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心与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4: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心与教育》

借老师强迫的“东风”,每天抽时间细细品味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一书,读后给我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对我的教育产生了许多启发。

在《爱心与教育》一文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突出一个“爱”字。正如他所说的“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索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缺少爱的教育是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是得不到学生和家长尊重的教育。爱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一、爱的教育需要责任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就是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想每一个教育者也应该要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在现实社会中,有少数教师为教书而教书,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全身心投入,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幸福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自觉担负起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的历史重担,这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爱的教育需要恒心。

“爱心与童心”中的主人公宁玮,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虽家境贫穷,但不失自尊心,李镇西老师不仅在她学校期间给予她学习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宁玮高考落榜后,面对一些阴暗的社会现实时,一直默默地用真爱关心她。正是这种爱,使宁玮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困境,不断地走向坚强。如果没有这种持久的爱,宁玮很可能成为“宁小燕第二”,李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首恒久的爱的乐曲。我们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有爱心,但缺的是一种恒心,教过学生以后就“万事大吉”,即便学生主动来联系,要求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也是搪塞一下就了事,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这种持久的爱,就会失去美好的愿望,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进而会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那是多么可怕的后果!一个学生真的因为你的冷漠而沉落,难道我们教师就不应该自责吗?如果我们都像李老师一样有那种持久的爱,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宁玮”。

三、爱的教育需要信心。

在李镇西老师“手记二”中的主人公万同,是一个李镇西老师经过千万次爱的呼唤而回心转意的“浪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万同”者,如何来教育和引导这些“万同”者,是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在每个学年都要面对且必须面对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愿望的火花熄灭’。”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教师,在无数次责备万同的教育中,始终没有失去要把一个学生教育好的信心。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我,在对待身边的“万同”时,也有爱的付出,但尝试几次后,就觉得这些人“不可教养”、“本性难改”或“凭我的本事不可能使他们改变”,彻底失去了对他们的信心。没有这种信心的支撑,“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是那颗永远都不会闪光的“星星”,甚至会成为一颗“陨星”。

学习,特别是在校学习是人的最大的幸福。因为这是很多人不曾有或很少有的,在校学习的时光“是一座被知识之光照耀着的宫殿”,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才换来了脱产的平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现实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把学习看做是负担,有时则把它看做是惩罚和苦恼。如

果问题到了这一步,学校的任何教育都是不会奏效的。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他感到是一种快乐,得到的是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呢?

一、应当把学生看做是人

知识欢乐的最重要的源泉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的智力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这就是说,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才能使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接受、接受、再接受的知识库”,看做是“无底的容器”的观念普遍存在。这正是我们要实行“课改”的必要所在。

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什么样的精神需求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活动。也就是说,行动来自需要。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年龄、家庭、地域、身心等状况差异很大,在学习需要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普遍的一般的学生的需求,而且还要研究特殊的个别学生的需求,并针对需要给予引导,这大概就是“因材施教”吧。

三、领着孩子到思维的源地去旅行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向孩子们揭示开那些不懂的东西,唤起他们去认识的欲望。在这里,哪怕是最胆小的最腼腆的学生,也会变成好问的思想家” 。“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都更为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拿这种观点来审视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们的社会实践、自然体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或是流于形式。难怪学生感到学校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欢乐;难怪学生出校门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们的手脚是被安全、责任、担心给捆死了。

四、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

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应该是“使孩子们在真理面前惊奇、惊讶的小路上的领路人,要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老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这可以说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老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以前,已进行了多年的学习、修炼,对于要传授给学生那点知识的来龙去脉,应该是了如指掌,问题在于如何传授给学生。象现在有些老师那样处心积虑、喋喋不休地“满堂灌”,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相反,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

教育是门艺术,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让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用爱来浇灌祖国的未来,使他们在我们的爱的滋润下都能幸福地成长。

李冬林

2011013088

师范1102班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