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

【汇总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页

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页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立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指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大发现,.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其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再次,.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 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4页

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明确了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5页

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2【5】。.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6页

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随着一系列以研究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一系列以研究不同的过程和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横断学科的建立,.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已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幅清晰的画面被现代自然科学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物层次理论所证实,.被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理论所证实,.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不断地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对社会发展规律其客观性、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的论断的科学性,.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客观物质过程和基础,.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成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依据。.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原理解决社会历史领域重大问题的光辉典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昀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迷信的锐利武器。.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求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7页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同时,.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的。.(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2)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3)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要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面临着两种可能、两种前途和命运。.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8页

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等。.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9页

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强调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来观察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答: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两者相互联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极为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某一特定场合与阶段上是普遍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与阶段上则是特殊的东西。.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6.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再如,.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0页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何来梅花扑鼻香。.”

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成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方法论,.认为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的制定,.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4【21】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的辩证关系中已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故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地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 4[2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1页

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第二章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蚂蚁的眼睛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要揭开这个现象的本质,.仅依靠人类的主观猜测是不够的。.必须在实际活动中,.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离开对蚂蚁的实地和科学的考察,.一切关于蚂蚁的认识及其正确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2、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

2、166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答: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根本上看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正确的认识推动人类实践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2页

错误的认识阻碍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遭受挫折。.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人们树立新观念,.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它通过散布假、恶、丑,.使人们思维步入歧途,.思想观念错误,.价值观扭曲,.人格庸俗化,.行为丑陋。.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任何进入视野的信息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吸纳真善美,.拒斥假恶丑,.牢记“八荣八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利益、民族振兴和祖国强大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不朽的人生价值。.

3、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参见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答: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关系的成立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在实践中的互动,.相同的客体面对不同的主体的需要,.存在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客体面对相同的主体存在不同的价值。.这种差别根源于价值评价,.主体的立场、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和实践领域的不同往往使价值评价迥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好是坏,.财富源泉的增加是利是弊,.这因人而异,.归根到底由主体的需要及客体的属性的能满足与否决定。.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答:(1)认识论的本质离不开以本体论的性质为前提,.坚持以唯物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真理性结论。.(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它注定了认识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作用。.(3)认识并非完全扮演机械性的被动的角色,.它反过来对实践起反作用。.不同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但认识的作用再大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决定地位。.

5.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它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检验人的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程度,.就必须把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3页

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才能断定它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不能检验另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必然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或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为真理;反之,.则为错误的认识。.逻辑证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待验证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实践检验的协肋,.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的决定性结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答:(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程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8.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A、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B、在具体实际活动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和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4页

“八荣八耻”为规范作为判断自己行动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标准。.C、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知识分析】 马克思分别介绍各项发明的影响。.他首先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骑士”是爵位最低的封建贵族封号,.所以这句话意思说资产阶级利用新式武器打败了封建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又指出,.“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冒险家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最后马克思指出,.“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可知,.新教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因此这里“变成新教的工具”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宗教改革的进行;文艺复兴运动中既有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以天文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进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近代史上在“精神发展”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启蒙运动,.据此判断“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主要在文化方面,.火药的影响主要在政治方面,.指南针的影响主要在经济方面。.马克思分别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三个方面阐述了四大发明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结合唯物史观的知识可以得知: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5页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6页

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7页

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8页

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他的私人劳动便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结果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得不到解决。.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同时,.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结果,.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答案要点】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然而,.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则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即同样的商品,.价值量相同。.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指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表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答案要点】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19页

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答案要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叫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这种职能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表现为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第二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方式相结合,.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第三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成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可见,.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价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0页

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只发生资本的形态变化,.并不引起价值增殖。.但是,.资本的循环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否则,.产业资本家既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无法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彼此是紧密衔接、互相联系的。.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存性),.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继起性),.资本的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循环是永不停息的过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永不停止的。.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生产一般”和“资本一般”的问题。.他指出:“生产一般”是指“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论述了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信用和证券等与社会生产相关的一般性原理。.同样,.马克思也对“资本一般”作了研究。.他说:“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这种“资本一般”,.简单概括就是资本是在其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从这一含义出发,.马克思将早已存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看作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着资本这个事实证明,.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所谓资本一般,.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属性。.任何资本,.只要它不能实现价值增殖,.也就丧失了作为资本的资格,.只能是一般的货币了;而任何货币只要在运动中实现了价值增殖,.也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资本了。.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的价值性,.即资本首先必须是一种价值物,.代表着一定的价值;第二,.资本的垫支性,.生产者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必须预先垫付一定的货币资本。.比如货币所有者必须先拿出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第三,.资本的运动性,.资本所以能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关键是它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资本无休止的运动是资本取得增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旦资本停止运动,.资本将不能增殖,.也就失去了资本的功能;第四,.资本的增殖性,.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与资本一般相对应的是资本的特殊。.资本作为一个社会范畴和经济学范畴,.是不可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它总是要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态,.所以资本的特殊,.就是各种“现实的资本”,.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并在特定生产方式下运行的资本。.我们在理解资本的特殊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资本运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看,.任何资本都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如生产的准备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在流通阶段采取商业资本形式等;二是从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看,.资本虽然不是某一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往往体现出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并且为其服务。.这与只反映资本是能够带来增殖的资本一般而言,.又是一种特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人资本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主义部分见不到资本的概念,.是以资金、资产,.甚至资本金等概念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承认资本概念,.会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1页

