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黑龙江教师资格心里学复习题全

发布时间:2020-03-04 02:49: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概念、定义: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一是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但以应用性为主。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一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导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四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选题的标准:①价值性;②科学性;③明确性;④可行性。

●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②制定实验研究计划;③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④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⑤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⑥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要考虑该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价值、性质、科学性、明确性与可行性。

●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教育心理实验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问卷法是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法,测验法则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大研究方法。 ●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①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②问题不宜过多,不要设计复杂或难以回答的问题;③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以便于统计处理;④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⑤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认知过程即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心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注意到功能: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到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①注意到广度(也叫注意到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一般指1/10秒”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由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性所决定。

●感觉的特殊现象:①感觉适应;②感觉到相互作用;③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的现象);④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选择性;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征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表象具有的三个特征:①形象性;②概括性;③可操作性。

●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实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记忆的品质: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 ●遗忘的基本规律:①时间因素;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学习得程度;④材料的顺序;⑤识记者的态度。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和想象的种类:①思维的分类: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的不同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分为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②想象的分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

●想象的加工过程:①黏合;②夸张;③典型化;④想象联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③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④原型启发;⑤个性因素;⑥巩固着;⑦情绪影响功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活动。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他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上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情绪状态时指责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种类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①遗传;②环境和教育;③实践活动。

●能力的个别差异:①能力类型结构差异;②能力发展水平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英国大主教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格的特征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子结构。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脾气、秉性)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又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人格的成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自然物理因素。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零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儿期(三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期(十四五岁至二十五岁)、成年期(二十五至六十五岁)、老年期(六十五岁以后)。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年龄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急风暴雨时期。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生理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训练,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T和G是一对双生子,在他们出生48周后,T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G从出生后53周开始接受这一训练,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可见,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机能,效果是欠佳的。 ●孕妇的身体条件对胎儿的影响:首先,母体的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有人调查过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区诞生的婴儿,他们比正常婴儿小,同时又很多死胎。第二,非常瘦的母亲更容易出现出生并发症,在她们的孩子中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偏多。第三,对死于子宫内和出生后很快死亡的婴儿的研究表明,他们缺乏正常数量的脂肪组织。第四,对3个月至3岁婴儿的智力测验表明,在怀孕期间,若母亲严重营养不良,其婴儿的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儿童。第五,母亲严重营养不良会影响胎儿出生时的体重,造成低体重儿。其次母亲的体重、以往孕史及母亲的年龄等会影响胎儿。

●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种情况:超龄和低龄。关于超龄,一般认为,生育的最适合年龄在20多岁(25~28),35岁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首先,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其次,不同的儿童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或某些场所,所受到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它们的影响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国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因此初中学生也可称少年期学生特征。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又称为青年初期特征。

●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袋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性成熟开始。少年期的生理结构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 ●初中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对异性感兴趣。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到发展特点:①初中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②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各个特征的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是不平衡的;③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到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独立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高中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一是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②辩证思维得到了明显发展;二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三是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

●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①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②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③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泑;④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⑤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上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广义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②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③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有机体行为的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就不能(因为不持久)称之为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④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及其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当联结。“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学习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待研究,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①准备律(是指刺激与反映之间形成的联结);②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当联结);③效果律(是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 ●斯纳金的学习理论: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 ●强化理论:强化按其性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刺激,它跟随着有机体行为反应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用作正强化的刺激有食物、水、表扬等。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强化的原理使学生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若在一种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该种强化刺激,就使动物不容易再次出现该种行为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行为的消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运动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认知派对学习理论: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格式塔派于1912年发端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墨、苛勤和考夫卡等人。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①学习即是完形。学习的本质就在于组织一种完形。②学习即是顿悟。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②关于学习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④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接受学习;

3、教学原则(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

4、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①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②它们集中了将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③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学习的第一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是指信息的接收部分。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它是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它是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了解问题的需要。(内在)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在)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外在)。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这种动机可以在学习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在学习活动中就能体会到快乐。外在动力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而是对学习带来的其他方面有强烈的需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成败的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 ●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代表人物。有四方面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学习迁移的种类:①根据迁移到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根据迁移到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④根据迁移到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不论何种迁移都有积极的消极的之分,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②相同要素说;③概括化理论。 ●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的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

●迁移与教学: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迁移到条件和教育契机,消除和避免不利的因素,把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去。原则:①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②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③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④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⑤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首先,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其次,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再次,学习策略是衡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单瑟洛的二分法: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温斯坦的四分法: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③辅助性策略;④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结构: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三种成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知人方面、知事方面、知法方面)、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意识对象)。 ●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应采用哪些教学措施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激励自己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来促进自己学习。①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②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④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⑤向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⑥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⑦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反思(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 ●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

●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具体一抽象化程度;②学习材料说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③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④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⑤已经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则的正确程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②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③运用变式和比较大方法;④给概念下定义;⑤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模像直观是指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

●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变式是指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地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是从材料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比较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比较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的比较,另一种是不同类的但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比较。

●知识的巩固:

