

14、语文课程“工具说”

所谓工具说,就是认定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性质理论学说。它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践途径。它是一种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最重要的一种理论学说。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所倡导的通过语文教学,一是学语言,二是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本体构成的缺失,使语文课程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无由达成,还使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误入歧途。

15、对话性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是由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多个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文、学生和他的听者或读者之间、学生和教材编

第 6 页 写者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这种对话型教学,重学生的感悟,重学生的实践,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它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16、语文技能:

答: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叫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

17、语感:

答语感是一种综合语文修养,属于主体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在语言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3、联想:

答: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8、朗读:

答: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音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

19、语文思维:

答:语文思维是指具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20、水平考试与升学考试

根据预定的考试大纲,通过考试达到标准准予毕业,或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依据,这一般被称为水平考试或学能考试/升学考试。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目的并不一样,前者考查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后者考查学生的潜在能力,但两者作为校外考试,具有权威性,有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判断题

第 7 页

1、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 答:对

2、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 答:对

3、从语文课程来看,语言的习得并没有“自然”的一面,更没有“教育”得一面。

) 答:错

4、“语文”即语言的运用,但并不是“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

答:错

5、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认定为“人文性”,主要是根据“语言”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其教学内容。

) 答:对

6、所谓“人文”,在语文课程论中的意义就是指语言的人文性。

) 答:对

7、所谓教学观念,指的主要就是对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

) 答:对

8、语文主要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质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

) 答:对

9、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

) 答:对

10、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没有必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 答:错

四、简答题

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体性的。(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2、简述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方面。

第 8 页 答:一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是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指出要充分考虑汉语文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简述课程教学目的研究的走向。

答:(1)单一型目的观(2)复合型目的观(3)中心型目的观

4、简述语文教学原则。

答:(1)全息性原则(2)审美化原则(3)实践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

5、简述有利于识记的方法。

答:(1)理解记忆(2)规类记忆(3)提纲记忆(4)概括记忆(5)联想记忆(6)形象记忆

6、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答:

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则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

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它们的联系主工要是:

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3、语言潜存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7、怎样理解语文生活的本质内涵?P22-29 答:

一、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1)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2)语文是人性的积淀性遗传方式;3)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二、语文生活是一种“对话”实践。1)语文生活具有对话语文学解释的意义;2)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伦理品格;3)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认识价值;4)语文生活具有对话的本体论意义。

8、如何选择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P379-380

第 9 页 答:

选择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一般根据是:教学媒体对促进语文素质发展目标或教学目的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这个潜在能就是指教学媒体本身的特性和在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选取择依据,如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教学目标类型和学生特点、各种媒体的优化和实现程度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功能,因而也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没有一种万能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同时要注意,新媒体的产生并不能完全代替旧媒体。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用可以结合、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但是,要避免多种媒估的拼凑。另外还要考虑使用媒体可能得到的效益以及制作和使用媒体需要付出的代价的比值。

9、如何提高默读的速度? 答:

针对中学生默读中影响速度的主要原因,提高默读速度的主要途径有:

1)克服唇动喉诵。实践表明大多数的学生的习惯是照词宣读。这样默读的习惯越差,读物的难度越大,潜语也就越强。有意识地控制唇动喉诵,可以使潜语大大缩减,只有压缩潜语才有可能把握读物,提高默读速度。2)减少无效重复。默读时的重复有两种,一种是在出现新思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必要的重复;另一种是无意义的重复,这种重复意味着目光在回头寻找未弄懂的单词和句子时做了无效劳动。3)扩“距”求“整”。扩距就是扩大视野,根据视野大小和眼停次数,默读可分为合成认识和整体认读。整体认读即一次眼停认读一个意群,整体地理解它的意思,善于整句整句地看,不仅是一个视觉问题,还是一个方法问题,一般采取闪示法或遮幅法进行求整练习,可以提高整体认读能力。

10、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答案:①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②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③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

11、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答案:①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②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③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

第 10 页

12、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①激发学生的兴趣。②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③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13、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答案:①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②激发主体意识。③适时合度。④因材施教。⑤注意评价。

14、语文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

1、谈谈对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理解

⑴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①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②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③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④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⑵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教学是教学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分割。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强调师生互爱。

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P43-47 答: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如果理解句子、生成句子都要从理性的语言知识出发,每听、说一句话要亦步亦趋地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别说中小学生,就是语言学家也决无可能。语感是一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语言本

