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5: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梦回红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树木,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争取阳光,它们尽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长。然而生长在田野之间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让我们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在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把这句话于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从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中的摆设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冷静与从容。她能够顺应时局,见机行事。正如判词中对宝钗的评价“停机德”。然而这一点,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没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对宝玉的痴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对封建礼教无声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难者的心声。当别人都在关注枝头的花是如何明媚鲜艳时,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价值?当人处在得意之时,很多人都会来搭讪,奉承,寒暄。而当人处在由盛转衰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的辉煌,一如既往地对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经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开放,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我觉得这种忧伤是由于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来。人亦是如此,没有哪个人会一直与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难免。黛玉能过体味到凋零的花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世难容》中有一句这样写黛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尽管如此,黛玉却还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洁,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时尚稀少的物种。这种坚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发现了黛玉珍贵内涵的只有宝玉一人,最终黛玉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魂消香断有谁怜”。

宝钗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迁就,忍让,顾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我不想随意地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枉自评论谁是谁非,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她们两人的优点。学会与别人相处时如宝钗那样平和,不至于让别人过于尴尬,而在独处时可以像黛玉那样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方向。

成长是一次注定孤独的旅行。每个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不可能永远有人随你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承担。或许人生就是在这一次次孤独中学会承受,然后在承受中长大的。《红楼梦》中的宝玉,他选择了在内帷厮混,也就是选择了拒绝成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到头来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当我们拥有了湘云的宽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宝钗的开朗豁达,随分从时,而且有了黛玉的纯洁性情,无功利羁绊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瞬间。

一次梦回红楼,不仅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个性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梦回红楼,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红楼迷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红楼梦》读后感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倦倚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中的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遇饮红楼醉经年

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

【包子原创】【寒假作文】梦回红楼

红楼读后感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