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围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围城内外

看《围城》是一两年前的事了。

彼时还在高三,每天在大段大段的政治历史归纳里泡着,所有的文字都变成有格式的,看到它们第一反应是计算这一点能不能拿到分数,机械重复地阅读着背诵着被标准答案化的文字,于是便觉得所有不是政治历史条目的文字都是十分可爱的。连从前觉得不大好看的《围城》也是特别好看的了。

于是在高考的围城里挣扎的我,在一个烦闷的午后,随手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走进了钱钟书构建的《围城》里,为着躲避现实里的围城。

一直看下去,不愿意回到干涩的课本里,竟然很快便看完了。看完只觉舒怀。 我现在不能对书里的具体情节记起更多,还只能依靠百度来勉强回忆起来,但是看书的感觉还在。就像与一个人相处,分离久了面貌会模糊,但他在身边时的感觉不会消逝。在我残留的感觉里,这本书是冰冷尖锐的,没有太多的跌宕也没有温暖的情节,让人觉得冷静默默。虽然总体情节是一种冷漠的悲剧的走向,但是这种悲剧显得十分真实亲切。不是突然到来的,而是从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里慢慢渗透出来的。如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生里会有诸多痛苦,但是因为知道痛苦总是浸润在整个人生里的,所以并不觉得有多么让人悲伤。那样的悲剧是可预见可接受的,让人冷静而清醒。无论是单恋方鸿渐的自作多情的苏文纨,还是温柔端庄却心计颇深的孙柔嘉,不管是左右摇摆眼高手低的方鸿渐,还是故作深情实则功利的赵辛楣,他们的人生都始终向着一个畸形的不完满的不纯粹的方向发展,造就这个结果的就是他们本身的种种不纯粹和不完满。他们想要追得一种理想,但是却无比怯懦,理想在外,但是他们自己却躲在安全的可是会困住他们的围城里,不敢冲出去。

读这本书的感觉最突出之处,于我而言,其实并不在内容上,而在文字上。前面也交代过,在那个日日与各种政治历史归纳和条目相对的日子里,让我觉得放松而舒畅的,不是一本小说的内容,再多的跌宕起伏只会让人更加疲倦,而是一种流畅精美的文字组合。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大半辈子都在写作和做文学研究的他,文字的精准流畅程度自然是无可挑剔。处处是让我抚掌惊叹的妙语连珠,那些比喻和描写,真真是每每都能精确表达我平日一些微小的无法言说的感觉。与我,实在是只能不断崇敬地摇头惊叹,表达内心对这样文字的向往和尊敬。

我是对钱钟书先生的这本书抱有更加特殊的感情的,因为此前阅读了杨绛先生所写的《我们仨》,这本小书里她提到了《围城》的故事。这本书的背景,是他们仨的家。在杨绛先生的笔下,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实在是充溢着时时催人泪下的淡淡的温暖和悲伤,不张扬不尖锐地就击中了你的心。在她的书里,钱钟书先生是那么简单可爱,连《围城》也是快乐地每日写完就读给妻子听,一家人会因书里的情节笑得前仰后合。本来那么严肃的故事,在这个过程里变得如此简单有趣。他们也会偷偷地讨论着将哪个认识的熟人性格某方面及其突出之处拿到书里描写一番,充满像是恶作剧一样的狡黠。因为了解了这部分,我在看《围城》之时,心里想象的更多是钱钟书先生在写作和为妻子朗读情节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冲淡了这本书的严肃困塞气息,让它变得更加诙谐和轻松。

钱钟书先生写了一本《围城》,让人们相信了这样一个断论,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可是我相信这更多的是一种清醒认识而不是一种悲观论调,钱钟书和杨绛,他们现实里的人生或许也有这样的围城,但是无论在围城里还是围城外,都可以有清醒的认识和幽默的心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淡然和温暖一些。无论是因快乐而温暖,还是因悲伤而温暖。便不会让心里的围城困住自己,便不会让人生的围城越缩越小。围城内外,都可纯粹以求完满。

读后感(围城)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