第 11 页 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指称的对象的研究。语文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因而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语文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可以说语文智慧就是语感智慧。语感的智慧特征可以从语感心理机制来加以说明。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一是知情合一;二是身心合一;三是理解和观照的合一。直觉不是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直觉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属性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从智慧理论的角度来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一种是完形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其实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也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语文素质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上,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它们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其中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本身并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语文教育的终极性目的并不在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为语感形成打基础、提供前提条件或手段条件的。语文思维相对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又处在更高些的层次,因此它的目的性意义比之其他两项又要更大一些。但比之语感又不能相提并论。

3、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P160-190 答:

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最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没有兴趣而凭靠强制手段,不但不能奏效只会适得其反。激发兴趣,是语文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让师生关系成为生活中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教师不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那点知识、才能从而暂时的尊重自己。而是要通过对话让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己生发出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让他们感到语文对话其乐无穷。关于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生活。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这样特殊的对话者,往往有话不知从哪里说起的困惑,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察

第 12 页 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装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关于说写教学,同样必须首先回到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说写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指写作动机应当来自于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有兴趣。只有自己喜欢语文,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语文。

2)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首先,语文教学的对话观念告别重视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而且和过去一味强调认真、刻苦有所不同,更加关注参与对话原主动性、积极性和进行对话的真诚性、平等性、创新性。对话之所以能使人变得更美好,首先是由于对话双方总是平等的,当然这指的是人格上平等。第

二、对话总是真诚的。第三,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并不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热情鼓励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在说写教学中,学生作为对话者正确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比说写的技巧重要得多,也比在阅读中重要得多。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必须格外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3)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听说读写的门径,和听说读写的目的、内容、对象、情境等密切相关。听说读写,最根本的一条是感知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张力,从而消除这一张力达到相对的平衡。在听读教学中,如下三对关系需要引起特别重视,首先是文内与文外的关系;第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三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关于说写教学,许多方面是和听读教学相通相似的需要特别谨慎对待的是如下三对关系。首先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其次是“我”与“你”的关系;第三是创造与规范的关系。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P294-300 答:

1)在生活世界中理解。我们提出的与生活同构,实际上就是要冲破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限制,把工具理性、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等暂时“悬置”起来,进入逻辑的生活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世界之所以向人显现意义,生活之所以能实现意义,正是因为人与世界建立了生活性关系。言语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它是本源的、直观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

第 13 页 我们与世界观交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达,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真理因素。

3)在争鸣中理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并要强制他人接受,顶礼膜拜,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意识实际上是多样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意识能在交往、对话的关系中,互相启发,并为补充。

4)在理解中“构建”理解图式。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心理图式的应用和建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所谓理解就是在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的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在言语活动中接受图式的“建构”其实就是语感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永远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构造中的一项主体工程。

5、试论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激疑”有哪些基本要求?P277-281 答:

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激疑同时也是激趣。否则,主体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一切都是空谈。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索语言奥秘的兴趣。当探索语言表达的张力产生后,此时你想不让他们思考,不让他们探索都不可能。激疑的关键是要有疑。但在教学过程中扼杀兴趣的“激发”也随时可见。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兴趣,反倒成了十足的折磨。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而且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都将一蹶不振。

2)激发主体意识。激疑的起始和归宿都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第

一、强调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状态,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教师的“启”和“发”才能起作用。

二、强调教师的激发作用,当教师处于“愤”、“排”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

第 14 页 适当刺激,以收“时雨化之”的效果。第

三、强调教师立足于“激”,所谓“启”是“开其意”,也就是打开思路,不是替学生表达,而是提示学生表达的途径。

3)适时合度。一是时机要适当,在最佳的时候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智慧的火花。二是刺激的强度、广度、数量要适中。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性。

4)因材施教。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主观努力等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智慧探索的水平、习惯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激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

5)注意评价。评价一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不仅要对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他们的探索态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更要评价其言语表达。二要民主。民主就是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探索作出积极的肯定。

6、论述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的主要体现。

答:(1)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重的是实践。(3)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

7、论述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答:(1)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能提供创新思维赖以产生的热情。其次,有些想象的成分还可以转化为创新思维的内容。

(2)想象有助于创新品格的培养。创新品格是创新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思维水平、思维风格等等的总和,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高级思维品质。想象不但可以增加形象思维的可感受性,还可以开拓思维领域,增大其表现广度;想象不仅可以激发人的灵感思维,而且有时其本身就是人的灵魂的重要来源。借助于想象,人们记可以创造出并为直接感知过的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或尚未出现过的形象。

六、实践题

根据所学的教学理论写一篇简短教案,要求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春晓

第 15 页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答案:评分标准①逻辑谨严、思路清晰。

②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

③逻辑谨严、思路清晰、教法新颖、切实可用。

第 16 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小抄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题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01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库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