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学名词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7: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的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维护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的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的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

“词别是一家” 柔媚香艳;“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 雅俗两面:一面为儒为臣、高头讲章,写儒雅纯正的诗;一面声色犬马、浅斟低唱,写风月性情的词。

2、小品文 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3、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4、诸宫调

诸宫调 产生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说唱形式。为汴京(今开封)勾栏艺人山西泽州(今晋城)孔三传所创。诸宫调表演的是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与之相配合的音乐是由多种宫调构成的多种曲牌联缀形式。一个宫调组成一个套曲,整个诸宫调的表演是由若干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完成的,体现了多调性的运用,诸宫调因此特点而得名。

5、拟话本

拟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6、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早在北宋末年已开始在江浙等地域流行,当时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一种与北杂剧体制

1有明显不同的综合性表演体系

7、《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8、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9、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

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

简答题

1、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的贡献

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⑴丰富了词调,两宋词坛上他创用词调最多,现存213首用了133种词调;而宋代所用880多个词调,有100多调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⑵大力创作慢词,共87调、125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文人词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开拓了词的内容,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

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将民间词和文人词二个系统结合起来,因而雅俗共赏。俗者以口语入词,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因其通俗故能流行于天下,因其协律故能雅致。多用口语如“恁”、“怎”、“伊”、“阿谁”等。如早年写的《定**》。

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

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三、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3、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张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wu)。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利禄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fu)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作为词采派的代表人物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是不缺乏美的,《长亭送别》一折是《西厢记》中从融情到别情的转折点,是情感碰撞的灿烂之处,焉能不美?

首先是人物美。《西厢记》中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无论是张生的钟情美,莺莺的深情美,还是红娘的热情美,都情深意笃,感人肺腑,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其次是语言美。《西厢记》全剧都清词丽语,《长亭送别》焉能不美?

最后是意境美。《送别》一折,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抱头痛苦,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4、《金瓶梅》中的潘金莲

潘金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心目中集多种恶德劣性于一身的淫妇、悍妇、妒妇。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潘金莲确实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反面形象,但从美学悲剧的角度看,她却是中国文学作

品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形象。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她是淫欲狂与虐待狂,是害人者与受害者,是“千古第一淫妇”

一、外貌美丽: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

二、伎艺突出,伶俐可人,聪慧风趣:善于刺绣,又会一手琵琶。

三、情欲至上,良知泯灭:与西门庆偷奸,为追求情欲的满足,毒死武大。

论述题

1、《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杜丽娘形象:

(1)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比如,《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对父母与老师,也无比孝顺与尊重,所以她显然是淑静温顺的娇小姐。

(2)但是,杜丽娘更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一个敢于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要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少女。①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因为她出生名门望族,受的是正统的封建教育,礼教束缚她。但即使如此,封建礼教仍然束缚不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的正当天性,所以她仍然坚定地走上了背叛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

(3)可以说,杜丽娘在反抗的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晃动着沉重的精神镣铐,这既表明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的艰难,尤其是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同封建礼教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出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扼杀人性的腐朽本质。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1)汤显祖的《牡丹亭》歌颂杜丽娘为追求理想婚姻所进行的出生入死的斗争,体现了作者反对理学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进步倾向。

(2)作品歌颂的情,被提到超越生死的高度,它既指男女爱情,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合理的生存需求,因此《牡丹亭》歌颂的情实际上是要人们爱自然、爱人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汤显祖的思想代表了明后期从嘉靖到万历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最高水平。他认为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所以在《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反抗态度是决绝的全情投入的。他们的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是为了更好的鼓励观众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激发观众积极昂扬的反抗情怀。作品中带给受压迫人们力量。这种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潮,带有早期人文主义的气息,激发人性的觉醒,于人性中解放个性。

2、陆游的生平,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创作了一万三千多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125-1170)为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时期。 45岁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

第二阶段(1170-1189)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动罢官;

第三阶段(1190-1210)为退居山阴时期。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

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1.四十五岁之前为初期,此期的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曾几、吕本中的爱国精神和诗法技巧都给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初步奠定,但视野还不够广阔,同时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绘”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2.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为中期,是陆诗创作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辉煌的高峰期。火热的前线生活为诗人的爱国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频繁的迁徙使其眼界和心胸都随之大开,他的诗风逐渐跨越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形成了博大宏肆、雄浑苍劲的主导风格,这是陆游创作中具有本质性的变化。

3.六十六岁至去世为晚期,陆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始终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期的主导风格。这二十年,诗人写了七千多首诗,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

第二时期他从屈原、“李杜”、苏轼等前贤汲取营养,诗歌境界大开,内容深广,风格宏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

陆游诗歌发生转变的原因

陆游诗风三变:“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早年拘泥是涉世未深,眼界尚窄,还不能自立门户;中年放肆,是由于军旅生活和蜀中雄奇山水的激发;晚年平淡则因乡野闲居,生活闲散。

3、《红楼梦》中的比较和映照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对比艺术简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红楼梦》对比艺术无处不在,是《红楼梦》的大花园里姹紫嫣红、色彩绚丽,不音调,无重复的主要原因。《红楼梦》里即使写丫环,曹雪芹先生仍工笔细描,从细微处刻划她们:晴雯和袭人,一个伶牙俐齿、心地纯真,一个外表贤惠却工于心计,她们互相晖映、互为陪衬。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成对出现的。荣府里来了个因母死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接着就来了个因父丧而投奔姨父母的薛宝钗;一个是“燕瘦”,一个是“环肥”;一个是“聪明清秀”,“伶牙俐齿”而近于“刻簿”的封建阶级叛逆;一个是贤慧“丰泽”“罕言寡语”而近“愚拙”的封建礼数的“淑女”。 就人生的遭遇而言,史湘云与林黛玉同样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然史湘云性格豪爽、直言快语;林黛玉多愁善感、心窄多疑。史湘云在丈夫患病甚至死去的境况下,她亦能平平静静的生活;而林黛玉听到宝玉订婚的消息就拒绝进食了。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映照艺术简析

曹雪芹在描述名门望族贾家的盛衰过程里,与作者本人家族的命运变迁极相类似。宝玉和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刻划,映照着富贵繁华的现实背景,充满了优美典雅的诗情画意,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那仪式化的乱哄哄的场景。然而,

贯穿于这世俗故事始终的则是另一种存在层次上的提醒,从而使得小说的主题柒上了关于超自然存在的佛教信仰的色彩

而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早已不是秘密。十二金钗的命运,第五章中便见端;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暗示出了宝玉、黛玉、宝钗间悲剧的命运;再如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所点四出戏等等。正如周汝昌老先生说道:“伏脉暗线,使中国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但只有到了曹雪芹笔下,这个中华独擅的手法才发展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的境地”如果就十二曲所用笔法来说,它应该是预示,一种映照。已非一般的伏笔,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让人不仅赞叹曹雪芹构思的巧妙与精细。

文学 古代文论重要名词释答问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微生物学名词

保险名词

名词名句

入党名词

电力名词

文学名词
《文学名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学名词谜材 名词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