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4: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施教。有人认为应重“言”,有人认为应重“文”,有人认为应“文”、“言”并重。这方法那技巧,更是五花八门,令人莫衷一是。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因为争论而改变,你讲你的,我教我的,致使对研究施教的指导作用不大,甚至于研究者本身也不会按自己所讲的去教学。研和教两张皮的现象,一直长期存在着,这不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过于超前,而是我们的研究脱离了文言文教学实际。文言文教学有那么复杂吗?文言文教学就应该是文言文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只是让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教和学就应该奔着“读懂”这个目标前行。怎样能更好地“读懂”就怎样教怎样学,不要谈玄,也不要把太多的冠冕堂皇的责任都揽在文言文教学的头上,应抓住一些基本的做法,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一忌轻视积累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汇和句式上,其中语汇的差异最大。学外语要记忆一些单词,学文言必须积累文言语汇,学文言的主要障碍在于古今词义的不同,积累文言语汇,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毫无疑问,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一方面扎扎实实地用力,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在最本质的东西,而这一点也被一些研究者和施教者不同程度地轻视了,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这样小儿科,应该有更高深的东西。这种对基础性的轻视,会动摇文言文教学的根基,致使文言教学框架难以构建,难以确保教学水平。 文言教学的基本积累,需要我们重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首先要澄清思想认识,尊重文言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语言学习要从最基本的积累开始,学习文言文这种古代语言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和古人进行口语交流,只能通过书面留存进行积累,此外别无它途。其次在文言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充分利用教材所选篇目强化文言语汇的积累,这种强本固基的工作要做得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要做到字字落实,句中词语一个都不放过。不要怕麻烦,不要怕枯燥,不要为轻视积累找种种漂亮的借口,不要为积累添加“味精”。不要人为地制造“幸福家园”,吊胃口的做法不严谨,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叶圣陶在《读〈五代史·伶官传叙〉》一文中说:“要透彻理解这篇文章,篇中提到的一些史事,篇中所有词语的意义,都非知道不可。”①他对原文中“藏之于庙”、“入于太庙”、“自于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五个句子中的“于”字及其它文言虚词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作了准确的解读。实际上是示例的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抓住实质性的东西学习文言文。其三积累要有相应的方法。叶圣陶在《〔文言之部〕序》一文中说:“咱们学习文言应该采取一点学习外语的态度跟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②他对文言同现代汉语的同异从语汇、文法、虚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区别同异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基本积累,他甚至要求对文言虚词要逐个逐个地学。他所介绍的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就高中文言教学而言,依据课本在阅读中进行积累是最有效的方法。词汇、文法、虚字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是鲜活的,学习者也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能解读和掌握它们,脱离课文孤立地抽取进行归类分析的做法不科学,看似系统,实际上是一种肢解。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把文字问题放在文章当中去解决,而不应该用编工具书的方法。其实,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在具体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只有在相应的语境当中才能讲得清道得明, 文义理解了,其意义和用法自然就明白了,可以称之为“语境定义”。课文《鸿门宴》中有“项羽按剑而跽曰”一句,对其中“而”的用法,有人认为是表并列,有人认为表修饰,其实这句话是写项羽初见樊哙时一种紧张的防御姿势,按着剑跪直身子以防不测,显然是表承接。这个“而”既不是表示“按剑”和“跽”同时进行,也不是用“按剑”来修饰如何“跽”的,离开语境来解释,难免似是而非。本文“吾属为之虏矣”一句中“为”字,教参翻译为动词“成为”,这样理解是不符合语境的,上文中有“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这个“为”字在形式上很容易判断出是表被动,可解释为介词“被”,句中“且”是将要的意思,本句是范增对时局的分析和预测,是未然的。项王不听范增的意见,项庄行刺又未果,以致刘邦成功逃脱,在范增看来,项羽必败无疑,就非常生气地说,“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句是说给项庄听的,“吾属”句是说给项羽听的,根据这两句在意脉上的联系,“吾属”句中“为”字应该理解为表被动,作介词用的。这样解释还有旁证:一是被字句强调被动,说明主语所遭受的情况,如“花被虫咬了”;二是被字句常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如“他被人骗了”。如果将“吾属”句中的“为”字理解为“成为”,像教参那样翻译成“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 不应轻视积累,应重视积累,应当把实虚词及文法的积累放在具体的文言阅读中来进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积累也逐渐丰富,驾驭文言文的能力会逐渐养成,只有抓刚御目,才能纲举目张。 二忌忽视阅读能力

这里所谈的阅读能力,是就文言文而言的,包括自我积累的能力,把握主旨和理清思路的能力,理解掌握写法的能力,审美传承的能力。常有人抱怨文言文教学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教学必须付出辛劳,二是教学中某些环节违背了文言文的教学规律,自然就事倍功半。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阅读能力的现象,其结果是,阅读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学在低层次的泥潭里一篇1篇地重复,累苦慢差就在所难免。重视阅读能力,有效培养阅读能力,是其走出困境的出路。

