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2007年8月)

摘要:本文以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为题,简单分析了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现状,并重点对阐述了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注意点,最后结合自己三年来在辽宁地区的农村调研分析,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以供辽宁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文艺

一、农村精神文化现状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度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孛行的是农村发展的滞后甚至倒退。非法宗教活动开始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泛起,老无所养,老无所乐现象日益严重,等等诸如此类的“病毒”因子导致农村社会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苦思冥想如何才能使农村社会从恶性循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我们发现“病毒”因子之所以得以存活并泛滥,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即而误入歧途,所以要解决好农村社会的问题,必须先治其精神,做好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件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设施落后甚至一无所有,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去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是我们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者本人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有过三年的调研和思考,曾先后进入鞍山,海城,岫岩,台安,吉林四平,彰武等地的十几个农村调研考察,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体系,对于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我认为首先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3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反映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以及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提高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就是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指数。

上世纪

七、八年代以前,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组织性和群体性的,如集体看电影,看戏,参加集体文艺活动等,在集体的组织作用下,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反映出的农民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农村整体精神文化水平较好。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体生产向家庭生产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对集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急剧下降,精神文化生活以个人和家庭组织为主,主要是看电视,打牌,闲聊等,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陷入急剧单调之中,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两者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丰富的公共文艺活动可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即而提高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所以说,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应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8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

纵观全国各地的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给农村多送几支慰问演出团,给农民多放几次电影,等等,而且做的是冠冕堂皇,自我陶醉,却没有考虑,送出去这么多的文艺之后给农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能多大程度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地方政府毫不谦虚的在报子上登出:“这样的节目好啊,好多年不见了”等农民的“心声”来炫耀自己的政绩。农民看到文艺团或放映队大张旗鼓的来自己家门免费演出,首先是新鲜,再者是气派,还有就是免费的,农民看了当然会叫好,但这能说明解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吗?这样的送文艺赠送能解决得了农民的一时胃口,能解决得了农民一世的胃口吗?这样的举措无异于扬汤止沸,况且这样的送,又能送得了几次,送得了几处,巨大滚雪球似的运作资金又将从何而得?

解决饥民温饱问题,只给他一碗饭却不给他种子又怎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同样,要解决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又岂能单靠送几支文艺慰问团就可以解决的呢?所以说送文艺不如种文艺,送文明不如创文明,我们应该给农民送去“种子”, 提供“沃土”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这“种子”可以是一种文艺形式,可是一个文艺节目,也可以是一位文艺老师,总之,可以作为农民文艺学习的人和物都可以看为“种子”,这“沃土”可以是一个文艺广场,可以是一个文艺设备,也可以是一种争先恐后比试才艺的活跃气氛,总之,可以为农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带来方便的物品和环境都可以视为“沃土”。

我们大学生支农队伍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都有一个与农民一起联欢一起表演节目的内容,而且每次都开展的非常成功。我们下去的大学生也几乎都是五音不全,没有特出文艺才能,但又为何能成功的开展文艺联欢呢?原因在于我们是送“种子”供“沃土”。

首先我们是精心的准备我们的文艺节目,而且努力发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请他们“出山”,再者我们的文艺节目不要求多么的正规(这正规其实代表了城市的文艺模式),我们力求保持农民自己的文艺模式。最后我们的文艺联欢是全民参与的,从小到刚会走路的孩童大到花甲的老人,我们都竭诚欢迎。也即我们将文艺的主体放在农民自身,我们只作为一个引导和催化的媒介。

