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6: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一、前言

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驮着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由愚昧驶向文明。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其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听得到马蹄的声音。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

二、什么是马文化

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引申义指的是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这一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马文化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只能不断地去适应自然,寻找水草肥美的地方暂时安营扎寨。马成为了他们的交通工具之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迁徙能力和平时的劳动效率,有了马才能够了解辽阔的大草原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使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得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这是马最初被人们重视的首要原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的速度越来越多地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中以马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最为突出。当时的骑兵,就是人与马的力量之和,这也是步兵所不及的。12世纪是蒙古草原部落战争风起云涌的时期,马的多寡壮弱对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称雄时代,百万铁骑则成了世界征服者的象征。

现如今,蒙古草原和蒙古马更多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蒙古族也逐渐过起了定居的生活,盖起了砖房甚至是楼房。随着昔日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的生活,蒙古包也逐渐变成了固定式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方便了前来观光的游客。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蒙古文化的断裂。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草原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依然可以在我们的晚会上听到悠扬的马头琴音乐。即便不是在蒙古草原上,也可以品尝到马奶酒,并且在马文化博物馆中欣赏历史悠久的马文化。

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马的各种作用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时代内的,而是在各个时代综合发展的,只不过它的某一作用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比较突出罢了。今天的蒙古草原上,仍有蒙古人的“天然”生活状态。即使不是生活在草原上你也可以看到以马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农民。 四:马文化典型举例

马作为草原文化的标志,是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代表性形象。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蒙古族的文化中有着太多关于马的节日习俗和文学艺术形象等。下面我们通过那达慕大会和马头琴来体会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1、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

七、八月份举行庆贺牧业大丰收的传统盛会,这个季节草原上绿草茂盛,羊肥马壮,一派兴旺景象。赛马、摔跤和射箭被称为“男子三技”,是那达慕上的主要活动。每逢那达慕大会,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盛装,纷纷骑马、乘车前来参赛或观看。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时间,节省劳动力等。草原五畜中马跑得最快,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草原上的牧人们都希望得到几匹跑得最快的马,这样放马人聚到一起时比一比谁的马跑得最快。马的训养给草原牧民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这种选快马的活动,跟随着历史和人类生活意识的改变,逐渐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

除速度比赛外,骑手们还进行马背倒立、双刀劈刺、马上射击、蹬里藏身、跳马、俯身拾物等各种马术表演和比赛。马术运动是目前各种与马有关的运动中,唯一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一种,而且在所有各式各样的运动中,选手都是使用某种工具,只有马术运动所使用的工具是有生命的动物,人马之间的互动,是有生理、体能、心理、技术、观念、感觉等因素,相互影响之下,使马术运动可说是世界上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运动。1900年的第二届奥运会上马术便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50年10月,内蒙古首届体育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表演了轻骑、马上斩劈、马上射击等马术内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马术表演。2007年10月13日,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府赛马场开赛,共有来自全国5个省、市、自治区的9支代表队参与5个组别的角逐。

赛马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2、马头琴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是蒙古族音乐中体现的对马的挚爱之情,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其琴首以马为标志,琴箱上包有马皮,弓弦是用马鬃、马尾做成的。能弹奏出马的嘶、鸣、叹、哀等各种声音。古时候在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从古到今, 马头琴的演奏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缘于其长期的游牧生活 和对马的崇拜。 马头琴的演奏中既有舒缓的抒情内容,也有活泼轻快的甚至是激昂雄伟的历史音乐体裁。2001年8月8日晚上,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暨呼市昭君艺术节开幕式上,10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马头琴演奏艺术家、演奏人员和爱好者,在著名的马头琴演奏、作曲大师齐宝力高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绝唱”。千人千把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创造了马头琴演奏规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特色。

民族音乐的制作和流传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保存方式。马头琴以其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标准不断着诠释着蒙古族的文化内涵。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流行音乐无疑是一种不可阻挡的主流。但是,随着这种潮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猛烈冲击,我们应该会意识到他们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停留多久。然而,那些饱含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民族音乐,他们的艺术魅力是不朽的,是永恒的,他们不会被人们遗忘,而是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这就是民族文化。

