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祭妹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6: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外补充教学:《祭妹文》

1、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清初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乾隆进士,曾官江宁知县。不久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市)之小仓山,故自号“仓山居士”, 所居之园称随园,因而自号“随园老人”。对于诗文的创作,他反对传统的儒家礼教的束缚,主张直抒性情。这就是他所首创的著名的“性灵说”。不过,从他的创作实践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数是抒发闲情逸致的。他的作品集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2、《祭妹文》以“情真”而备受世人推崇,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一同被古文家誉为“鼎足而立”的美文。

3、“祭文”的特征。 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章,多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古代的祭文在语言形式上有散文,有韵语,也有用辞赋形式写成的。祭文在祭祀时要宣读,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所以文章开头常有“维年月日(即某年某月),×××(祭奠者)谨以清酌庶羞(即清澈美味的酒食)之奠,于×××(死者)之墓下”之类的格式;文章末尾常用“呜呼哀哉,尚飨(即请享用祭品的意思。飨,通“享”)。以后逐渐打破这种格式(如本文)。现在用来追悼死者的悼词,即从这文体发展而来。

《祭妹文》原文与译文对照:

①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觭:通“奇”,怪异。)

译文: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县的羊山上安葬了三妹素文,并作(用)这篇文章来祭奠: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这里,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年那时候即使做怪异的梦、幻想,哪里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②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cī)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译文:你因为有坚守贞节的想法,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导致了婚姻上的孤独不遇。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从小跟从老师学习儒家的经书,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经书,或许未必会象这样苦守贞节。

③余捉蟋蟀,汝奋臂出(于)其间;岁寒虫僵,同临(于)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于)目。予九岁,憩(于)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jiān)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译文:我捉蟋蟀,你在一旁动胳膊助力;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来到它的穴边(凭吊)。今天我收装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形,却一 1 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 ,汝掎(jǐ)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绵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译文: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应当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去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书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说了些长安中进士以后以及报信人报信来得早、晚等等吧。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之)为证印者矣。

译文: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能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况的人了。

④汝之义绝(于)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矢(shùn)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于)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译文:你与高家按道义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亲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盼望你去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当中最缺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悉文章典故的人,你嫂子并非不够柔顺和静,但在这方面稍微有点欠缺。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可实在为我自己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啊!

⑤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瘥”),犹尚殗殜(yè dié),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我)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予)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娱乐消遣的。你来到我的床前,给我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姑且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从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⑥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于)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绵惙(chuî)已极,阿奶问(汝)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

2 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译文:你生病了,我相信医生说“不要紧”的话,所以才远去扬州吊唁别人。你又怕使我心中忧愁,阻止别人来给我报信。等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不,你才勉强答应说:“好。”我已在前一天梦见你来诀别,心里知道不吉利,就飞快地坐船过江赶回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于)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译文: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而你已在辰时断气了。你的四肢还是温暖的,一只眼睛还没闭上,大概你还在忍受着死痛等待我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行呢?即使出外也还有许多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听见,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

而今已矣!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译文:如今完了,除了我死以外,应当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这样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边的遗憾,天意吗?还是人为的呢?竟然就这样完了吗!

⑦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窀穸(zhūn xī)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使动用法,使„安息)汝于斯,便祭扫也。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安排她出嫁了;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名词作状语)望原隰(xí), 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于)汝死后,才周晬(zuì)耳。(袁机死后两年,袁枚63岁时,他的妾钟氏才为他生了个儿子名叫“阿迟”——老师注) 译文:在你的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的,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的。羊山空旷辽阔,往南看是一片平广低湿的地方,往西看是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寄居他乡的灵魂有了伴侣,应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所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子的诗后,到如今还没有男孩,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出生在你死后,才只有一周岁。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于)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汝倘有灵,可能告

3 我?(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老师注)

译文: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牙齿已经活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还能再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做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了。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死后如果有灵的话,能够告诉我吗?

