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杨国平

发布时间:2020-03-04 00:1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濮阳市南乐县元村镇中学 杨国平

教学目标

1.识记“炽痛 泛滥 呻吟 嗥鸣 斑斓 怪诞 谰语 蚱蜢 污秽”字音

2、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东北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点击显示第1张幻灯片)(待学生看完后)让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师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点击鼠标出现第2张幻灯片,显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作者简介 (点击显示第3张幻灯片)一人读,其他学生听。 并检查预习情况 (点击鼠标出现第4张幻灯片)

2.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朗读视频(点击显示第5张幻灯片),并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3.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笔墨来描绘自己家乡的景物的?(点击显示第6张幻灯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里找出。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点击显示第6张幻灯片第2个问题)

5.让学生活动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找完后(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小组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7.教师提问:(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点击显示第8张幻灯片)

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点击刚才第8张幻灯片)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随机问)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教给学生方法:对象+内容,并对内容适当修饰阐发) 重新回顾(点击显示第9张幻灯片)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课堂小结(点击显示第10张幻灯片)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杨国平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杨国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