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4 00:28: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文题目: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的简要介绍和北桥街道地方特色的锡剧的发展史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戏曲文化,了解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戏曲文化,并对当今中国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借以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案。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特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第1章中国戏曲的简介及锡剧的具体介绍 1.1 中国戏曲的简介

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艺艺术史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锡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2 锡剧的具体介绍 1.1.1 锡剧的简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

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1.1.2锡剧的发展演变

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以后,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

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

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1.1.3 锡剧的艺术特点

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1)曲调种类

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2)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第2章特色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的创建形成 2.1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桥街道位于苏州相城区西北部,地处苏、锡、虞交界处,是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圈腹地,东与相城区渭塘镇、常熟市辛庄镇交界,南与相城区黄埭镇为邻,西与无锡市甘露镇、荡口镇相接,北与常熟市杨园镇毗邻,面积43.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3.87万人。北桥土肥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尤其是戏曲历史底蕴厚深,代代相传,是誉满苏、锡、虞地区的“戏曲之乡”。

北桥街道地理位置独特,环境宜人,充满了文化气息。北桥人民自古受着戏曲文化的熏陶,能够演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种类的戏曲。北桥人民特别喜欢锡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录音机开始普及,几乎每家每户的录音机里都播放着充满地方特色的锡剧唱段。在北桥,有不少爱好戏曲的家庭,平日里,他们经常自行组织家庭式的小型的戏曲活动,几个戏曲爱好者聚集在某人家中,摆出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他们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常常吸引众多的村民朋友来观赏,成为北桥乡间一道亮丽和谐的风景。邻近北桥的一些乡镇也有不少戏曲爱好者,如斜塘、阳澄湖、太平、渭塘、后桥、荡口、甘露、安镇、杨园等。这些戏曲爱好者经常来到北桥聚会,探讨和交流戏曲文化(以锡剧为主),还不忘即兴来段表演。北桥有些戏曲爱好者甚至和无锡锡剧团、苏州锡剧团、江苏省戏锡剧团等专业剧团保持着联系,小王彬彬、袁梦娅、周东亮等锡剧名家都曾来北桥观光和演出。 2.2 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北桥风土清润,自古人戏荟萃,为形成“戏曲之乡”打下了基础。唐广明元年建觉林寺,其旁陈武烈帝庙内置有戏台。宋绍圣元年,兵部尚书尤辉,退隐归乡后,出资修新觉林寺和戏台。宋绍兴二年,兵部郎官尤著,告老回乡后请戏班子到家唱戏。清康熙年代,戏曲家尤侗,著《艺文》五卷,所作戏曲有《钧天乐》,杂剧《读离骚》等。蓄有家班戏女,歌童,女乐十多人,并亲自教习排练。清初,南桥城隍庙内建一只古戏台,两旁有看戏厢楼,每年立夏、中秋节等搞庙会,南北桥两只戏台,戏班竞相演出,观众挤满厢楼和”四合院”。清末民初,阙家桥阙阿水避难谋生到上海,带领子女从唱小热昏、表演独脚戏开始,后组成旧上海第一个滑稽剧团。笑嘻嘻、笑奇奇、筱声咪名震大上海。从北桥走出去的还有像郭彬卿、茅雨庵、俞筱云这样的评弹名家。 解放后,在北桥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代戏曲新人以自己的特殊爱好,凭一颗火热的心,用浓郁乡韵演唱新人新事新风尚。1951年业余剧团马维克、冯仁德等排演大型锡剧《刘胡兰》。1955年丰伯荣、冯壮妹演出锡剧《双推磨》,获黄埭区会演一等奖。1958年建立北桥公社文工团,排演大型锡剧《珍珠塔》等。六十年代濮小妹、王杏珍参加苏州地区文艺会演均获优秀演员奖。“*”期间有17个大队排演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海港》等,涌现了一大批唱锡、沪,京剧的业余演员。1976年建立北桥乡文艺宣传队,后称为锡剧队,坚持30多年自编自演锡剧,送戏下乡搞宣传,上山进城唱大戏。锡剧队登报广播拍电视,上省晋京传国外。队员侯玉珍、张红英、沈才元、尤元琦等为演唱戏曲奉献几十年,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业余典范。

北桥文艺宣传队几乎每年编排新的锡剧小戏,被邻近乡镇喻为“戏剧之乡”。正是有了这样的戏曲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一帮执着的业余演员和戏迷朋友,当然,还有一帮在兢兢业业的文化工作者。北桥于1999年12月被苏州市文化局授予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称号。

