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家公务员常识古诗与地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00:55: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诗与地理

(要求:熟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能为力”了。体现了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

2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垂直气候差异,体现了节律美之垂直地带性。

2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脉垂直气候差异

2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流水侵蚀下切

29、“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四川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交通闭塞的盆地地貌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山地地貌

31、斜阳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河流冲积或沉积地貌

32、“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相间纵列分布

3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云贵高原险要复杂的地形和冬季准静止锋影响下的暖湿的气候

34、“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骑新民。”,“远看成山,近看成川”------青藏高原雪山连绵,矿藏丰富,虽然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

35、“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院院地下藏,窖洞土中生。”------黄土高原建在地下的窖洞。

36、“上山到云间,下山到河边。”------藏南谷地

37、“百里草原遍热泉,千里热湖映雪山。蓝天万里高飞雁,浩茫热气弥宇间”------西藏地热资源

38、“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贺兰山以西盆地,开口风力强劲地段的戈壁滩砾石层景观)

3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江南丘陵地形

40、“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生光阴路上忙”-------云贵高原地区崎岖的地形和过去交通的困难。

42、“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唐.岑参)-----诗人甘愿冒大忌,情不自禁的连续用了四个“火”字,突出“火洲”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之地,七月份月均温达33℃,极值曾为49.6℃。

42、“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为我国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水热同期,土壤肥沃

43、“天雨一包脓,天晴一块铜”------南方酸红壤遇雨散成泥浆,天旱则成硬板状。

44、“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岩为沉积岩,除了是制水泥和石灰的原料外,还能发现生物的化石。

45、“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喷发带来火山岩

46、“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岷山位于秦岭以南,出现“千里雪”的景观是海拨高,获地面辐射少。

47、“断层一条线,有水在里面”------地下水常沿断层线出露地表。

48、“水滴石穿”、“沧海桑田”------前句表流水侵蚀,后句表地壳物质在不断运动,上升运动可使“沧海”变成“桑田”,下降运动也可使“桑田”变成“沧海”。

49、“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

5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为了适应风大环境而头重脚轻,随风摇摆,不易折断。而山间则气候恶劣、土壤坚硬,故而竹笋嘴尖皮厚易于钻出地表。

51、“天崩地裂寻常事,水滴石穿更无言” ------地理事物的力量美

52、“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地理事物的文化美

5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瀑布蕴藏巨大水能

5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三峡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水能资源

55、“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清.施润章)------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的磅礴气势,观潮时间和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

5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昼夜更替、万川归海的自然规律

57、“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南宋.谢枋得)------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

58、“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纯科学结论

59、“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四季变化

6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赤道周长约为四万千米,得出一日自转的线速。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时空美!

6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抓住“月落夜半”四字,得出为上弦月

6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朱淑真)-------“无夜”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月相当为满月(望)。

6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月黑”为无月光之夜,月相当为“新月”前后。然此诗略有矛盾(月黑怎见雁飞,大雪季节怎有大雁?)。

64、“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夜静”指半夜人静之时,此时月出应为“下弦月”。

6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66、“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刘禹锡)------烧山种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67、“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之涣)------放火烧草,骑马射猎破坏草原生态的无知行为

68、“谁知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群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树立生态道德,爱护生灵。

6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水土保持 70、“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反映城市与农村人口分布差别

71、“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唐.柳宗元)-----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及受歧视态度

72、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张籍)-----计划生育国策

73、“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唐.张愈)-----社会分工 7

4、“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南宋.曾几)《三衢道中》------浙江的三衢县,阳历六月我国东部的雨带已推进到江淮之间。

7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体现诗意的现代电子通信技术

7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反映了大自然的色彩美(黄、翠、白、青)、动态美(鸣、上、含、泊)、声音美(黄鹂鸣)和形象美(翠柳、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7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促进了物质循环,积累了有机质,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充分体现了生态和谐之美! 7

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说明观赏西湖雨天效果最佳

79、“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欣赏旅游景观追求的境界是以情观景。

80、“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色彩美。 8

1、“留得残荷听雨声”------描述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和听觉美。

8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反映的是佛教在我国南朝的广泛扩散,此教起源于南亚,传入到中国阶段属于迁移扩散,在中国范围内属于等级扩散、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

83、“平地起三塔”,“深山藏古寺”------前句地形为开阔的山脊处,后句地形为山谷或盆地、洼地。表明人文景观应和自然景观和谐共处并最终突出自然景观的整体美。 8

4、“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人地关系的和谐 8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8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

8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8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8

9、“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90、“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9

1、“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9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洞庭湖景观 9

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

9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山清水秀

9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9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9

7、“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

9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99、“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露从今日白”: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100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10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10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10

3、“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10

4、“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0

5、“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10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

7、“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0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10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11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1

1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1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1

1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梅雨天气

1

1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1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1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 1

1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冷锋 1

1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暖锋 1

1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1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华南准静止锋 1

21、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昆明准静止锋、喀斯特地貌 1

2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流雨 1

2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山谷风与地形雨 1

2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

25、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 „„„„伏旱

1

26、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地形坡向与气候 1

2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温带大陆性气候 1

28、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南亚热带气候 1

29、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青藏高寒气候 13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山气候 1

31、“一场秋雨一场寒”说明暖锋、冷锋过程的天气变化

1

3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古代二月已经是春天,季节变化快 1

3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新月

1

34、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 1

35、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玉盘。 „„„„„满月 1

3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下弦月 1

37、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末蛾眉月 1

3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满月

1

3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初蛾眉月,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

140、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1

4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1

4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

1

4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

1

44、“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1

4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1

46、“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1

47、“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 1

4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 1

4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15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1

5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1

5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地域性 1

53、“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

1

54、“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1

5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1

5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 1

5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敕勒川》) ——大草原的景象 1

5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循环 1

59、“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16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沙漠景观

16

1、“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6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16

3、“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16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16

5、“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16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

16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这一组诗描述的是满月。

16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

16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 17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7

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7

2、“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17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17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17

5、“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17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17

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

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17

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17

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180、“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18

1、“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民谣“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 18

2、“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向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18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以上两句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18

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18

5、“枣发芽,种棉花。

这是华北民间的谚语,说明植物对气候有指示作用,同时还能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18

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天空蓝而又蓝,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的天空颜色相一致。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呢?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深的,可能用“风吹草低见兔猫”更为合适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18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自古华山一条路”

庐山是相对上升的断块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峡谷,再加上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瀑布。与庐山形成原因一样的还有华山、泰山、峨眉山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分别说明泰山的高大和华山的险峻。 18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 以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18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190、“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

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19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19

2、“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19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体现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9

4、“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这是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作的极高的评价。

地理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不断地积累。欣赏这些名言警句,既能陶冶情操,又可启迪心智,真可谓一举两得。

古诗与地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练习与解析:地理国情

国家公务员考试必看:100条地理常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练习题(9.12)

地理常识

科技与地理常识解读

国家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二)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

地理文化常识

国家公务员常识古诗与地理
《国家公务员常识古诗与地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