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2: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桑培松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和思想,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了许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全面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全面体现新纲要的内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参悟、悟透;没有真的走进幼儿的心灵、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世界;没有还给属于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痕迹太重,我们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的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玩中学、游戏中学。因此,我们要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园于2004年10月提出并开始在我园实施“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即不露痕迹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操作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武学中轻功的至高境界是“踏雪无痕”,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教育无痕”。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教育无痕”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教育名言,意思是说,教育不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明显的感到你是在教育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幼儿时,如果幼儿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无痕教育”最理想的实施环境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二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最需要“无痕教育”。

一、问题产生的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完善,终身教育理念被人们逐步接纳,人的一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人的自身素质修养、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同时建立的,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创新人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改革我们的教育,去发现与开发幼儿身上的创造性品质,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树立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敢于提出创意。此外,还要要培养幼儿具有合作、行动和实践能力,以及奠基于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等。

2、幼儿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很累,最快乐的就是幼儿阶段,面对几岁的幼儿,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重新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他们认知发展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潜在性和移动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跳跃性、幻想性、富有创造性。对知识的需要主要凭借兴趣,缺乏长久的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以玩为主要形式,所获取的知识,广博、杂乱、浅显。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需要尊重、平等,需要独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革我们的教育,着眼幼儿一生的自我发展。

3、我园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园的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园本环境课程。99年启动了园本课程,我们以教育内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们经历了改编„„创编活动设计„„活动后记,初步培养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原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们的课程理念,使教师们掌握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什么、应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网络教育。2002年我们发现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制约教师们主动实施环境课程的机制、制度和资源,教师们很辛苦、很劳累、很疲劳。“解放幼儿首先必须解放教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于是,我们改革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打破、改革了传统的一日活动的时间制度、备课制度、教育活动制度、评价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的与园本课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比上海二次课改早了三年。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到网络资源建设是解放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开展了网络资源建设,教师们的自主空间相对得到了扩大。

第三阶段:无痕教育。2004年我们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于是,我们开展了无痕教育。这一阶段我们的目标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中自然学习、在无形无意中积累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以期达到“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向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而探求。

二、教育无痕的理论基础

1、陶行之:近代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丑恶的东西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却怎么也不想一下丑恶的原因呢?有和无相互依存;简单和复杂相互交错;长短的区别在与形体上;高下的区别在于所处的位置不同;音和声相互作用才能和谐美妙;先和后的区别在于次序上。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圣人认识到了这些道理,所以做事不讲形式而重结果,不以言论教导人们,任凭自然法则的变化而不干涉,生养而不拥有,有所作为但不存私心、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作到这些才符合自然的常道。以人为本理念最早应出自老子。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强调顺应自然。

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他关于教育无痕有一系列的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因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教育无痕的策略与途径

1、内容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我们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即打散部分课程的结构,将其内容分解到一日活动之中,日积月累,汇细流而成汪洋。

2、形式上化全为个,聚个为全。我们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将现有的班级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区域个体活动、小组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随机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3、方法上化多为少,聚少成多。 教育方法很多,我们着重尊重幼儿,淡化教育痕迹,顺其自然这一基本原理,先放后收,采用让幼儿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的基本方法,灵活多样开展各项活动。

4、评价上化师为幼,聚幼为师。即打破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培养幼儿学会评价的评价体系,使幼儿自我评价和幼儿互评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和教育方法的有效手段。要重视教育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一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我们为每个建立了成长个案将其家庭背景资料,身体健康成长资料,以及幼儿在园的作品、活动、以图片、动画、影像、文字等形态记录,全面真实的反映幼儿的成长。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才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三间: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时间、空间和人间。时间„„ 三不:不重复幼儿语言、不轻易评价幼儿、不使用狭义用句 三思:前思、中思、后思

三借:幼儿教师要会借力,借幼儿的力、借家长的力、借园长的力 三少:少说话、少命令、少示范

1、“无痕教育”不是教师不留痕迹,它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严谨的计划安排,这计划安排不同于过去的那种对几十分钟内的一次教育活动安排,它有着阶段性、重复性、整体性和灵活性,但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材料要充足,可以说是:“周密的安排,无痕的行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

2、“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无痕”的有效途径。

3、教师要有爱心、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必能显得最为亲切自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4、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为其所想,适时改变对幼儿的要求,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去唤醒幼儿的自尊。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幼儿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幼儿以良性的刺激。

5、当幼儿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我们的教育就自然会淡化、无痕。他们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出自幼儿本身。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无痕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正体现在这里。它不伤害幼儿的自尊,不丢幼儿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时钟效应:秒针、分针、时针。老师是秒钟、家长是分针、幼儿是时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摒弃这些为改革而改革,为教而学的做法,立足于幼儿的发展,打破常规,追求“教学无痕”。

当我们的教育不留痕迹时,必能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必将大大的提高,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回归自然。

教育无痕

教育无痕

无痕的教育

无痕的教育

润物细无声 教育无痕

无痕教育汇报材料

学习无痕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无痕

深爱无痕

网恋无痕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无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