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7: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1小题每题2分,共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扁舟(piān)踯躅(zhí)恣睢(zì)瞠目结舌(chēnɡ) B.聒噪(ɡuō)麾下(mí)舟楫(jí)万乘之国(chénɡ) C.草芥(jiè)贿赂(lù)俳优(pái)庖丁解牛(páo) D.刈草(yì)勖勉(xù)创伤(chuānɡ)切中肯綮(qì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瀚海寂廖披荆斩棘慷概悲歌 B.迁徙颠覆四面楚歌破釜沉舟 C.绸缪霹雳贻人口实锱铢必较D.伛偻突兀形单影只兔起鹘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替我们所有中国人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人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B.青年应该确立远大的理想,但如果踌躇满志,理想太多,也只会让自己无所适从,失去明确的奋斗目标。

C.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在屡次挨打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企图用土地换取安宁,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D.商海浮沉这么多年,他对那些杀敌制胜的法宝早已谙熟,今天这点小事情,处理起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胡锦涛近日对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设法抢救被困人员。

B.国庆60年盛典引来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国外多家网站上留言,对庆典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敬佩。

C.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重大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D.中国财政部日前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并愿与东盟及日韩共同促进亚洲繁荣。

5.最适合做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赵承、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在前往石家庄的火车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

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及早动手,准备充分,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目前,降雪地区公路、铁路、民航基本畅通,群众生活基本正常。 A.石家庄启动应急机制应对暴雪 B.受冷暖空气影响北方普降暴雪 C.河北陕西等地方普降罕见暴雪 D.温家宝赴河北降暴雪地区考察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完成6-8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乃见其所欲画者

C.叶叶而累之D.而临事忽焉丧之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来源:学科网]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①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②,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③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注:①乐人:善歌舞的艺人。 ②太官: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③寝丘:楚邑名,故址在今河南。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以文绣衣:(给)穿衣 B.优孟前为寿寿:拜寿 C.庄王许之许:应允 D.于是庄王谢优孟谢:道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优孟,故楚之乐人也B.常以谈笑讽谏贪吏安可为也尽忠为廉以治楚 C.有敢以马谏者D.齐、赵陪位于前马者,王之所爱也请葬之于人腹肠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楚庄王嗜马,一心要为爱马厚葬,并且禁止群臣进谏,体现了他的昏庸愚昧,专断横 蛮。 B.优孟尽管在当时的地位不过是供帝王取乐调笑的弄臣,但是有智谋,有胆识,敢于讽谏。 C.优孟装扮成故相孙叔敖去见楚庄王,并非真心要当相国,而是借此替孙氏之子请求封地。 D.优孟有感于尽管孙叔敖忠正廉洁,其子却穷困到要靠卖柴糊口,因此主张为官无须清廉。

二、非选择题(第12至19小题,共78分)

12.请把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1)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译文:

(2)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译文:

13.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帝子降兮北渚,。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乾坤日月浮。,老病有孤舟。 (杜甫《阁夜》)

(3)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唐多令刘过(南宋)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少怀志节,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鲜为朝廷所用,后布衣终身。 下片着一“愁”字,请具体指出全词写出了词人哪些愁。(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18题。(16分)

悼夏丏尊先生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

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

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15.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16.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4

分)17.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4分)18.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4分)

作文(40分)

19.据媒体报道,陈昌良25岁时就担任重庆市大足县原明星乡副党委书记,前程似锦,但因妻子张兴平突患重病不能下地行走,4年后他毅然辞职回家照顾妻子至今16年。

官员辞职回家照顾病妻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你对陈昌良的行为有何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来源:学科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参考答案

1.B/麾下(huī)万乘之国(shènɡ) 2.A/寂寥慷慨悲歌

3.B/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此处与语境不合。 4.C/语序不当,宜改为“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 5.D

6.C/寄,送(信)

7.A/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乃:副词,表转折,却。副词,表顺承,就。C.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却。D.助词,置于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8.D/戏语笑话,体现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9.B/敬酒,祝福

10.D/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范围,在。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不译。语气助词,表反诘,相当于“呢”。B.以:介词,表动作所用或所凭借的方法,用,通过。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不译。C.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一说为代词,的人。助词,与“也”合用,构成判断句式。

11.D/优孟此言,并非主张为官无须清廉,而在于讽刺楚庄王愚昧寡恩。 12.(1)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呢。(2)父亲快去世时,嘱咐我贫困了就去找优孟。 13.(1)目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2)吴楚东南坼亲朋无一字

(3)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盘盘焉蜂房水涡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14.①故人离散之苦; ②年华易逝之忧;③怀才不遇之悲;④忧国伤时之恸。(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5.日寇入侵,国事危急,恐难再见。(2分)体现了他对作者的不舍和对彼此再见的期待(1分),以及对日寇入侵,政府无能的愤慨之情(1分)。

16.主张有所创新,言之有物,记真事,抒真情。(2分)反对因循守旧,言而无物,空话套话,故作高雅。(2分)

17.前者重身教,以身作则,话语不多。(2分)后者重言传,要求严厉,万般叮嘱。(2分) 18.写李先生的行为品性,与夏先生作对比与类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突出了夏

先生的个性为人(2分)。 19.略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他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于是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布这件事。

楚国相国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病危将死,嘱咐他的儿子道:“我死后,你一定会穷困。到那时,你去拜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他的儿子穷困到背柴出卖,路上遇到优孟,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弥留之际,嘱咐我贫困了就去找优孟。”优孟说;“你不要远往他处。”优孟回到家里,就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和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行止举动、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和亲近大臣都分别不出来。楚庄王举行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楚庄王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想请他做相国。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天以后再来就任相国。”楚庄王允许了。三天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说:“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我妻子说千万不要干,楚国的相国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做楚国的相国,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倒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受苦,难以得到温饱。出外做官,本身贪赃卑鄙的,不顾耻辱,积了钱财。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怕受贿枉法,为非作歹,犯下大罪,自己被处死,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做个清官,奉公守法,尽忠职守,到死不敢做坏事。清官又哪能做呢!楚国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子穷困到靠背柴卖糊口,清官也不值得做呢!”于是庄王在优孟面前表示了歉意,就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到十代没有断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