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宁晋丧葬习俗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4: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大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尽孝送终:

当病人垂危时,应及时通知所有子女等直系亲属,让他们尽可能多抽点空闲守护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气为止。这可使子女晚辈多尽一点孝心。还可以在病人临终前听取遗言,日后按照遗嘱处理好病人生前未能处理的事宜。

二、小殓

当病人故后,及时破窗遮红。破窗,即捅破窗纸,或打开窗扇,以便让灵魂仙逝,同时也放走病人生病时的那些病魔、晦气。遮红,即将室内外所有的红色东西用白纸贴住,并在屋门街门的门板上,撕去原来的红对联,贴上白纸,影壁上冲门也贴一张,据说鬼魂怕见红。屋屋内有镜子,用白布遮住那是鬼魂怕阳光,镜子会反光。

同时主要亲属为死者穿送老衣。这送老衣又称寿衣,有的又将穿寿衣叫“装裹”,因此寿衣又叫“装裹衣裳”。一般情况下送老衣是四季衣裳(单衣裳、夹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上衣不系扣子,裤子不系裤带,据说用扣子会扣

1 死,用裤带会勒死,亡者难转生。上衣将衣襟搭住就可,有的缀上几根带,但这带子搭住就行,不能结死结。腰带就横放在裤腰处。穿好衣裳后,为死者简单整容。整理好后,从病床移到停丧的灵床上。灵床一般用木板床,床上铺谷草,谷草上铺黄褥子。死者面朝上躺在灵床上。这时,用麻丝将两脚绑在一块。用栓有线的铜钱放在嘴里上下牙之间,那穿过钱孔的线,挂在耳朵上。那麻丝叫绊脚丝,嘴里的那钱叫“含口钱”,又称“含口”。接着用一块布盖在死者身上,这块布叫蒙头,有的叫盖头,多用蓝色,上边有时还绣上金童玉女等。布的一边中间有一个纵向豁口,长度约一尺,布的这边盖在死者头部,将死者的面部遮住。死者头下的枕头顶上往往绣一些传统绣花。如过奈何桥之类的。(寿衣盖头不宜用缎子,可用绸子,据说用缎子,以后家中断子,绸子才子孙兴旺。)

三、报庙:

把上述工作做完后,死者的儿女烧倒头纸。倒头纸,一般用纸做成钱搭子形,或做成包袱状,里边装上纸钱。死者的亲属在灵床前烧这纸钱,放声痛哭。同时,有人燃放爆竹。然后,孝子头上戴一块白布,这块白布通常六尺长,纵向折几折,戴在头顶,脑后结个结,俗称“泪头布”。 戴好后,由人提着灯笼,领着孝子到土地庙去烧纸钱,哭拜。俗称报庙。过去报庙,为表示孝顺,孝子光着脚,当今不再这样。

四、穿孝挂幡

报庙回来,直系亲属穿孝衣——白褂子、白裤子、幔白鞋。孝子的孝衣不缝边,就是所谓的“斩衰”。女儿、儿媳与孝子一样,都戴泪头布。其他人,孙辈白孝帽,曾孙辈戴蓝孝帽,玄孙戴红孝帽。再后边的已出五服不再戴孝。

白鞋也有讲究,孝子的鞋如双亲只死了这一个,另一个还活着,白鞋在脚后跟处留下一截不幔,如双亲都故去了,白鞋就全幔上了。孙辈只幔鞋的前半部分。

灵床前摆上灵桌,中间一香炉,香炉里插上三支“打狗饼”,这打狗饼,由一根秫秸棍(这是一根打狗棒)和插在一头的圆饼组成。传说阴间多恶狗,亡者到了阴间遇到狗,先用饼喂狗,狗还不让路,就用打狗棒打它。灵魂就可以顺利的到阎罗殿报到去了。香炉里点一炷香,据说魂灵由这支香引导,一条道走到黑,直到阎罗殿。香炉后,摆三碗饭,多用挂面;桌子一边,点上一支蜡烛。(又叫长明灯)

