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感恩报告会总结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7: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感恩报告会总结发言稿

前面几位老师和同学讲的都非常好,他们的事迹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听过他们的报告也让我感觉热血沸腾。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温家宝总理5月7日至9日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于9日下午在都江堰市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家宝总理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学校上周的五四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大会上,校党委肖书记做了内容为“节日与青年、青年与责任、责任与攀枝花学院大学生”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青年要学会感恩,做人不能忘本,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今天,我就以“灾后重建与志愿者”为主题与大家简单交流几句。

2008年5月28日,中国志愿者协会公布的数据称,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有20万人次的中国志愿者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志愿者们急灾区人民之所急,解灾区人民之所难,不畏艰难困苦,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积极开展救治和辅助救治、心理调适、卫生防疫、伤残护理、孤寡老人和儿童救助、分发救灾物资、协助维护秩序等工作。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哪里灾情重,哪里就有志愿者提供帮助。广大志愿者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受到了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同样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奉献,他们以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行动中去,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力量的协同与合作,使抗震救灾工作进行的更为迅速、有力、有效。

(一)志愿者成为政府救灾的有力补充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更多的是考虑宏观,从全局上稳步进行灾后重建;而志愿者则更多的着眼局部,于细微处妥善处理每一个环节,从而成为政府救灾的有力补充。在灾后这样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重建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满足群众的所有的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而慈善组织和志愿者则可帮助那些恢复能力弱、处在边远地区的受灾群众。灾后重建不只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有修复心理创伤等长期的艰巨任务,而在这些领域,志愿者可以自发地承担起使命,填补并充实重建工作的琐碎环节。此外,灾区群众还面临家庭重建、社区重建等很多问题,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发展的特殊状态下,志愿者确实可以成为建设新的和谐社会的助手。他们就像水,能够流到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小角落,能够给受灾群众解决一些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政府还没有顾及的一些细微的地方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政府、军队和民间组织、志愿者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志愿者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人力

灾后重建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建筑、医疗、农业、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的力量有限,因此,同样需要大批志愿者。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2008年6月4日发出紧急通知,6月5日至20日,在中东部19个省市和部分受灾省份增招1090名志愿者赴四川和甘肃、重庆地震灾区,开展为期1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其中,有333人选择在2009年续签服务期。直到今天,西部计划已累计招募派遣5921名大学生志愿者在灾区开展1——3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覆盖四川181个县(市、区)。目前仍有34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灾区服务。志愿服务实际上起到了催化劳动与资本等要素结合的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志愿服务替代资本。

(三)志愿者精神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灾难中,公民意识、生命价值、人本理念等内在精神得到了重塑,成为助推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英雄的抗震精神,凸显着人的价值和社会良知,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道德、伦理和生命意识在社会群体中出现了空前的自觉。正如美国《时代》周刊以《被唤醒的中国》为题的评论所说:“在这次危机中,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

这是一种集体顿悟,整个民族突然间意识到,在20年经济繁荣中,他们改变了多少”。志愿者为抗震救灾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志愿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努力温暖人心。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强、理性和人心的凝聚,更是一场生动的国民教育和道德实践载体。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逐步得到确立并占据了主流,而重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受到弱化。但是,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志愿者表现出强烈的舍己为人精神,以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得到弘扬和发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立和完善。

无论是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是灾后重建的每一处,都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志愿者们,迅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引导下,积极有序地参与募集款物、救死扶伤、维持秩序等工作。灾后重建志愿者活动集中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补充了尚不健全的社会应急、抢险、救助、保障、慈善等体系,努力调节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良性互动,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理念,增添了社会的和谐成分。许多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抒写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每个人不论社会分工如何,也不管个人能力大小,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各尽所能为灾区人民服务,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人都应当发扬主人翁精神,承担一份社会责任。志愿者将“人人奉献”镌刻在了灾区,这是一种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而不关心报酬的奉献精神,是积极奋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强调把国家、民族、社会、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荣辱观,是中国志愿者行动的强大历史文化底蕴。志愿者活动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彰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爱、和谐相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友爱、奉献、互助、诚信、责任、公平和公正。志愿者活动贴近时代的发展,符合志愿者的特点和愿望,为社会公众所广泛接受,从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灾后重建志愿者把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急,广泛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人人奉献”的价值认同。这种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观念一脉相承,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又不断地吸收了国外志愿者文化的精华,适应了新时期以人为本、尊重主体的道德诉求,给灾后重建带来了新乐章,是新中国志愿者活动继往开来的一个重大事件,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共振效应。

今天,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可爱的志愿者,正如我们的支教团队一样,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脚踏实地地实践着伟大的志愿者精神。希望本次活动之后,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要深入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先进的事迹感召人,推动创先争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同时,要增强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心,常说感恩之话,常做感恩之事,大力弘扬灾后重建感恩文化。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感恩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感恩先进事迹,形成感恩情操,增强感恩意识,养成感恩责任,落实感恩行动。

谢谢大家!

感恩励志报告会总结

感恩励志报告会总结

感恩励志报告会总结

感恩报告会

法制教育报告会总结发言稿.

师德报告会总结发言稿

报告会发言稿

报告会发言稿

报告会发言稿

报告会发言稿

感恩报告会总结发言稿
《感恩报告会总结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