第3章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 北桥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 3.1.1加强戏曲文化阵地建设

北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戏曲文化发展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扶持全街道各村、社区建立起了文化阵地,每个村(社区)都为当地的戏曲爱好者吹拉弹唱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庄基村新社区服务中心的相继落成,更是为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阵地基础和设施保障,三个服务中心内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并都设有书场,书场环境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风格,是北桥广大评弹爱好者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为了弘扬街道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街道政府专门筹备经费修复南桥城隍庙古戏台。古戏台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边有东西看楼六间,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穿过戏楼,为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地面宽广,可容千人观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戏曲陈列室正在建设中,陈列室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北桥的戏曲历史、戏曲文化、戏曲名人等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这种方式将北桥的戏曲文化代代相传。目前,古戏台第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一座古朴典雅的高台楼阁展现在我们面前。戏曲陈列室也已动工,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在街道领导的重视下,戏曲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北桥街道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1.2 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北桥街道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文化的关键之一。2007年11月,街道文体中心与中心小学密切沟通,并达成一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少儿戏曲培训班,精心挑选出24名有潜质的小朋友,请专业戏曲老师指导,做到戏曲人才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戏曲班的小朋友已经能够表演多个少儿戏曲节目,如《双推磨》、《媳妇大娘》、《灯赋》、《军民鱼水情》等,并多次参加市、区及乡镇级的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08年12月,北桥街道在原有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街道荷缘戏曲文化社。荷缘戏曲文化社以振兴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民间优秀艺术为宗旨,通过开展戏曲表演学习、戏曲周边文化了解、演出、戏曲知识讲座和戏曲欣赏等多种与戏曲相关的活动,为街道广大戏曲爱好者搭建一个戏曲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戏曲之乡”的优势,为北桥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目前,戏曲社拥有戏曲表演骨干20名、少儿戏曲演员24名、乐器演奏人员10多名以及舞蹈演员20名,会员总数达200多名。街道文体中心定期组织戏曲文艺骨干参加培训活动,邀请戏曲专家莅临指导,也时常组织到上海、昆山、无锡等地进行交流,不断充实他们的戏曲理论知识,提高表演水平和演唱水平。 3.1.3 戏曲活动的大力开展

街道各类戏曲活动主要围绕荷缘戏曲文化社开展,戏曲社主要演员经常参加街道组织举办的各项文艺演出,也经常代表街道参加市、区级的文艺演出,同时还经常自行策划组织举办街道范围的大型的戏曲表演活动。近年来,荷韵戏曲表演队积极编排了锡剧小戏《金乡邻》、《拾彩票》及戏曲联唱等节目;新荷少儿戏曲表演队的小朋友们认真学习了不少新的戏曲唱段,排练了《新双推磨》、《媳妇大娘》、《灯赋》、《军民渔水情》等戏曲节目;荷风民乐队的队员们练习了民乐合奏《江南丝竹》、《旱天雷》等曲子;荷影舞蹈队策划编排了新型舞蹈《海派秧歌》、《忆江南》,歌舞《中华大家园》、《相城我的家》。 街道文体中心每年邀请专业剧团导演指导编导锡剧小戏,《乔迁之情》、《楝树花开》、《金乡邻》、《丹桂飘香》、《拾彩票》等贴近群众生活的锡剧小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在荷缘戏曲社的影响下,在文体中心的号召和带领下,街道11个村(社区)已有8个村(社区)经常举办戏曲活动,戏曲爱好者们自拉自弹自唱,形成了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北桥街道经常组织举办戏曲大赛,让广大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过足“戏曲瘾”,群众们自唱自演,给社区增添了激情和快乐。2007年的“海达杯”戏曲歌曲大奖赛就是北桥丰富群众文化的一个系列活动,吸引了街道里许多戏曲爱好者参赛,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超过了70岁。从9月19日开始,在三场初赛、一场决赛中,62名参赛选手为社区居民送上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今年9月下旬,北桥街道又隆重举办了“利德杯”歌曲戏曲大奖赛。9月

23、24日两天进行了预选赛,26日晚进行了决赛,27日晚举行颁奖仪式。戏曲活动的大规模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北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地方戏曲魅力,打造“戏曲之乡”品牌,挖掘优秀艺术人才。 3.3广泛宣传“戏曲之乡”美誉 在街道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北桥街道文体中心积极广泛多方面的向社会广大群众展示街道的戏曲文化的风采,在新文体中心建立了戏曲陈列室,图文并茂展现北桥戏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滑稽大师笑嘻嘻、筱声咪的徒弟王汝刚带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10多名主要演员为北桥的群众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大型文艺演出,同来演出的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老娘舅”李九松。不仅完成了师傅笑嘻嘻先生的遗愿,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北桥新落成的社区服务中心,欣然题词“荷缘戏曲”,鼓励北桥街道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生活蓬勃发展。