我们的文艺联欢的成功不仅表现在我们一起与村民联欢时,所营造的快乐氛围更表现在我们走后,农民们继续保持和发展了这样的文艺联欢。

拿我们这次下乡目的地——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堡子乡鸡冠山村东,西烧锅地屯来说,在我们来之前,村民没有任何的文艺活动,一到晚上整个屯子陷入沉寂之中。我们来之后,开始挖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联欢,地点设于我们寄宿的村民院子里。刚开始时村民们也都比较害羞不敢上台表演,但随着我们的鼓动,越来越多的人亮出了自己的绝活。有独唱的,有合唱的,有拉二胡的,有扭秧歌的,也有演小品的……其中不乏愚教于乐的好节目,虽说大家的手艺都不太正规,但大家玩的都很欢,而且有些村民为了第二天能表现好,回去之后竟和自己的老伴练习到深夜,这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由此看出村民们的文艺热情是非常高的。连续几天的文艺联欢给村民们留下了很多欢乐,在我们临走之即,他们也表示要继续将文艺联欢搞下去,我们不由得为之高兴。

再拿我们去年下乡目的地——吉林省四平市犁树县郭家窝堡村来说,我们为他们选出了文艺能人,由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每晚(天气适合的情况下)的文艺联欢,自我们走后他们的文艺联欢一直继续着,而且文艺节目越来越丰富,参与的人员始终不减,甚至外村的村民不惜千里来取经学习,整个村庄的精神文化水平由此得到很大提高。

我们大学生下去没有为村民带去多少,多好的文艺,只是作了一次引导和催化,但结果却是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自己的文艺联欢,并使其得到了继续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广大的农民朋友对群体的公共文艺活动是非常喜爱的,他们也完全能够自己承担角色,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农村中没有合适场地和一定的基础设施成了村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的限制因素。我们在郭家窝堡选取的“文化广场”是村中十子路口处的一块露天空地,面积不大而且地面凹凸不平,尘土飞扬。“文化广场”的简单设备(灯泡、外放和电源)都是暂时和村民借的,短时间村民可以承担,但长期以往将难以承受。在彰武县四堡子乡东、西烧锅地屯选取的广场是农户的院子,问题也同样如此。如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为农民解决此类问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的自发文艺活动,农民现今的不良精神文化生活将得到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将由此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所以综上所述,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能为农民多送点“种子”,多提供“沃土”。 12 不能将国际的,城市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作为农村文化产品及模式的模板,要尊重和支持农民自己的文化创造。

只有农民喜欢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才是农民所需的,外界的高级文化产品及其模式固然是很高雅和优秀的,但其有着特殊的消费人群,不一定适合农民的需求。相反农民自发自演的通俗节目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视的荧屏节目,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每次下乡与村民成功的文艺联欢得到证实。虽然农民通俗的节目内容和模式比不上荧屏上的精彩和正规,但却是村民自发自演的,大家玩在一起笑在一起。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提出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如要求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这种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抓优秀文艺精品固然是对,但是没有必要拿城市或其他地方的文艺精品来约束自己,艺术是来源与广大群众的,而不是来于几部优秀作品。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农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吸纳和鼓励农民自发创造的各种文艺产品及其模式,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13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

和谐新农村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抵制一些不良的文化因素,使他们消失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在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中赋予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最终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建议

积极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并结合作者本人对辽宁省部分农村的深入调研分析,现作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快、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辽宁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实施“文化广场”千万屯工程,即在每个屯的适宜地点建设相应的简易文化广场,(简易文化广场一般用水泥硬化地面,配以灯泡,外放即可,总投入不超过3000元/屯,有条件的村或屯可相应提高档次)供村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

2、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分子(每个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屯选出适当的文化骨干分子,用于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扶持一批优秀农村业余文化团,建立相应嘉奖机制,使农民自发文化团体得以蓬勃发展。

3、挖掘和传承积淀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二人转,扭秧歌,小品是辽宁地区广大农村的优良文化基础,应当继续发展和创新,并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一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培养、引导、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鉴赏品位,扩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 鼓励青年志愿军和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可重点支持一批先进的高校支农社团协同参与新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他们教一般的下乡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下乡经验。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然和必需的选择。精神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一方面,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并继续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就不会有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农民是社会主体,是基本力量,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 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的领军人,更应当走在前面,将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切实做好,从而率完成新农村的建设,率先带领全民进入现代化。

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党委书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分析思考

对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_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思考

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