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夜》《登》《菩》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7: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二、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三、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四、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归鹿门歌》

(一)导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首诗是著名诗人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题为《赠孟浩然》。其中对孟浩然推崇备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欣赏

1、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2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离家归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联: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这就使人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一平之气。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和谐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也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也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二、学习《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1、首联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水划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无边无际。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3、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政治生活坎坷,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亲朋音讯全无的苦闷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二、三两联意境反差如此之在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地者是有内在的联系的。

4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戎马关山北”在第六句后情境又一转,展现出广阔的胸襟,与颔联相称。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三)名句欣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般认为,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切登也。”(《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傅庚生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

(四)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完成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并默写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二、学习《菩萨蛮》

(一)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他的远祖韦待价是初唐武则天时的宰相,四世祖韦应物是中唐宗朝的著名诗人,后因韦门世族家道中落,政界文苑都史无闻人。少长于下邽,孤贫力学。早年为了实现其“夹生志业匡尧舜”的不凡抱负,在当时朝政腐败,危机四伏,农民起义大风暴即将来临的岁月里,他急于考取进士,多次应试长安。在屡试不中的逆境中,也自伤、怨恨,后游历江南,有过风流生活。但他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执意苦读,在文学创作上竭尽心力。这时他的文学造诣已相当可观了。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友人失散只身藏匿,大病几死。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居于洛北乡间,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他效法杜甫,写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中和三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结尾有“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之句。从此韦庄诗名大振,时称“秦妇吟秀才”。

不久韦庄遂避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乾宁元年五十九岁时中进土,为校书郎。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最终变为现实,此时其欢喜若狂的心怀反映在词作《喜迁莺》中。乾宁四年(898),朝廷遣“宣谕和协使”李洵入川,韦庄时年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此时唐朝已是多事之秋,因此韦庄的官宦生涯从一开始就不惬意,其间与他同甘共苦的爱姬的死,又给他的失意心情更添悲凉。后来,他从昭宗的喜怒无常和左右皆自危中,深感唐兴无望,就更不愿卷入党争旋涡。这时他主要从事文学活动。

天复元年(901)韦应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从此步入他为期十年的晚达时期。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这时不难看出他入蜀后老而益壮的胆气。可惜他任蜀相不足三年便病卒于成都花林坊,终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今存诗322首。

(二)整体感知(朗读全诗,边赏析边诵读) 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全词题旨,并贯穿全篇。这个“江南好”从旁人口中说出,更有说服力,还有劝说游人留在江南的意思。这里隐含游人意在回乡,否则何必“人人”向他“尽说江南好”呢?第二句“只合”二字就包含有游人不能回乡的苦衷。 第

三、四两句写出江南的景色美。从总体着笔,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从局部着墨,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情趣,一句一图,历历在目。

第五、六两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这种描写使人物美具体化、形象化,能引起读者联想。

从第三句到第六句都述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不料第七句却说“未老莫还乡”,表面上是顺承上文,实际上是反扑,表明要还乡的意思。上边第三句到第六句写江南好,都是劝留之语,游子始终未忘回乡。第七句的“还乡”前加“莫”,那是无可奈何的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游子决心要回乡了。至于不回乡的理由,是第八句所说:“还乡须断肠”。为什么“断肠”?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不难想到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繁、社会*不已。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

(三)重点赏析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答:(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物美。

2、做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明确:(1)一种理解是,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另一理解是:清代张惠言所说:“中原沸乱”,这是“还乡须断肠”的原因。一般认人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

(2)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正是突出了这个主旨。

(四)词文赏析: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

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附录:另四首韦庄的《菩萨蛮》:

(一)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菩 萨 兵

菩 萨 蛮

菩古玛丽——公司简介

菩提心的修法

劝发菩提心文

菩提心修法纲要

菩提心的修法

《宗镜录》菩提心

《夜》《登》《菩》
《《夜》《登》《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夜登千佛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