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遇到许多障碍。.如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称资本,.中方出资叫资金。.在财务账上,.资金、资本也无从区分。.由此,.近年来,.提出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属性问题,.并将资本这一概念宽泛化。.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指出在股份制经济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里所说的“公有资本”,.指的就是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其功能是实现价值的增殖。.但其本质已不再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而是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资本是历史的产物,.具体说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发展阶段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选集1卷363页)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不停顿地进行下去。.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进行循环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产业资本满足两个条件。.(1)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生产资本形态上,.流通过程就会中断;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造成资本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2)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资本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答案要点】( 事实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存在,.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人管理,.这就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决定。.整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2页

个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个别企业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上述情况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答案要点】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第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答案要点】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三,.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后意识形态时代”等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答案要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第二,.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经验,.这反映出它们的政治体制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政治管理技术。.第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彻底消灭了封建的政治特权,.倡导公民在政治上平等,.但并没有摧毁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关系,.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资产阶级的力量全部取决于金钱,.金钱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特性。.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3页

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具有一些符合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历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由独立主体的自由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结构模式,.必然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个人本位主义,.即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作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只看作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脱离了社会经济关系,.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相,.决定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科学性。.第二,.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却在其宪法中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确认自由、平等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把这种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意识形态粉饰成全民的民主意识,.这就必然使其带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冲破封建专制主义和等级秩序,.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人权,.把人类从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个性的丧失、自由的被剥夺,.要求恢复人的本质和尊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普遍利益和共同理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金钱为本位,.以追求无限利润为中心,.为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人从封建王权和上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人陷入了资本和利润的统治中。.当代资本主义大肆宣扬个人主义,.崇尚通过奋斗实现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以个人主义不受拘束的过度膨胀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膨胀和盛行,.从而导致人们在精神状态上消极、颓废,.在思想道德上空虚、败坏。.

个人主义使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成为人们的共识,.任何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靠把别人视为敌人的自我奋斗,.否则就是自己被他人淘汰和吞食,.它使人们信奉人对人是狼的信条,.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而与竞争和个人主义相联系的利润动机,.使个人腐化堕落,.甚至在长远决策中成为诱使人们把非常狭隘的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因此,.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该坚持批判借鉴、洋为中用的原则,.剔除其思想糟粕,.吸收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普遍规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方面的思想精华。.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4页

行垄断。.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但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资本输出是垄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5页

断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各国垄断组织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争夺经济霸权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同质化。.所有国家按照同一“游戏规则”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是合乎逻辑的,.但收益和风险却并不对等。.在同一“游戏规则”面前,.发达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而欠发达国家事实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第一,.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第二,.欠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运作启动较晚,.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不高,.无论是在宏观调控方面,.还是在微观组织方面,.经验都很欠缺;第三,.市场化“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往往更多地是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对欠发达国家往往不利,.起码目前的情况是如此;第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除了民族国家之外,.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支新的十分重要的经济主体,.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跨国公司,.尤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都是源于发达国家,.而欠发达国家在短期内又很难形成自己的对全球经济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跨国公司。.

从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情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可能产生在五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欠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第二,.经济全球化使欠发达国家国内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使全球财富和收入的分配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欠发达国家;第四,.经济全球化使欠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出现新的难度;第五,.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使欠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增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处在转轨进程中的国家,.对于防范来自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既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对策思路:

第一,.正确处理国内制度建设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第二,.强化政府在经济全球化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必须加强政府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加强国际合作。.这对于化解和防范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就不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推动、资本的推动、世界市场的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内容和表现主要是: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因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6页

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既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共处在这个世界上,.两种制度之间就必然要发生联系。.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舞台,.又是社会主义借经济全球化之势走向繁荣的阶梯。.