1、在讲解中使学生初步识记教材: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②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③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④引导学生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⑤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2、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如何进行有效复习):①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①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②有关知识的重现;③课题的类化。 ●学生解题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课题类化,就无法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案,也就无法最终把问题解决。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①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②课题的性质;③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④个体的心理状态。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或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与言语中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与解题技能等。 ●运动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的运动技能;另一类是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①动作的连续性(是指动作技能形成以后,在完成某种动作时,动作与动作之间是连贯的,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好像所有的动作都是连续完成的);②动作的协调性(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时,动作与动作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所有的局部动作都是有效的,没有多余的动作);③动作的完善性(是指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各种动作是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①认知一定向阶段;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③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练习与反馈:

1、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示练习曲线表明了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①练习使技能逐步提高,这是总的趋势;②技能发展中,会出现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即时快时慢;③练习后期,会出现高原现象;④练习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②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③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练习质量的要求;④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分配合理、适当;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智力技能的特征:①观念性;②内潜性;③减缩性。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等人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把智力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①活动的定向性;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技能的培养: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一样,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活动方式.1、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①理解题意,分析课题的条件,以及掌握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②回忆有关定义、公式和原理,使头脑中所贮存的知识与当前的新问题联系起来;③提出解题假设,确定最佳方案;④问题解答之后,需要进 检查、验证和评价。

2、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组织练习:①教师正确地讲解和示范;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解决课题;③让学生用文字符号或口语表达解题过程;④在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化解题过程的中间环节。

3、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中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

●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志的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序列的,是一种合逻辑的模式,这方面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一些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2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②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的阶段;③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④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⑤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⑥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掌握道德概念同掌握其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过程。三种形式:①具体的道德概念;②知识性的道德概念;③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概念。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以下过程:①从他律到自律;(皮亚杰)②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③从结果到动机;④从片面到全面。

●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①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②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③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④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的表现:①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②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③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④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道德意志的培养:①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②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③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有效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①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②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象;③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④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⑤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①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④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⑤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和体,还可称为团体。

●群体的特征:①共同的目标;②共同的情感;③共同的价值规范;④一定的组织机构。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如同时代病人、同车道乘客。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①教育功能;②归属功能;③认同功能;④支持功能。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班集体的类型:①简单聚合性;(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最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期,刚入学的新生班长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状况)②初具雏形型;(这样的班集体有四个主要标志:一是学生骨干和班干部队伍;二是同学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三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关心和参与班级活动;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行成)③理想成熟型。

●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①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②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③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④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①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②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 较强的约束性;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性;④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⑤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维系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内部,维系力量来自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以及需要、情感、思想等相容,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强大凝聚力突出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①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说的满足;②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③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④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①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②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③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⑤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⑥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①正常的智力水平;②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④善于调节、控制情绪;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中等学校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③班主任工作;④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⑤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⑥其他途径。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三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四是协调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力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情境熏陶法;③情绪感染法;④榜样示范法;⑤讨论法;⑥思想澄清法。

●说服教育法:由于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是以认识为基础的,都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个别的心理差异,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转变其错误观念,形成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咨询(counsel)一词含有商讨、会谈、征求意见、顾问、参谋、劝告、指导等意思。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一词,即可以表示一门学科,即“咨询心理学”,也可以表示一种技术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②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③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 ●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①来访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困难或问题;②咨询互动的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③咨询目标是要促成来访者在心理、行为方面的积极改变;④咨询所依据的理论、使用的方法;来自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心理咨询的形式: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分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大众传媒介导宣传咨询。 ●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①开展心理咨询工作;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④开展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方式包括座谈、交流、现场实践、反馈总结、自我领悟、互相讲评、指导提高等。 ●心理咨询的规则:在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这是心里咨询的“生命线”。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人员首先要接受,即倾听来访者的倾诉。

●咨询时间:每次咨询时间应控制在50~60分钟。以每周咨询一次的间隔时间为最适当。 ●心理咨询发起的方式:①时机性咨询;②特定性咨询;③定期性咨询;④求助性咨询。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沟通技术:①接受;②反应;③支持;④提问(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⑤指导(劝告、建议和提供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把教师心理角色归纳为三类: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 ●心理导向的角色: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

●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式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是否能教好学生、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个人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即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则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和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教师对他所期待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赞扬,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并提供积极的帮助。在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也会逐渐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教师威信的概念:教师威信是指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潜能。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教师威信来源的一方面是自然权力,即由于教师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威信。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具体表现:①善于因势利导;②善于随机应变;③善于对症下药;④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教师的教育能力:①教师的专业知识;②教学监控能力;③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

●心理学认为,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是“实践的知识”。

●教师的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不长,语言适当,使学生能够理解而又不分散注意力;②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③言语表达要富有感情,在语调的变化和面部表情上能反映出真挚的感情;④通俗易懂,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⑤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内容。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情景、学生集体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善于组织课堂教学;②善于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团队和学习小组,选拔得力的学生干部,培养骨干,形成集体良好的舆论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潜能;③善于组织和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教师的人格特征:①成熟的自我意识;②强烈的责任心;③富有创新精神;④积极健康的情绪;⑤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教育思想的开放性;②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③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④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⑤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⑥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心里学阅读

教育心里学

三国心里学

心里健康教案全

情绪心里学论文

人际关系心里学心得

青年心里学论文

普通心里学学习心得

锅炉复习题全

经济法复习题(全)

黑龙江教师资格心里学复习题全
《黑龙江教师资格心里学复习题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