首先要重视自我积累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积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能力。自我积累的习惯又是自我积累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伊始就要注重积累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由被动积累变成主动积累,在对语汇、文法、句式等具体的积累中,逐渐形成自我积累的能力,形成并增强了自我积累能力,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形成和提高。自我积累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课堂上的有意识培养,还在于将阅读向课外延伸,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其次,注重培养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看整篇文章,要先看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的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把握行文思路,才能读懂文章。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白话文教学,在过语汇关的同时,要适时进行把握思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对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联系都要做到准确把握,以至对整个文章行文思路进行宏观控制。在教学中,如果课文故事性较强且文字较浅易,则可以从整体感知开始,首先把握行文思路,明确条理层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字疏通,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即可采取这种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传授把握思路的方法,对这三篇文章可以分别抓住“退”、“刺”、“宴”字,分析它们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很快就掌握了整个行文的思路。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寻找发现不同文章思路的切入点,最终使其能独立完成。

其三,训练把握主旨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把文词、文句讲明白了事,务必切实训练学生把握主旨的能力。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理解课文,就会不自觉的肢解课文,曲解文意,造成误读,读出来的结果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看完一篇文章,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看完一篇文章,自我感觉很好,以为明了作者要表达意思,其实,与作者本意对不上号。究其原因,就是不能理解主旨,只能望文生义。抓住了主旨,就抓住了灵魂,读者只有掌握这个灵魂,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如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解读,教参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接着问答道:“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可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着秦国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帮郑防晋。”这样的回答,只是泛泛而谈,只叙表象,不得奥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烛之武是抓住了一个“利”字来退秦师的,他对秦伯说的一番话,就是围绕着怎样做对秦有“利”来说的,使秦获得独利大利的同时,也有利于郑国和烛之武自己。没有“利”的只有晋侯了,别忘了他也是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吾其还也”的。理解之所以不得要领,是因为对文本的主旨未能洞晓,不明白作者是通过一个“利”字来写烛之武的,他的勇,他的智,他的功劳,是通过这个“利”字表现出来的,其余的都是表象。由此可见,明了主旨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把握主旨,并非易事,非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可。

其四,训练掌握行文技法的能力。课本所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皆美的,其行文技法相当高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他们能发现写法,欣赏写法,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借鉴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基于阅读,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发现、鉴赏写法的能力的形成要依靠课堂训练,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训练价值。课文中的行文技法有着丰富的表现,就语言而论,要关注其独特性,如《烛之武退秦师》重在理趣,《荆轲刺秦王》重在义趣,《鸿门宴》重在智趣,抓住了实质性的东西,才便于吸收。就篇章结构而言,要关注作者如何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如何使用多种手法去叙事,去写人,去说理。无法不成文,法会因人因事文而异,要通过有效地阅读训练来提高捕捉能力。

其五,努力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叶圣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处于事物纷繁的现代,读书迟缓实际上很吃亏;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的,自然要求他们速度,读得快算是成绩好,不然就差。③”他还说:“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文中训练好。”④高中文言文教学,自初始阶段应注重基础的积累,重点放在对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过了基础积累阶段,就应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敏捷迅速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开始宜来用诵读的方法,有了基础,就应采用“目读”的方法,不是一字一句地念,而是用眼睛快速浏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

其六,培养审美和传承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文言”这个工具,理解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使古代文化的精髓能够在现代人身上得以传承,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教学时,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训练,一个是传承。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通过传承让传统文化发挥作用。训练是手段,传承是目的。 三忌小视熟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不能尽如人意,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是我们没有用好管用的方法,熟读背诵就是一种管用的方法,因为没有用好,而被小视了。认为熟读背诵是小儿科,是认识出了问题,对熟读背诵的作用产生怀疑,是操作方法出了问题。

不可否认,熟读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读是吸收,通过读获得知识,借鉴写法,领悟思想,陶冶情操。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没有熟读背诵,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语汇的积累,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那自然就没有办法读懂文言文。同时,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文言语感的形成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获得。所以叶圣陶说:“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诵才行。因为文言是另一种语言,不是现代口语运用的语言,文言的法则固然可以从分析比较而理解,可是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⑤新课标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认识到位,还要方法得当。熟读背诵的内容要进行挑选,以教材中名篇名段为主。挑选的篇段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做到适量,让学生力所能及。熟读背诵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其质量,不能机械地死记硬背,那是白费力气。正如叶圣陶所言:“死用记忆绝不是办法,漫不经心的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熟烂,也很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思考与判断,接着摘要记忆。”⑥还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督促检查的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仅仅想依靠教材上所选的有限的文言篇目来培养起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这是不现实的。熟读背诵的篇目只能算是精读的内容,精读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单靠课本完不成这个任务。在教学中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教师要根据学情挑选历代的文言名篇,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当作一个专题训练。

高中文言文积累(三)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整改“三忌”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