孝子跪在停丧屋的屋门一边,叫守孝。女儿、儿媳分别坐在灵床两头。顺序以长幼分左右,大的在头这一边、二的在脚那一边,三的又到头这边,四的在叫那边。依次律推。

守孝期间,孝子在男客吊唁时跪拜回礼,儿媳、女儿女客吊唁时陪哭,并注意在香炉里续香(一枝香点完时接上另一支香)和续蜡,不让香燃烧间断和不让灯熄灭。不的话,死者的魂灵失去了引导会走错路,或因路黑找不到路,自然

3 难以顺利到达阎罗殿报到。

乡邻则制作门幡挂在门上。门幡由白纸条做成,纸条的数量是死者的岁数。每条纸是由几节互相连贯在一起的几小条组成,每条纸的节数,表示自死者往下有几辈人。如死者有孙辈,纸条是三折;有重孙辈,纸条四折。栓在一起的地方还绑有馒头与木炭,拴在一竹竿上,挂在门的一边上方。死的是男的就挂在左边,死的是女的挂在右边。(左、右以面朝门外确定)

五、报丧、吊孝

报丧:挂起招魂幡后,派人报丧。首先注意的是要向人主家报丧。所谓人主,死者是男的,死者的外祖母家就是人主,如死的是女的,她娘家就是人主。另外母族的所有亲属舅舅妗子,姨妈表兄妹等都需要报丧。儿女亲家,当然也是需要报丧的。报丧帖式如下

正寝 孤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严父某月某日寿终

4 这是一个父亲死了母亲健在的报丧帖,而且只有一个儿子。如果母亲死了、父亲健在,只有一个儿子,则改为:

如以前双亲中一个故去,这次又亡故另一个,“孤子”改为“孤哀子”;兄弟多的,要一一列出。

在报丧帖上,左边也可写上出殡时间例如:

内寝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某月某日某时出殡内寝 吊孝,又称吊纸,其实就是一种祭奠活动。收到报丧信

5 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息后,这些亲戚都会马上到死者家中去,一般情况,去吊唁的人都带一包炉供,几张纸钱(一种黄色的烧纸),到灵桌前先施礼,多数是跪拜,有的行鞠躬礼,最近有施默哀礼的。多数接着哭一通,有的礼毕即退出。男的吊纸,孝子还礼;女的吊纸,女的陪灵人还礼。

停丧期间,每天傍晚都要由人领着,到报庙的地方烧一次纸,参加的人包括死者的所有晚辈,孝子、儿媳、女儿、侄儿、侄女外甥等,一般男的到报庙处,女的出了家门不远就地烧纸。领着烧纸的人,手提灯笼,走在前边,烧纸的队伍跟在后边,队伍的顺序按亲近远疏排列,孝子一般需左右两人扶着。

六、入殓

入殓就是大殓,“大殓”指收尸人棺,现在实行火葬的只是履行这一程式。时间一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有的在出殡的前两天晚上。有时为避免双日,选在出殡的当天凌晨。大殓意味着死者与生者将阴阳两隔, 是亲人与死者的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多以松柏木制作,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 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 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棺材外面一般漆成黑色,也有用木材本色的。棺材头上往往贴有五燕碰寿的图案。(中间一个篆书的寿字,