因此,.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更不等于美国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为此要做到:第一,.学习资本主义中摒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学习,.学习人类进步中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借鉴或者经过改造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第二,.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第三,.在反思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或失误,.给我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避免再犯类似的或更大的错误、再出现更大的挫折提供了材料。.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或失误,.反思极为重要,.在反思中,.“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为重要。.我国是惟一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特殊任务。.借经济全球化,.妄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接轨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战略图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始终不渝地坚持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也必须明确,.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它丧失自己原有性质。.我们在分析科学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也决不能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7页

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就达到了对事物自身的否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仍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在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过程中将释出“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正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好日益完备的物质准备,.出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点或过渡形式。.但是,.我们却并不能由此得出: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了社会主义成分的结论。.更不能由此得出资本主义正经由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而自行进入社会主义的结论。.因为,.这种扬弃仅仅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它“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虽然 “新的经济制度要素”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了缺口,.但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些“新社会的因素”的地位和影响是受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所制约的。.所以,.马克思又强调指出,.它“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从而在性质上也是不能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制等量齐观的。.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既可以调节、缓解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容纳和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相当程度的缓和,.但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着三个方面的客观条件:提供着最重要的物质准备即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提供着社会化管理机构的准备即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提供着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即股份公司和垄断资本。.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却是一个漫长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最终,.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 “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答: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最后阶段;然而近100年来,.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却“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这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的怀疑。.其实,.马克思和列宁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他们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占有的私有性”的确阻碍、束缚了“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典型的事例是1929年度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全局经济危机,.使全世界的生产力几乎下降了一半。.问题是,.此后资本主义社会有见识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私人资本垄断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并充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8页

分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对落后的、陈旧的生产力进行大幅改造和重组。.科学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还猛烈地促进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就是当代科学技术极大开拓消费市场而迅猛发展的结果。.所以,.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占有私有性”仍构成对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仍处于持续发展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70%—80%,.源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们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是资本主义能够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是借鉴社会主义做法,.克服资本主义某些弊端。.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其制度所决定的腐朽性和落后性并没有被改变。.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新的社会因素”。.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对“早产论”是如何认识的?..答:社会主义“早产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生存和发展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失败是必然的。.有些人把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根本原因,.归结于超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这一阶段,.忘记了“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才能取得胜利”,.等等。.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落后国家之所以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是国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落后国家自身具备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根据“两个决不会”的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没有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就不会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农民起义只能在封建制度范围内改朝换代,.建不成社会主义,.因为当时没有建立这种新社会制度所需要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具有了社会的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的必要物质条件。.在沙皇俄国、解放前的中国,.尽管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物质条件已具备,.无论是1917年的俄国,.还是1949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物质条件都已具备。.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正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处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国家出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并掌握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时候,.选择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否认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但资本主义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国家里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庸俗生产力论。.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29页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现象,.并不能给“早产论”提供任何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体的实践。.如果实践主体出现失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葬送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在一些国家出现曲折,.其原因恰恰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那里的实践主体——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组织出了问题。.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答: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即使是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也不可避免需要经过长期的曲折反复。.社会主义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彻底决裂,.必然遇到剥削阶级的全力反抗。.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尝试。.加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时间短暂,.基础薄弱,.在两种制度共存的竞争格局中处于劣势,.其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就不能不是一个更加曲折和更加艰难的艰辛探索过程,.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波折。.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只表现为曲折性,.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社会主义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般而言,.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是看该社会在本质上能否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消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还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代表历史发展的总方向,.能够充分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自我完善中实现不断发展。.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发展性、前进性,.与其自身是否能够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与以往私有制社会根本不同。.从性质上看,.它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方法,.不是通过社会外部的力量,.而是通过社会自身内部的力量,.即通过社会改革来实现。.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社会主义事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民内部尽管也有矛盾,.但是,.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各种错误与不足,.在人民内部自己解决。. 当前,.虽然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还暂时处于弱势,.但社会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理想社会,.它作为具有无比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经过风雨磨练,.一定会更加巩固、发展和壮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出现高潮还是低潮,.我们都绝对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0页

此外,.苏东剧变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们就必须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坚定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民族传统习惯不同,.社会主义各国采取的国家形式也不同,.因而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什么政权组织形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斗争实践中创造。.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阶级本质上,.而且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与一切剥削阶级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作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1页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这是因为,.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等。.总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答: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其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1)工人阶级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2页

导的作用。.通过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合于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为革命斗争随时指出明确方向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工人阶级面临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新任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建设的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尤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使改革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以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通过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通过把党的基本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文化事务,.领导国家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高擎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旗帜,.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使全体党员保持和发扬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前进。.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80 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实现党肩负的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人民群众对我们党要求很高、期望很大。.能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

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党组织还存在着与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十分必要而紧迫。.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3页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5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第一问参考答案: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4页

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现实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也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第二问参考答案: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同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而,.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也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最后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5页

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第一,.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每日每时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第二,.他们割裂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相干。.因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观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2)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我们一方面,.要胸怀远大理想,.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从现实出发,.为当前的事业而奋斗。.必须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割裂二者的关系,.走向任何一个片面都是错误而有害的。.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因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以不讲共产主义就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不讲共产主义,.共产党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因为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和最终目标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回避共产主义的问题,.不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因而那种以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由认为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把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对立起来,.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割裂开来了。.

(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第36页

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4、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伟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定这一共同理想,.并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经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展望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形成了他们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共产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一定能实现。.它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小歆工作室

提供下载

http://www.daodoc.com/

第3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