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爱心与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7: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爱心与教育(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2011年开学初教师培训资料))

爱心与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部分内容释解

没有爱心,不能做教师;仅有一般爱心,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师;具有浓烈爱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张卓玉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更精练的内容,更细致的规定,再一次彰显了“爱”的主题,把“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爱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新规范中的“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国家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其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教育应该是一个播撒爱的事业,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教师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有位教育家曾说,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家夏丏尊曾有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爱学生,是一种泛爱,要爱所有的学生,不要把爱只撒给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又规规矩矩的学生身上。特别是更要宽容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而又容易犯错误的学生。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曾说:“青少年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抬起头来做人。”(苏霍姆林斯基语)绿色教育创造者陈立红老师指出:“哪怕天下人都看不起我的学生,我也要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因此,爱学生要做到热爱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而不能因教师个人的好恶,因学生的出身、性别、面貌、优点、缺点等,对学生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是教师“爱”的博大、无私和高尚之处。就是对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本质的揭示。

1、以一颗真诚的心赢得学生的真诚

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教师,甚至产生“爱屋及乌”的积极心理定势效应,当产生了这种效应以后,学生也就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把这位老师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取,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爱因斯坦)。相反,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势必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对立,学生对这种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会产生厌烦心理,在这样关系下的课堂教学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1: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老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来选去还是选到老师既定的内容上。有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但又希望学生的问题“正中下怀”,于是有的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心思:“提什么问题才能合老师的意?”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信口开河并不是真心话,说某同学你真了不起,长大准能成为文学家;某同学这么聪明,将来当个科学家没问题……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真诚,更缺乏真心。

2、教育学生要讲究艺术、讲究策略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那么,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更在于智慧,在于随机应变。说白了,在于教师深厚的底蕴。所以说,“教育永远是没有现成教材可教的艺术,如果我们用„公式‟来解答孩子的青春变奏曲,那么我们仅仅是认真工作的教师,而不会是孩子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

教育学生的艺术包括教学,包括德育,或者说应包括所有的教育现象。我们推荐给教师们阅读的《班主任基本行为规范》和《做有策略的教师》两本书中分得比较细,案例也比较多。在这里不想细加分类说明。只是举几个案例来启迪大家。 案例(机智的台阶)1: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案例(育人,在于心灵的教化)2: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徒弟学艺多年,自以为学够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师父辞行。师父叫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其满了没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满了。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进石中,沙一点儿没溢出来。徒弟以为这回可满了,师父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徒弟想这下无以复加了吧,可是师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 这位师父对徒弟冒然辞行没有任何说教,没有任何指责,不瘟不火,机智果断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围里意会如何客观地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那美好、丰富、和谐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抚摸苹果的阳光,苹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长。这位师傅对徒弟的心理层次有效调节和心理品质的精心培养,对于我们为人师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案例3(堵不如疏):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

看到这些,教师既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生气的是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 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64开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教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真叫人激动,内容健康,书写工整,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

大禹治水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堵不如疏。以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多是一顿劈头盖脸地批评。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容易激动,对于他们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桌文化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一种表现。对于类似的心理现象,既不能压抑,也不能禁止,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激情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案例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据有关刊物介绍,在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指着教材中的一位女教师问是谁,一个女孩子说了一句“是个阿姨,这个阿姨是女的”之后,老师马上笑起来,并对全班同学说:“阿姨当然是女的了,你们见过男阿姨吗?”显然,这位老师并非有意嘲笑那个孩子,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但悲剧也正在这里,而听课者清楚地看到,当老师说完之后,那个女孩子害羞地低下头,一直到下课他没有敢再举一次手。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以后是不会在积极发言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教师的一句有失分寸的批评,甚至只是不恰当的一个词,都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灵上的伤害.就以质疑来说,有许多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荒唐的,可对于孩子来说却视为重大的发现。教师如果不保护他们说话的积极性,一句讽刺的话,很可能就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也经常看到类似的现象,虽然老师是不经意的,但却潜伏着一种危机。如,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今天也能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真是不错。”细细地分析一下,这算是表扬吗?从老师的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位学生平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学习差的学生。老师也许是无意的,但我们不知道这位老师的“表扬”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我们的孩子不敢大胆在公共场合说话,即使勉强说了,态度也很不自然;还有少数孩子特别害羞,往往说了半天,谁也没听清说的是什么,这说明,孩子不敢说话,原因有多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个性特点等等,其中有一个原因来自教师。因此,当我们遇到孩子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时,甚至有一些错误举动时,教师要艺术地处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案例5(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调皮的小学生叫约翰·詹姆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杀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内脏,这只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知道此事后开始很恼火,简直无法无天,连我家的狗都敢偷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万一被狗咬了又怎么办?继而一想,小学生杀狗看内脏,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难得。于是批评加鼓励并罚他画了两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发愤钻研生物解剖,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他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明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因此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是他们创新的萌动,这时作为大人要保护他们这种品质。如果当年校长不注意保护麦克劳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许会摧残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案例6(心里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位俊美的青年国王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起来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竟有类似的事,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做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做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属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这就是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我们把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形,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这说明,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从罗森塔尔效应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人,首要一条就相信学生能够成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给予以希望的力量。只要我们相信他们,他们的潜能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他们也就会以希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案例7(孩子是谁教笨的):邱学华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邱老师接着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于是邱老师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