6 四周均匀的围着五只蝙蝠,蝙蝠俗称燕巴虎,五个蝙蝠寓意五福)寓意福寿双全。棺材身上有的还画上一些图画,如龙,花鸟等。

棺材底铺上一层柴火灰,灰上铺棉絮,棉絮上铺一层黄纸和冥币,棺材内四周贴上花墙纸,棺材盖内面也贴上花墙纸。

入殓有一定的程式,入殓前,先去烧纸,如同停丧的那几天的傍晚。烧纸回来,治丧的总理宣布入殓,这时那些穿白戴孝的人们都到院子里,跪在地上;攒忙的(帮助治丧的乡亲)到屋里,撤去灵床前的供桌;在治丧总理的指挥下,先由死者的女儿媳妇做最后一次整容——“净面”,先洗脸,后拿镜子照照,接着把头扶正往死者的下巴两边脖子周围放些棉花以保持头不变形。这时是不许哭的,所做的这些工作除放棉花外,都是做做样子就行。然后将用过的脸盆镜子传出室外,将这两件东西叩放在瓦口底下。有的还给死者手下放些日常死者爱用的东西。这是陪葬制度的遗存。最后儿媳将蒙头扯下一块,叫扯富贵。净面这一环节结束,这时请刚才“净面”的女眷出去。

总理指挥乡亲将棺材抬到灵床前放地下,叫来孝子,由孝子抱头,众乡亲将死者的尸体移入棺材中,这时要去掉脚上的绊脚丝,口中的“含口”。孝子再一次整理尸体,主要是看手放的顺当与否,不顺当纠正。脚下放一络子,没有络

7 子放一土坯。

总理接着喊“打帽”,随即众人将棺材盖传进屋内,将棺材盖左右与棺材两边对齐,慢慢由材头向下移动,使材盖上的木隼进入材边上的穴中。

总理宣布“钉帽”,由木匠将准备好的钉钉入棺材预留的孔中,以防止棺材移动时棺盖脱出。这时孝子在一边,随着钉钉的过程喊,棺内是父亲,喊“爹,躲钉。”,棺内是母亲,喊“娘,躲钉。”

上述程序做完后,将原来的灵床传出去,原来床上铺的谷草收起放在墙角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条板凳拿来,众乡亲将棺材放置在板凳上,放在原来灵床那地方,摆正后将灵桌搬回来。灵桌上香炉里的那支香灭掉,换成三支香,这三支香点着后,将其熄灭,插在香炉里。香炉后摆上九个九个头的花馍馍,每三个一组,成为“白祭”。原来点着的蜡烛也就熄灭了。众人撤出灵堂,众亲属嚎啕大哭。

棺材上放上第二天出殡时长孙打的招魂幡,孝子们手中拿着的哀杖。哀杖一般是用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秫秸,缠上白纸条,这纸条预先剪成一边有剪口的形状,粘在秫秸上那剪口翘起,另外还不远粘缀一朵白花,一般孝子的哀杖上缀四组白花,盟儿、干儿的哀杖缀两组白花。这哀杖又叫雪柳,还叫“哭丧棒”。

招魂幡

8 招魂幡,制作的材料有:秫秸、竹簚、白纸、黑纸、线等。招魂幡分两大部分:挂幡的哀杖和幡。

哀杖一般用秫秸做成。制作方法:幡的顶端用火烤后做成龙头状,整个秫秸都用白牙纸缠住,纸的牙子飞起,不远缀上一朵白花。龙头上方向两边插两竹簚,竹簚也用白纸缠住。顶端扎成白花状。向下弯的地方准备吊幡。弯曲处多有白花点缀。如是有孙子、重孙的,缀的花有的是用黄红纸做成的彩花。

幡用纸和竹簚做成。分为两部分,吊幡纸的彩蓝,吊的幡。

吊幡纸的彩蓝,俗称草帽,由竹簚做成。如死者还年轻,不用彩蓝。彩蓝具体做法:截六根一尺左右的竹簚,用白牙纸缠住,每三根绑成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绑成一个六个角的星状。两个三角形交叉处对角绑一根弯曲的竹簚,三根弯曲的竹簚成圆拱状,交叉在一起的地方摔线,吊在龙头的向下弯曲处。竹簚上缀一些白花。

