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2: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同学们,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出现了两位大诗人: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一个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个代表现实主义的高峰。谁能分别说说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经典诗句?(学生回答)教师:杜甫的诗歌大多流露出关心民众,同情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你们一定读过许多杜甫的诗歌,你们从中了解到他的诗歌有哪些风格呢?(学生回答:悲凉、沧桑、忧国忧民)教师:是的。这是大家一贯以来所接受的杜甫的诗风。然而,杜甫的诗风不仅如此,还记得那首《江畔独步寻花》吗?大家一起来吟诵。(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凄凉、悲怆吗?那么,在正式进入《阁夜》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诗风。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②由学生齐读;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 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 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 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七、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导入: 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写的。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沉郁顿挫)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4、生再次感情诵读。

三、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三、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四、带着情感朗读全诗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与《旅夜抒怀》对比阅读,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详案】 教学设想:

1、教材的处理:本诗归属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之自主赏析,应适当地区别于必修教材的诗歌鉴赏学法;

2、意象的体味:关注诗歌意象选择的深意,体会丰富、瑰丽、奇幻的想象描绘出的音乐美;

3、心灵的追思:知人论世,微探“诗鬼”李贺与众不同的创作。 教学目的:

1、通过把握七言乐府诗声律特点,得法而有感情地诵读古典诗歌;

2、赏析诗人是如何描写美妙的“箜篌”演奏之音;

3、在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中,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吟咏法、自主赏析法、比较鉴赏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自主赏析诗歌的四个角度:读诗韵(声律)、品诗境(画面)、悟诗情(情感)、学文法(表现手法);

2、微探诗人冷艳瑰丽的审美创作风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感知【课前誊印资料】

1、释题: ①李凭 ②箜篌引 一解: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二解:

箜篌引——弹奏箜篌曲目的内容故事【《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

2、作者简介,附:《李贺小传》(原文、译文)

3、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赏析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daodoc.com)

二、导入

播放mp3背景音乐《箜篌引》 故事: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PPT1展示】。中唐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年轻的李贺在京城长安有幸闻此天籁之音,于是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乐府诗《李凭箜篌引》,表现出有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的箜篌之乐。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PPT2展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读有“诗鬼”之称的奇才“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三、品读鉴赏 合作探究 ●环节一:读诗韵(声律)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标注七言乐府诗的韵脚,找出四次换韵的韵母【Ppt3展示】

2、MP3范读,同学们注意朗诵的字音感情节奏。 学生活动:用斜线划分诗句起承转合处

3、思考问题: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内容;②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诗人摹写的箜篌乐曲的感受。

交流明确:①李凭弹奏的箜篌曲技艺精湛,曲调之美,感染力强;②清脆动听,沁人心脾,幽怨悲壮。(提示:三层次:(人间)先声夺人,听者被李凭精湛的演奏技艺惊呆了;乐曲发展的第二阶段;(天界)乐曲的高潮与结束。) ●●环节二:品诗境(画面)

1、思考: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诗人选择什么的意象描述箜篌之音。 学生活动:内容梳理、圈画意象。 提示:意象—— 交流明确:

20个意象组成的群画面【PPT4展示】

吴丝、蜀桐,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凤凰,芙蓉、露,香兰, 城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妪,鱼,蛟,吴刚,玉兔。

2、思考:用这样的意象群创作诗歌,会组成怎样的画面? 学生活动:诗歌画面内容 交流明确:

①意象群:联想由“人间天上”到“天上人间”;词采瑰奇、艳丽、奇幻。

②描述诗歌画面内容: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环节三:学文法(表现手法)

1、思考:朗读并再次体会诗人怎样用这样的有形的意象群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学生活动:分三组细读鉴赏诗句,探究思考问题 ★【1组第一层次:1至2两句】

(1)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明确:“高秋”点明秋高气爽的特点,为“空山凝云”句作铺垫,借以衬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2)默读,找出诗中哪几句写乐声,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音乐的效果? 明确:用了典故,想象,夸张,侧面描写等手法。

①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②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③“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3)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音乐响起来了,李凭的音乐会开始了,李凭在哪儿,诗人为什么要把李凭放到第四句出现?

明确:通过写空旷山野上空的浮云听到乐曲驻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触乐生情潸然泪下,写出箜篌曲的感人、优美、动听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小结:【ppt5展示-1】 想象、夸张、典故、先声夺人、侧面描写 ★★【2组第二层次:3至4两句】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使用什么描写方法从哪两个角度传达出了这种绝美的箜篌曲乐声? 明确:通过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以不可闻之声拟可闻之声,以可见之形写无形之声。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写出了箜篌曲的声音像昆山玉碎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像凤凰的鸣叫那样清脆、幽怨。

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如何将音乐之境、自然之界、人间天上融为一体?

明确: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小结:【ppt5展示-2】

正面描写、通感、比喻、想象

★★★【3组第三层次:5至7三句】

(6) 同学齐读,概括内容,然后思考“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中的“逗”字用的极其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7)“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明确:“老”“瘦”形象的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8)“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句所用的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句一样,表达的了什么意境?

明确: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到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足见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如《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结:【ppt5展示-3】

修饰语的神妙应用:动词、形容词; 侧面烘托、想象、神话传说

2、评析小结:【ppt5展示】 文法要点:

①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衬托音乐本身;运用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

②奇特的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驰骋的想象、动人的典故、瑰丽的神话、奇幻的仙庭来表现音乐世界的。

③修饰语的神妙应用:动词、形容词

注: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空篌引》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 ●●●环节四:悟诗情(情感) 【ppt6展示】

诗歌里:诵读并感受诗歌流淌的情感 乐声使素女感动得悲啼不已;

乐声使天帝(皇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玉兔陶醉。

诗歌外:微探“诗鬼”李贺冷艳瑰丽的审美创作风格和心灵的追思。

知人论世,自由发表 提示:

①参见课前预习材料李贺小传的经历; ②李贺天生忧郁,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其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的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感到心动不已。李凭箜篌引其实与宫廷师李凭没有关系,音乐家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诗人再次领略到处在两个世界边缘处的某种神秘意味,表达了自己生存的感受。

四、总结归纳 提升拓展

1、训练:回忆所写作品写一句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语句? 讨论明确【ppt7展示】:

● 诗句: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选句: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

4、4《琵琶行》(白居易)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选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2、延伸阅读比较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阁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