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建筑本

土文化的应用 4101070327 周涛涛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通过中国这么多年建筑的发展,来探讨中国这么多年在建筑本土性的研究,以及应用,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童寯、梁思成等)对中国建筑本土应用谈起,到近几年建筑界对这个命题的论证和实践,通过一些具体建筑案例来讲,建筑大师这些年的探索。 关键字建筑,本土文化,符号,后现代建筑

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回国到现在,现代建筑本土化这个命题一直在建筑界讨论和探索。在现代建筑文化如此繁荣的今天,建筑流派风起云涌,此起披伏;建筑语言日新月异,各领风骚——现代的,传统的,后现代的,新古典的,解构的,高技的,生态的,[1]尽快找到属于本土文化的建筑,是避免现代城市前篇1律,千城一面的根本方法。

20年代初,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建筑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入,当国内到处建设着跟美国,欧洲一样风格的现代建筑时,中国的现代建筑何在?这样的重担就留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杨廷宝、童寯、梁思成等的身上。

从当时语境来看,改革中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跨度”时期——一个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关头——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判反思的同时又遭受异质文化携着先进的生产技术的猛烈冲击。扬弃与获取的矛盾必然会在当代中国设计师身上造成某种错位感和失落感,这使他们在传统规范的解构和新型文化的建构中倍尝“选择的困扰”。[2]

当时,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深受巴黎美术学院“鲍扎”体系影响,该体系强调古典美学构图,注重形式、风格、比例、轴线,以美术造型的眼光学习历史遗产。 毕业之后,这些同学将这套理论带回中国,形成了一套关注形式构图、立面造型的“美术+功能”的中国建筑学教育体系,并在建筑理论方面,形成了一套以“风格、样式、流派”为标准的分析方法。

在设计实践方面,由于“鲍扎”体系的形式化倾向,加上政治文化的大背景、强调建筑教化功能等多种因素,为了实现“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创造“新而中” 的建筑风格,用新的建造技术(混凝土技术)模仿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些“符号”,如大小屋顶、斗拱、花窗等……就成为一条顺理成章的设计思路。

到了1980~90年代,在西方1960年代开始兴起并很快销声匿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中国由于迎合了“夺回传统风貌”的政治文化要求,阴差阳错地开始流行。后现代的“符号学”在中国城乡,造就了一大批迪斯尼式的“中国现代建筑” 。 [3]比如:北京火车西站[图一]就是这样的建筑。

图一

在传统体系瓦解、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文化真空中,无论严肃认真的、抱着文化史命的第一代建筑师,还是现代商业氛围中嬉皮士式的拼贴,都没有脱离建筑形式主义的老路,或者说,没有能够脱离对形式的侧重……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总体趋势的影响,在推动各国文化思想的交融和引介的同时,也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元素和设计思想的中国化、本土化提供了潜在语境。

当然建筑本土化不能仅仅理解成建筑形式,本土化应该体现在很多方面,它可以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上,体现在建筑的空间上,体现在建筑材料上,体现在建筑的园林景观绿化上等等,中国建筑的本土化之路还在继续探索。

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高速城市化,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惊世之作层出不穷时,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开始呼吁: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展中国文化的特色。再怎么全球化,中国建筑不能忘记本土文化。

当然他不光喊口号,他在中国建筑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北京菊儿胡同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1988年,当吴良镛先生对菊儿胡同[图二]设计的时候,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的改造几乎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在这种背景下,他只能进行自我创新。经过不断的摸索钻研,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思想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其中“有机更新“就好象一个人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旧了,是百衲衣,也不失其美丽。而所谓的“类四合院”模式,即抽取传统空间形态的原型,用新材料和理念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经过改造后的菊儿胡同焕然一新。

它的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公寓式住宅楼的私密性的优点,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用

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

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胡同中的树木尽量保留,原有的每一棵老树, 不但受到精心呵护, 而且在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再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很有趣味,也体现出吴良镛对中国建筑本土化探索的成功。

图二

吴良镛先生指出,建筑须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民族的情况下,不停地探索它的发展方向。[4]这也就表明建筑的本土化研究是跟随时代发展的,是方法多样的。不能只是形式上追求本土化,空间上,材料上也要本土化。

香山饭店,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也在以他独特的视角寻求中国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他将传统建筑中一些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当代建筑中去。做到形象上的“传统”与技术、意识上的“现代”完美结合。他认为“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具有哲学的辩证关系。当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建筑作为某种符号语言,具有文体的属性。它可以是一篇说明文,一篇应用文; 也可以是诗论,是广告; 还可以是一部小说或是抒情散文,但点睛之精髓往往都是继承了前人的精华,而建筑师则犹如导演,要体会生活中人的情感、人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建筑手法让作为受众的人们感受到、体会到建筑之情,空间之趣。

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对建筑项目特点的敏感性再加上对建筑形态的操作能力是他综合式设计的最大优点。他总能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找到适合于新的建筑项目,同时又符合了建筑在各方面规律的综合办法。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也具有代表性,他从哲学的层面解释中国建筑,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寻求“道”与“器”的关系,以器皿空间的“有”与“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原理,以“器”隐喻建筑、文化与生命之“道”。他所创造的建筑空间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空间,更是文化的空间,从空间切入表现当代中国建筑的内在精神。香山饭店( 1982 年)[图三] 以现代的理念诠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问题,设计上运用了传统园林和民居的元素,恢复了民间建筑的尺度感和空间感,是对现代中国建筑的成功探索。在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第三是为使用者考虑,解决功能问题。[5]这三点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得到。贝聿铭具有个人特点的综合性设计倾向是他在设计时不放过对建筑项目的各种特征的关心,并用适当的建筑语言对它们进行综合。他的那种因地制宜的综合式设计造就了他的建筑在各个方面的灵活多变的特征。

图三

1978 年,贝聿铭在清华大学建工系的讲演上说过: “建筑设计说起来也很简单,我认为有三个要点最值得重视:

第一是建筑和环境的结合( context) ;

第二是体形和空间( form and space) ;

第三是注意建筑为人所用,为使用者着想”[5]

这几点就是他所在探索中国建筑本土化中所遵循的原理,也是中国建筑本土化过程中最具国际视野的探索,在他设计的建筑空间中,历史不再是具象的符号,而是成为一种精神式的存在。他设计的空间不是再现历史,而是使自己成为了延续历史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交汇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因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每一个社会阶段中,都有具体特定的建筑形式与内容。从古至今,无论是巴比伦的拱券,还是古罗马的穹隆顶,再有拜占庭的帆券,而后哥特式的骨架式拱券及飞券结构,都是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对建筑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并使它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建筑的本土化。

“综观建筑界中国文化之根的问题,实际上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困扰着国民的深层创痕。建筑上的文化创痕从未愈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建筑本土化之路,一直在走,每个建筑师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诠释这本土化建筑,中国文化是中国建筑之根,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文化,要发挥中国文化的特长,发展自己本土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石孟良,卫军,万敏,2002.12.19

[2]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与中国建筑的本土化 ,张炜.

[3] 路易斯•康和他的中国同学们,fwb,2011,07,08.

[4] 菊儿胡同_摇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陈蝶.

[5] 解析贝聿铭建筑作品的空间文脉传承关系,钱峻,2011,10.

[6] (《建筑师》( 试刊) 第一期,P194.

新形势下文化保税的实践和探索

立足本土红色文化

新 繁荣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发言稿

本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国建筑文化古典典籍读后感

中国建筑图纸的经典文化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实践探索

城市周边水资源规划和水文化的探索实践

机关服务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建筑本土文化的探索和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