挂的幡,通常在一张三角形的黑纸底边上粘上三条吊打,这三条纸,中间的有十三四厘米宽,两边的有

六、七厘米宽。这些纸条剪上图案。有的在中间那一条上,剪成四个圆钱图案,每个圆钱中央写一个字,自上到下为“引路童子”。两边的纸上,一般剪两竖行长方格图案。三条吊打下都有燕尾花牙。那张三角形黑纸,是由一张四方形黑纸对折做成的。

9 对折处放一竹簚,三角形的顶端留一个小眼穿线,准备绑花篮中心。如果死者是55岁年轻的,三角用白纸。

棺材头上放置着第二天出殡时要摔的老盆。这摔老盆有个传说,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发了大财。他就在每年的三月半和十月半,为穷人设棚施粥,此举很受百姓的敬重,跟他学做陶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天,他想:我又没有儿子,死后这个家业交给谁呢?经过再三思虑,决定把乡邻们请来说说。他取出头一天做的老盆,说:“我死后,这老盆咋处理,请你们给我想想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它献给皇上;有的说用红缎子包起来,想你时拿出来看看;范蠡都不赞成。这时,有个小伙子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时候,我给你摔了吧!”范蠡同意的点了点头说:“好,百年后,我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小伙子请受(继承的意思)了,大家就给做个证吧!”自此以后,人死后,人们就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给摔碎,这就叫“摔老盆”。谁摔了“老盆”,谁就请受(继承)家业。现在一般由长子摔盆,但并不意味着父亲的遗产只由长子继承。

这老盆是一个瓦盆,里面装有麦麸、红花、红枣、粉条之类,用纸糊住。

棺材下有晚间要烧的小轿,轿前上上贡品。现在改为一 10 张纸上画的轿车。

入殓后,孝子的泪头布就缠在头上,头上还需戴上孝帽,这孝帽与别人的不同,上边的两个角上要缀棉花朵。

女的也将泪头布缠在头上。

灵堂外搭起灵棚。灵棚中冲着灵堂门设上香案,供桌后贴一张“央状”。央状的格式一般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某日故显考某府讳某某之灵柩某年某月某日生 这是儿子为父亲办丧事的,如是孙子为祖父办丧事的,“显考”改为“祖”。为母亲办丧事央状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故显妣某府某太君之灵柩某年某月某日生 11 灵棚两边往往写有对联,内容多是表达死者一生的贡献,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例如追思父亲的“椿形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追思母亲的“壼范垂型贤推巾帼,婺星匿彩驾返蓬莱”。

七、上供

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家族的晚辈都到灵前上饺子供。这饺子,有的是素馅,有的是肉馅。

如果是喜丧,这天下午,有的丧家还请来乐班吹唱。吹唱的剧种多是河北梆子,内容往往与孝贤故事,常唱到晚上十来点钟才结束。

八、夜祭、烧小轿

出殡前一夜的12点,死者的亲属要进行一次夜祭。多数情况是死者的儿女自己掏出钱来,为死者准备一些平时死者爱吃的食物。到午夜,将这些食物摆在供桌上,在神位前放上一个碗,一双筷子,供桌这边摆上儿女们要用的筷子。放两声炮,将家中的灯都熄灭,儿女们跪在灵前,等一段时间后,夜祭结束。家中灯再亮起,儿女再拜,站起,一起在灵前吃供桌上的这些食物。吃完后,由孝子去烧小轿。

烧小轿的地点就是前几天烧纸的地方,孝子不打灯笼,路上不许出声,默默走到烧纸的那个地方,焚烧纸钱并将原来供在棺材下的那个小轿烧掉。原来烧小轿时,孝子心中默念抬轿子的,现在多不再默念。烧完后,扭头往回走,不许