五、马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蒙古民族来说,马文化便是这样一种代表着民族灵魂的文化。

“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 ——夏挽群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 ——冯骥才 “一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号召力,是不可能统领世界的。”——鲍威尔

我们不能为了保存传统马文化而阻止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族的住房逐渐变成砖房、楼房,交通工具逐渐被摩托车、汽车所取代,实际上也是民族进步的一种表现。历史上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事实上是通过适度的变异性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在经济的进步与传统文化的保存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便是发展马文化必须要走的道路。我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对马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1、发展马产业弘扬马文化: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以马文化为依托的马产业的发展是弘扬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最为典型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巨大作用的同时,更有利于把马文化发扬光大。当然,产业化道路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面对越来越多的草原演变为沙地,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建立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基地。

中国首家马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被称为长城脚下的\"阳光山谷\",其中的蒙古区展示的就是蒙古族的马文化历史。有雕花的马鞍、马头琴传说、成吉思汗等。

200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开始申报筹建“科尔沁马文化博物馆”

蒙古风情园即将建成的马文化博物馆是第一家反映蒙古族马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它将会像香港赛马博物馆、中国蝴蝶博物馆一样,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从高空俯瞰它,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马”字,它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内设面积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展览厅分序幕、蒙古马的起源、古代北方民族与马、蒙古马的辉煌时代、牧人与马和影视厅六个部分,共占地1600平方米。

3、蒙古马自然保护区: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

蒙古马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一个“活马的博物馆”,是马的毛色、特征和体型外貌的综合体现,也是国内外广大民众了解马文化的园地和龙马精神的阵地,同时是马科学家表现马科技的天地和可领略到春意盎然的人马相谐的马环境。

4、政府支持:

文化产业方面。(1)设立文化产业流动资金和贴息资金制度,对民族或地域文化特点鲜明、水平较高、有保留和推广价值的作品实行项目补贴,允许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加公益分配,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产业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渠道和领域,推动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2)对文化产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文化事业方面。(1)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其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重点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2)继续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内蒙古提出,2003年至2010年将集中力量兴建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并按项目管理,单报单批,重点建设。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指标优先安排,有关费用应予减免,不得随意改变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使用性质或挪作他用。

表现: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颁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包括那达慕、马头琴音乐在内的17项内蒙古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起,每年的八月份,内蒙古又多了一桩盛事:“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2004年,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权全面启动之后,投资55亿元的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两大工程成为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两大标志性工程。保护和弘扬草原文化,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

5、把保护马文化的眼光投向民间:

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马文化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要意识到:马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从广大人民中成长起来的。蒙古民族和农村地区才是这种文化的沃壤,才有适宜马文化生存的氛围,才有利于马文化的传承。因此,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发展和发扬马文化,这是发展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措施。

1951年,内蒙古马术队在乌兰浩特市建立,是一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传统马术运动队。他们曾多次为中央首长和外国首脑们进行专场表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此外,为国内外,拍电影、电视局30多部,其中有“垂帘听政”、“成吉思汗”、“马克·波罗”还有获奖影片“骑士风云”、“木棉袈裟”;内蒙古表演马术队表演项目有:马上技艺单人单马、马上拾花篮、以上技艺单马双人、马上射箭、马上技艺多人多马等。2002年,内蒙古鄂前旗昂素镇一居民曹纳木在政府及各种民间力量的支持下,组织了70多名牧民、100多匹马,成立了马文化协会。多年来,这个协会在许多乡镇举办了各种比赛和祭敖包活动,为弘扬本民族的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文化才是文化中的精粹的时候,民族文化才会真正得以重视,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和发展。

六、总结

马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蒙古民族的成长史。无论是马产业的发展还是关于文化事业建设,都是渗透着我们追溯历史并继往开来的精神。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并在此基础上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一个民族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所以,保护并弘扬马文化是蒙古族人民薪火相传的使命。

蒙古族文化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蒙古族祭祀文化

蒙古族发展与民族特色保持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

论 蒙古族 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开发

保护与发展

发展与保护

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与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