北桥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

4.1 戏曲文化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4.1.1 中国戏曲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贯看整个中国戏曲的发展如今呈现出衰落的景象。有人认为戏曲衰落的原因有两点:

1、外来文化的冲击;

2、没有现代感的好剧本。但我认为这两点都不是主要的原因,全世界的后发达国家都受到发达国家的外来文化冲击。但是,也有很多国家能保持自己本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我觉得戏曲衰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应该从外在的方面找原因,我认为戏曲衰落应该从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个方面来寻找答案。所以,戏曲衰落也不是没有现代感的好剧本,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继承传统的好剧本,现在的作家现代感太多,传统味道太少了,所以戏不好看,所以戏曲才衰落。

不过,传统的老戏,本性上的确不大适合现在一般的年轻人。欣赏这类老戏需要有充裕的时间,能完全静下来,即有闲情逸趣,这一点年轻人不容易做到。传统戏常常在视听“表层”上不那么华丽,却更富于内在涵蕴,其艺术形式也常需细细品味,而且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这些对于年轻人欣赏戏曲来说都是障碍。至于新编戏年轻人也不喜欢,就需要找更多原因了。一个根本问题是,现在的新戏创作总体跟不上时代,与时代脱节厉害。当今时代的文艺领域也是“八仙过海”、多种多样的东西激烈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不少方面已明显感觉陈旧,档次上也常常相形见绌。传统的唱腔和表演招式等也自有魅力,也总有一些人喜欢,但毕竟程式化的东西变化有限,又不断重复、陈陈相因,感觉上离当今时代太远,常显得隔膜。一味喜欢传统形式的人虽然也总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越来越少。像晚会里的戏曲节目那样加一些伴舞,场面搞得很大,视觉上很华丽,但都是外部包装,不解决戏曲本身的问题。所以戏曲要想赢得更广大的观众,尤其青年观众,艺术形式上一味吃祖宗饭、不大幅度发展创新是不行的。 还有表演质量的提高,也是突出问题。现在的年轻演员普遍艺术火候不足,尽管他们有年轻、扮相好、嗓音好、服饰装扮好、武功好等等优势,但在内在的气质上、做派上,在塑造性格、体现特定人物的“精气神”上,却常常不如前代艺人。更重要的是,前代的一流艺人都很有创造性,即便同样的戏,在唱念做打上也各有各的特殊处理,各有各的绝招,不像现在的年轻演员一般都是照着老师教的演。所以同样的戏、同样的腔,演来就缺乏“看头”,经不起“品味”。因此戏曲要赢得更多观众,还必须强调艺术质量,否则就意思不大了,很难吸引观众。表演质量低的戏,老年人、中年人也不会喜欢,更何况青年人。

我觉得,一些青年人不太喜欢看戏曲,一方面是一些传统剧目离现实很远,加之一些年青人对历史了解比较少,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戏曲艺术专业性太强,一些剧种的唱腔不看字目听不懂。再就是戏曲的演出和播出节奏太慢。有的在表演技巧上不能花样出新,给青年人的印象是戏曲表演都是一个模式。

年轻人里面也有不少非常喜欢戏曲的,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年轻人喜欢戏曲的比例,远远比不上中老年人。要说原因,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评价会出现一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强势地位越来越为世界所认识,因此20世纪初在中国曾经出现过的文化自卑现象再一次出现,随着西方艺术大规模引进,整个社会出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倾斜,自觉不自觉地以为西方的艺术是比中国的艺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西方古典艺术是比欣赏中国古典艺术更有面子的事情,这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二,是戏曲自身的传播手段的问题,相对于流行音乐和影视这些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扩大自身影响的艺术形式而言,戏曲显然落后了,还远远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在这样一个现代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化环境里与其它艺术样式竞争。在这个方面,当代中国多数戏曲剧团甚至远远比不上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的戏曲剧场的经理人。从整体上看,戏曲界在运用现代传媒方面太落后的。还有一点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在年轻人眼里,戏曲远离他们的生活。北桥街道以锡剧为主的戏曲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上述问题。 4.1.2 北桥街道戏曲文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街道虽然有较多的戏曲爱好者,但是其中不少只是喜欢听、喜欢看,并不能自己演唱,更不用说登台表演。街道荷缘戏曲文化社的戏曲骨干中,技艺突出、水平较好,经常能够登台亮相的也仅占少数。街道文体中心虽然定期请专业剧团的老师来指导,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不仅费用较高,指导时间更是有限。我们必需自己想办法将街道戏曲骨干及戏曲演员的整体水平进行提升。

