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发布时间:2020-03-01 23:0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 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

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 (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 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 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 (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 (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 (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4)

互相交流 第

三、

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 (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 (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 (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 (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

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 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

目标的设定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 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

背诵

2.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

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 学生读后

4 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 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 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 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 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 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 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 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

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 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似沙鸥

5 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 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 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 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 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 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月、大江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

6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7 【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

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

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

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

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

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

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

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

齐读第

二、第三自然段,弄清

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

重点朗读第

二、第

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

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9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

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

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

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10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

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

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

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

朗读课文第

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

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

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11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13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14 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