12 回头。有的,去时带一把谷草,回来时拖在身后,意思是不留下脚印,以免鬼魂跟回来。

九、出殡

出殡是一个很隆重的环节。这一天,亲朋好友都来祭奠送殡。丧家也为亲朋准备下宴席。

我们这里的风俗还兴闹女婿,女婿来祭奠时,人们将他拦在门外,不给他抬进供品,让他给小费,多数是要烟,也有要钱的。女婿到灵棚跪拜时,有的还在后边扯腿。

祭奠的供品,亲戚远近不同,祭品也不一样。全了有炉供、红祭、白祭,炉供是饼干,红祭是猪肉,白祭是九个九个头的花馍馍。另外有的还有酒、烟、炮仗。女婿家的祭品上述内容都有。

另外死者的亲家,要为死者的女儿、外甥挂孝,或为死者的儿子、媳妇、孙儿挂孝。所谓挂孝,就是准备一段白布或色布披挂在女儿、儿子、儿媳和外孙孙儿身上。

这天,门口有知客身穿孝服,头戴孝帽,坐在那里。有祭奠的进门,他站起来给来人施礼,多为作揖。来人还礼。知客身后有一铜器,俗称“当当杆”,男的进门敲一下,女的客人来,敲两下,通知里边陪灵的人。所以有俗语“打点”“当当杆不是当当杆是点”。

来人进灵棚祭奠。将带来的祭品置于供桌上,根据与死者的亲属关系,施礼不同。女婿多施三拜九叩礼,有的只是

13 鞠躬,有的跪拜,叩三叩。灵棚内两边死者的侄子、外甥、孙子等陪灵。来人施礼时,这些人都跪拜还礼。亲戚、乡邻还有给丧家钱的,这叫“续份子”。

女客进灵堂哭奠。

多在十一点时,为亲戚开席,男客有酒菜,饭多吃粉条菜、馒头。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什么时候吃你的粉条菜。”送葬的人也都吃饭,即使不饿,也要吃一点,叫去坟上不空嘴。

丧宴进行时,由管事的带领孝子、孝妇给来人谢孝。即孝子全副装束,执哭丧棒、招魂幡为参加宴席的亲戚跪拜。

谢孝回来,就准备起灵。

起灵,是出殡前一个重要环节。撤去供桌,帮忙的将停丧期间院子里、屋里、街门上贴的所有白纸撕下,摘掉门幡。灵堂上,众人在总理的指挥下将棺材放正,材头冲着屋门。这时由有经验的人在棺材上拴好绳索,以备抬棺材、下葬时时使用。总理高喊:“请人主!”如死人是男的,他老娘家人就是。这些人中由长辈做代表,到灵柩前作个揖。这叫“参灵”。如是女的,女的娘家人就是,也是直系长辈做代表参灵。参灵的人退出后,在一个人的吆喝下,抬起棺材,运出院外,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车上。抬棺材这活是个力气活,尤其是在棺材头那里抬得,要用手扣住材下牙子,肩膀用绳索扛起,没有点力气的人是不能让他干的。

14 棺材放置好后,孝子与孝妇等人都跪在灵车前,长子左手持哀杖,右手拿丧盆。只听总理一声“起驾。”送葬的鞭炮响起,孝子右手将丧盆高高举起,狠力的将丧盆摔到预先在地上放好的砖上。然后起身,在两人的搀扶下,走在前边,后边是其他送葬的人。孝子前有长孙打着招魂幡。现在有的前边安排有举花圈的、捧遗像的。

灵车在后,送葬的队伍在前,意味着送葬的拉着灵车。 每隔一段路,有人高喊:“谢孝啦!”送葬的人们跪下,表示感谢大家帮忙送葬。坟地近的,直接走到坟上;坟地远的,往往走出村子就都上车了。

整个送葬队伍,前边是放炮的,接着是吹唱的和撒路钱纸的,打幡的,男的穿孝服的,女的穿孝服的。后边是装棺材的车;再后边是其他送葬的车。如拉花圈的车,拉纸扎的等等。

一路上,由撒路钱纸的人在送葬队伍前抛撒路钱纸。这路钱纸在做幡时已经做下,有白色、蓝色、红色、黄色的;将色纸先剪成圆形,再在圆纸中央剪出方孔,周围剪些扁圆形孔。将剪成的纸钱用秫秸杆穿起来,路上好用。