其次,无论是街道的戏曲文艺骨干还是广大戏迷朋友,年龄均偏高,青年朋友极少有对戏曲感兴趣的,可能是时代不同了,如今电视、电脑、娱乐节目多了,青年人也不会想到来听一句哼半天的戏曲,更不用说去唱了。即使有一部分学习戏曲相关专业的年轻人也流失在外,不能为我街道所用。我们北桥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设了少儿戏曲班,做到了戏曲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但是,青黄不接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小朋友们年纪太小,等他们能够逐渐长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戏曲人才要经过漫长的实践和磨练,况且随着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其中可能有不少会放弃对戏曲的学习。据调查,北桥街道每100名戏曲爱好者中,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占7.5%;年龄在31—45岁的占12%;年龄在46—65岁的占35.5%;65岁以上的占45%。事实证明,北桥街道只有19.5%的青年人对戏曲感兴趣,80.5%的戏曲爱好者都是中老年人。由此可见,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爱好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关键之一。 4.2 对北桥街道戏曲特色文化发展的思考 4.2.1 政府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世纪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正确领导,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政府机构的责任在于宏观调控社会各界的有生力量,调拨相应经费,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制,监控整个保护过程,使保护工作由局部、零散、自发、随意的工作状态步入全面、规范、有序的正常化轨道。具体地说,政府职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立专门的戏曲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戏曲文化传承人物个体档案,进行跟踪式保护; (3)引进和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

(4)以国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拨专项经费和引导教育,支持街道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4.2.2 戏曲文化社骨干的传帮带作用

街道荷缘戏曲社中几名水平较高的戏曲老将是街道戏曲文化发展中瑰丽的宝藏,他们拥有数十年的演唱功底和表演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关系的街道整个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将军经常会对旗下的士兵进行操练,通过将军的点拨和勤加练习,士兵的战斗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同样,我们戏曲社的老将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有些演唱功底稍差、表演技巧相对落后的戏曲社成员通过他们的点拨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戏曲社的成员本身就是来自街道各个村、社区,他们的水平提高了也能较好的指导村、社区的戏曲爱好者和戏迷朋友,通过这种形式,以点带面,街道戏曲队伍的整体水平将逐步提升。还有,我们必需找好本街道一批年轻的戏曲爱好者,重点培养,也可以引进一些戏曲人才。 4.2.3 创建北桥人民自己的节日

“四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漕湖产业园的开发已经略有成效。我认为,这为我们北桥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北桥街道是可以利用”戏曲之乡”美誉这一优势,建立一个属于北桥人民自己的节日了,可命名为”北桥戏曲文化节”或者”北桥戏曲交流日”等等。每年的几月几日,北桥街道隆重举办大型的戏曲交流演出活动,地点可以设在漕湖附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添加一些音响设备,并由专员管理,这样,平日里戏曲爱好者也能在自行组织到漕湖观光的同时,亮一亮嗓子。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街道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不难想象出每到这个节日邻近乡镇、周边城市、甚至全国各地的戏迷朋友都蜂拥而至,聚集到北桥庆祝戏曲节日、参加戏曲活动、交流戏曲文化这一繁荣和谐的景象。就如每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都会想到要吃月饼一样,我们要努力把戏曲文化节日变成一个传统节日,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来传承下去,更好地打响”戏曲之乡”文化品牌。这样不仅能使我街道的戏曲文化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旅游观光、酒店、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 第5章总结

随着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建设发展十分重视,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变化了的观众审美需要,继承和发扬剧种的传统艺术特色,对现有不足问题要

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予以解决。唯有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北桥戏曲特色文化这朵“带泥土的古莲花”才不会凋谢,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相信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北桥戏曲将在考验中赢得新的转机和无限生机,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荣学润.北桥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5 [2] 徐坤.尤侗研究(传播学研究丛书)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05 [3] 钱芳.戏曲之乡举行戏曲大奖赛.新华网江苏频道,2007.09.30 [4] 桑晓东.苏州北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落成,笑星前来捧场.人民网苏南频道苏州,2010.5.14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宜章县传承与发展研究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羌民俗 传承羌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传承与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