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学的政治性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7: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文学的政治性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刘婷婷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的指导方针。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从而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学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具有政治性的原因及文学政治性的利弊,从而得出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政治性 辩证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了文艺座谈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后来将讲话整理成文,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解决了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等。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从《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毛泽东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以文学的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观念。使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讲话》提出的文学要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学就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中国传统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和政治密不可分。先秦时期的文学有很浓的巫术色彩,是用来维护周的统治。《诗经》中的作品,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实行教化的工具。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成熟的《左传》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褒贬。《左传》维护周礼,维护周的统治。孔子也提出要“学以致用”,即学到的东西应该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两汉时期的大赋,大篇幅的文章来展示汉朝的地大物博,赞美汉朝的统治者。

中国的文学之所以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中国的上乘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是士大夫阶层的官僚知识分子,有些甚至就是皇帝,最高统治阶级。从夏商开始,中国文学的创作的担当者就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巫师,《礼记·表记》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两汉时期,政府录用人才主要通过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有文采的文人得到重用,而所谓的文采就是看的谁的文章对统治者有用。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以后的科举,都给中国的士大夫们提供了很多出仕的机会,这就使得他们主动去创作和政治相关的文学作品,希望能够重用。李煜的诗歌更是反映现实反映政治,因为他做过皇帝,但是经历了国破家亡,对社会对政治感受更为深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佳作。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及中央集权使文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国的封建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对人们的思想、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创作只有符合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或者符合他们的喜好,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比如唐诗的兴盛,很大部分原因与统治者提倡有关。唐代在科举考试中有诗歌创作的考试。并且唐朝统治者重视有才能的人,他们认为贤者应是有具备政治才干,而文人大多是通过写文章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才能,因而使得文章具有政治色彩。元代时期,中国由蒙古人统治,他们不认同汉族的文化,排斥儒学,因而那时的诗歌散文等都没有什么突出成就。而是兴起了元杂剧。统治者只会扶持对自己的统治有用的文学,打击或者漠视其他文学。

(三)中国文学评论思想和标准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汉末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人物品评的风气盛行, 人物审美的兴盛, 也推动了文艺审美方面的进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学评论的思想的标准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般对反映社会现实,国家政治的文学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评价杜甫为“诗圣”,认为他的诗歌有诗史精神。杜甫的诗歌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表达百姓疾苦及国家危亡的。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应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就与他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有关。他要利用文学来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中国现代文学有反文学政治性倾向

自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很多知识分子主动学习西方的文化,在文学创造上也模仿西方的作品。唯美主义文学作为新浪漫主义的一支,在中国的文人中也备受关注。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反对文学具有说教的性质和政治色彩。艺术应该远离社会现实实践,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中国文学受到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五四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创造社。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强调作品要写作家内心的想法和主观感情,提倡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注重表现自我和情感流露。认为文学没有什么目的和作用,从而否定了文学的政治性。例如郁达夫的《沉沦》具有很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沉沦》描写了主人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自卑、苦闷等困扰着他,使他痛苦不堪。这难受部作品着重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和心理的变化。与传统的文学不同。很少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写。还有沈从文的《边城》也具有唯美的色彩。《边城》描写的地方几乎与世隔绝,那里的人们有着最淳朴的感情,如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远离政治,远离现实。

三、正确对待文学的政治性

从中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政治性的文学和唯美的文学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分析文学的政治性。