⑧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唉!(你)活着时候的事已经没法想像,死后的事又无法知道,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吃。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还在不时地回头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一、本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分析:本文(除开头、结尾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以兄妹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贯串全部内容的线索,写出死者一生的经历,显示死者的品德,抒写了对死者的深情悼念。

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主体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

先记幼年琐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关系。接着叙妹归母家后兄妹相依之情,从而表现死者的才德。这以前,亡妹在夫家一段情节,已于上文概述她不幸的一生时提及,所以只用“义绝高氏”四字带过。再往下便叙亡妹的病危和死,写她忍死待兄,而临终未得一面,对自己的远游无限懊悔,一字一泪,是全文的顶峰。然后写亡妹身后之事的筹措,安慰与伤痛交错。

结尾直抒悲痛之情。“哭汝”二字总括全文,“奠汝”二字与前面交代语中“奠以文”相应。末了连说“呜呼哀哉”,呼应开头一段的悲叹,一往情深。

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奠祭亡妹边哭边诉,笔随忆至,儿时的回忆,往日的手足情,对亡妹身后诸事的安排,一齐倾叙出来,似乎写得很“散”;但是这一切往事,又始终围绕着亲密的兄妹关系和哀悼亡妹这一中心,这就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从组织材料的角度看,把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通过忆旧来悼念逝者,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这就使“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叙事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开头一段是第一部分,叙述葬妹的时间、地点,交代因葬妹而撰文设祭。第2~8段是第二部分,抒写对亡妹的怀念。结尾一段是第三部分,写祭时所想、所见及祭毕而归的情景。

4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先用两段文字概述亡妹的不幸遭遇,以下五段则按时间叙事:①写儿时几件小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无间;②写妹归居母家以后的情况,表现妹之才德和兄妹相依之情;③写妹病逝和自己因远游而未及诀别的无限憾恨;④写对亡妹身后事的处理,并联想到将来自己身后的悲哀。

三、本文是通过记叙哪些生活琐事来表情达意的?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的特点是要求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而袁机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平无事迹可言,而她和作者又是同胞兄妹。所以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写。例如,回忆幼年时的生活情况,写了兄妹共同捉蟋蟀和埋蟋蟀、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兄长弱冠远游时小妹的悲恸和中进士还家后全家的欢乐等几件事;记叙袁机归居母家后的情况,写了她扶持堂上阿母、治办家中文墨和在兄病时终宵刺探、为说稗官野史等几件事;记叙袁机病中及去世时的情况,写了她病重时阻人走报、病危时盼望兄归,病逝后一目未瞑等几件事。文章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感激妹妹的相助之情。

四、本文是怎样把抒情和叙事紧密结合起来的?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具体来说,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抒情的:一种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文中所记的许多小事都渗透着作者怀念、同情和悲痛亡妹的真挚情意。另一种是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语句,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例如,在回忆儿时的共同生活后说:“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为印证者矣。”在写袁机绝高氏而归对自己的帮助后说:“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在写自己病中受到袁机的关心后说:“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在写袁机病危及去世后说:“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写为袁机办理后事联想到自己无子时说:“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这些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感人至深。

五、第3段写袁机的不幸遭遇,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为何这样写? 袁机被指腹为婚许嫁高氏,及长,高氏子无赖,本应解除婚约,但她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不肯解约。她婚后受尽虐待,不得已离婚而归居娘家,造成“孤危托落”的处境,以致早死。对于袁机不幸遭遇的具体情况,本段并没有正面写,仅在段首用了一句话加以概述。作者主要是从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上来写,文中说:“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这就是说,“识诗书”是造成袁机终身悲剧的根本原因,而“识诗书”又是由于和作者“伴读”所致,因此作者感到分外的悲痛。

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是集中写造成袁机终身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推究到自己的过失,谴责了诗书的毒害。这是伤心已极的激愤之语,因而表达的哀伤就更加真挚、深刻、感人。

六、第4段中共写了三件事,作者在写这三件事时抓住了哪些细节的描写?

5 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幼年共同捉蟋蟀时,袁机“奋臂出其间”,表现了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兄妹共同读书时,袁机“梳双髻,披单缣”,显示了她稚嫩可爱的神态;写作者远游时,袁机“掎裳悲恸”,作者中进士返家时,袁机“从东厢扶案出”和“一家瞠视而笑”,这一恸一笑,表现了袁机纯真的兄妹之情。总之,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袁机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的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

七、祭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古代的祭文是一种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悼词。祭文的体例,一般是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事迹、抒发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由于一般祭文是应合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谀颂死者,因此多浮夸不实,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本文和一般祭文不同,从内容来看,它不像一般的祭文那样追叙死者生平事迹,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琐事来写;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它语出肺腑,表达了哀惋真挚的感情。

八、本文有什么积极意义?