十、下葬

到坟地后,将棺材从车上抬下来。一般情况是放在坟坑的下方,材头冲着坟坑。这时,有的要请人主参拜,参拜毕,由一人指挥,众人拉住托棺材的绳子,慢慢将棺材送入坟坑

15 中。让孝子到坑边看棺材摆的符合不符合预先看好的向口。摆好后,在棺材头土壁上挖一土龛,放置义饭罐。接着由有经验的乡亲将女儿准备的席裹住棺材。众乡亲铲土埋住棺材。坟坑填的高出地面时,将招魂幡插上,继续填土成土堆。其间,孝子们围着坟自左向右转,孝妇、孝女围着坟自右向左转,转三圈后,跪于坟前。随着填土,还让孝子到坟前将招魂幡往上拔三拔。

基本成型后,宣布下葬结束。 十

一、抢富贵

下葬完后送葬的那些孝子、孝妇、孝女,回到家门口时,有一个必做的事。门口预先已经放好了一个盆,盆内放上凉水,和一个勺子;桌上放一把刀,和切成片的馒头。他们到门口拿起勺子在盆里搅合几下盆中的水,把刀在盆边上磨几下,拿起一片馒头,吃一嘴,将剩下的扔到门楼上,才进门。在宅神前磕个头,才进入家内。据说谁先到谁会得到富贵,所以叫“抢富贵”。

十二、圆坟

下葬的第二天早起,天蒙蒙亮时,孝子、孝妇、孝女等如下葬时的装束,到坟前,上上供,跪拜,然后将昨天填坟时留下的土填到坟上,将坟头修整好。这就是“圆坟”。圆坟时,还要将昨天插在坟上的幡用铁锨铲倒,倒向的方向,选没有亲戚的那一方。圆坟回家后,出殡时穿的孝服才脱下。

16 过去守孝期间,穿白裤子,幔白鞋。现在多数改为戴黑袖章,以表示对亲人去世的哀思。

十三、烧七纸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烧七纸”。

虽然说的是烧七,但其实不是在七日这天才烧,而是从去世之日起推算,每到六日时就烧,这叫做烧活时不烧死时。 有的还请僧人和道士诵经、共经过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追荐。据说是为了超度亡灵,摆脱苦难。“斋七”礼仪还要求备办不同的祭食。比如有的地方是“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馅饼,“四七”火烧(干饼类),“五七”扁豆馅水饺,“六七”“尽七”无定食。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

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 七七又称“尽七”。

有的地方相传“五七”是五阎王值班,这个五阎王喜欢闺女,去上坟的是女的,男的就不去了。

烧七纸时如遇上烧纸这一天是农历的初

七、十

七、二十七,叫犯七。有的说:“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据说这一天是七阎王值班,七阎王很厉害。这一天丧家上坟时,沿路在道旁插上小旗,这小旗,由红绿色纸剪成三角形,粘在一个竹簚上。每插一个小旗,用提着的壶中的汤水浇一下。以便让死者的

17 魂魄有地方躲藏,跑累了,喝点水解解渴。一直到坟上。到坟上,在坟头上插上一个预先糊好的纸伞,周围插上小旗。在坟前祭奠一次。

以后还有烧百日纸,周年纸的祭奠活动。不再累述。 (这些习俗总的说,有两点,即怀着对死者的敬畏思想。因为敬,所以侍死如生,烧纸也好,上供也罢,都如生者。无非想让死者,生活得好一些。因为畏,有些做法似乎违背常理,如送魂不留足迹,怕鬼回来,使尚未死者生活不安宁。)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惊人丧葬习俗 宁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