一、文学具有政治性的积极方面

文学具有政治性,对文学的发展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首先,文学的兴衰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统治阶级提倡或者喜爱的文学样式和内容,这种文学样式才能长久的发展。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繁荣,国家国力昌盛,统治阶级喜欢能赞美自己统治的文章。因而这个时期,就出现了汉大赋这一文学样式。汉大赋宏大铺陈,辞藻华丽,极尽渲染,歌颂大一统的中央皇权,赞美国家的物质富饶,颂扬皇帝的圣明统治。并且有劝谏诸侯国臣服于天子的统治。到了汉末期,社会*,政治腐败,这种大赋已经不能得到统治者的提倡了,最后被其他文学样式所取代。中国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也和统治者的喜爱、提倡有关。元代清代的统治阶级利用戏剧去教化民众,并且统治阶级本身也很爱看戏。例如乾隆皇帝特别喜爱看戏。在他大寿时,四大徽班进京,从而产生了京剧。到现代也是如此。作为文学出版的主体,出版社、杂志社、期刊社等文学组织要想长久存在下去,就必须受到统治政权的管辖,出版的内容、形式都必须经过审核。因为文学组织具有强大的宣传和舆论力量,统治政权必须确保公众所接受到的文学作品不会对政权产生负面影响,否则将限制其发展。

其次,政治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丰富了文学的内涵。我国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都取材于当时的政治现象,《官场现形记》更是如此。这几部小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至今影响深远。

文学政治性的积极一面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的影响中也有所体现。在毛泽东《讲话》指导了新中国初期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延安文学模式”。 还有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孙犁的《荷花淀》,阮章竞的《漳河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统区,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文学具有政治性的消极方面

首先,过度的政治色彩损害了文学的价值。文学应该是反映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及对社会的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感情和美感。文学过度的政治化就会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它自身的价值。自从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文学与政治就变得密不可分。培养了大批的御用文人,他们的文章歌功颂德,有些甚至粉饰太平。这些都损害了文学的价值。比如明代的八股文,几乎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其次,过度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会阻碍文学的发展。文学是有其独立性的,文学就是文学,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事物的附庸。明代时期文学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就因为当时统治者过度的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清代时期,文字狱盛行,禁锢人们的思想,文学作品多远离现实,附和政治,失去其思想和美感。这些都阻碍了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辩证的看待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首先,要辩证评价文学作品。在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它所处的时代,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作品。在《文选》中,萧统将京都赋置于赋的首篇,没有按照文体发展的先后排列,这并不符合常规。并且从艺术成就上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得成就可与京都赋媲美。但是如果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就能理解了。京都赋具有浓厚的帝京文化意识和皇权意思,萧统是昭明太子,从小又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所以将京都赋置首是考虑其政治原因。萧统希望宣扬京都赋中的皇权思想维护统治。

其次,要辩证的看待政治对文学的限制。文学具有巨大的作用,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对社会的稳定也有重大影响。所以从古到今的统治者都会对文学做出一定的限制。毛泽东《讲话》对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文学的限制。在这之后的几年中,文学几乎都为工农兵服务,其他的文学都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批判。这种现象是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当时很多地方刚刚解放,人心不安定,社会不稳定。就需要文学宣扬国家的思想,从而维护统治。

再次,文学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和政治的。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处在社会关系中,不能脱离社会。所以人的思想情感或多或少的反映着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政治环境。比如郁达夫的《沉沦》虽然主要描写人的心理,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所有青年的困惑。并且作品最后也借主人公之口喊出希望祖国强大起来。这也就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国家力量衰微,受到外来异族的侵害。

最后,在我们现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也要辩证的融入政治色彩。创作文学作品可以有政治色彩,但不能为政治而政治。不能粉饰事实,不应该将文学作为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刘耀珠.现代文学的政治性与时代特征之我见[J]作家杂志2008年 [2]陈南先.“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及推广[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3]霍耀林, 单文平.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审美理念看中日文学——以中日文学的政治性为主[J] 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5期

[4]肖翠.从文学的政治性到文学的语言性———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

[5]傅绍良.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

政治性论文

政治性的写作素材

政治性文明教育心得体会

增强党校办学的政治性

政治性、治安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

三个方面着力突出巡视政治性

美国教材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政治性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

集团党委开展政治性警示教育活动

文学

文学的政治性
《文学的政治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学与政治 政治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