本文在概述亡妹一生的不幸时,指出她之所以“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是由于幼年读经书,“爱听古人义事”,因而“以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的悲剧。指出了“识诗书”是亡妹一生悲剧的根源。虽然作者还不是提倡反对封建礼教,但他对于妇女的守节,对于吃人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毫不隐讳地表示了怀疑。这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对人的精神毒害,因而本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九、阅读《女弟素文传》,帮助理解课文。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晰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湘(浅青、浅紫的帛,常作书囊书衣,遂借代书卷)庋(藏也)积。

雍正元年,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系狱,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非我往,则难不解。”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曩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总督)。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当是时,簿中资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利诱)先君,先君怒而叱之,高八亦感谢,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周晬(周岁),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高故如皋人,而先君自楚归,复之粤,之滇,之闽,与高氏音问遂绝。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以其意复高氏。高氏族人惊讙,传高氏得贞妇。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有禽兽行,叔杖

6 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佯言辞婚,贤女无自苦。”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索奁具为狎邪(嫖妓之类)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姑(婆婆)救之,殴姑折齿。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妹见耳目是非,告先君。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又能记稗官杂史、国家治乱、名臣言行、神仙鬼怪可喜可愕者,数称说歌呼,为老人娱,枚入定省,闻所未闻,学为之博。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站安否,寄赠服食甚谨。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

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一目犹瞠也,抚之乃瞑。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书,指形摹意,皆母教也。想见妹之苦志云。检箧,得手编《烈女传》三卷,诗若干。(《小仓山房文集》卷七)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袁机诗二首。

《感怀》

兰熏粉泽久飘流,落叶哀蝉独倚楼, 奁具久为游子费,书香空与此身留; 梦中明镜开还合,水上飞云断不收, 回着夕阳芳草路,哪堪重忆恨悠悠。

《春怀》 二月清明柳最娇,春痕红到海棠梢, 寄声梁上双飞燕,好啄香泥补旧巢。

(三)设身处地,站到作家所处的时代去理解袁枚,更能体验袁枚的真实情感。

1、“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奇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是一段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但这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里所融注的情感却是哀极、痛极、撕心裂肺的。

中国古人,有着极深挚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集中地体现在他们对乡土的依恋之上。因而,生于兹,养于兹,劳作于兹,宁葬于兹,便成了绝大部分中国古人共同的生命历程。在他们看来,故乡,是家的永恒的载体,离开她,便是背井离乡,浪迹江湖;故乡,是先人遗骨的安息之地,人死之后,是必须归葬祖坟,“叶落归根”,见先人于地下的。否则,便是“客死他乡”,作“孤魂野鬼”,灵魂也将无所依傍。“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叶落归根”的心情是何等地迫切,寻找故乡时的境况是何等地凄冷,形单影只的情形又是何等地孤苦。古人的这种文化心态,给袁机的一生注上了更为悲惨的情感内涵。我们站在袁枚的角度想想,妹妹是如此地聪慧、柔顺、知书识礼,她本该有平安、幸福的一生,但不幸的婚姻剥夺了她的一切,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客死他乡,作孤魂野鬼,死后也找不到归宿啊!

2、“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宗法的伦理规范,确定了中国古代女人特殊的人文角色——男人的附属品,而“从一而终”的贞节要求,更是决定了她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这就是袁机“一念之贞”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袁机的身份作了这样的规定:生是高家人,死是高家鬼。也就是说,袁机不是袁家人,她的宁葬之所应是高氏祖坟。于是,袁机的结局就变得更为凄惨:按礼法,她不能归葬杭州的“先茔”;“义绝高氏”,又使得她不能宁葬高氏祖坟——无论怎样,她都是死无正当的葬身之所了。袁枚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阿妹一生,何如此之悲也!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这里的自责、悔恨,倾注着袁枚对阿妹遭遇的深切同情,饱含着袁枚内心无法排遣的巨大痛苦。

3、“子孙发达,万代文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使家庭或家族“香火有嗣”,是中国古人极为庄严的道义责任。为人子者,如果后代中没有男丁,即意味着辱没了父母和先人,是最大的不孝;人丁不旺,后继乏人,甚至“断子绝孙”,则标志着家族的衰败或消亡;膝下无子,门庭清冷,老来将百无聊赖,伶仃孤苦。这可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啊。但这样的命运却恰恰降临在了袁枚的身上。“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这种家庭、家族的不幸,使袁枚的心灵遭受到了极度的创伤,他自然想到了“九族中无可继者”的可怕后果,也自然想到了“汝死我葬,我死谁埋”的悲惨结局。前路灰暗凄冷,不堪忍受。他的心在哭泣,在流血。他要找一个贴心的人倾诉,而亡妹正是能体贴、理解他这种悲楚的最贴心的人,于是,他向妹妹打开了平日难以开启的情感闸门,将自己的痛苦一泻千里。这种哀中之哀,这种痛中之痛,更是呼天抢地,绞断肝肠。

《 张衡传》《 祭妹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妹文教案
《祭妹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