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赵氏孤儿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4: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转发《<赵氏孤儿>之我见》

按语:这年头文字用起来真的很叫人捉急,以前的面对面都进化成了“键对键”,估计再往后,谦称笔者也要改为“键人”了。也罢,这也是应组织要求,加强红色熏陶,注重人文关怀,继《张思德》之后的又一叫人爱恨交加、痛哭流涕的经典,他妈的看《赵氏孤儿》?!还要有所感?!现将拙作转发,请圈内圈外各界关心人士批评指正。

《赵氏孤儿》之我见

从《左传》到《史记〃赵世家》,从《说苑》到《冤报冤赵氏孤儿》,从电影《赵氏孤儿》到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围绕这个复仇题材,古人和今人展开了跨时代的激烈角逐,演绎了一幕幕悲恨别离,谱写了一曲曲轻吟浅唱,重温了一缕缕荡气回肠,在曲终人散、泪满湿巾之余,试问:子非鱼,安知鱼之悲?

历史上《赵孤》侧重忠君报国意识谱写赤胆忠义。《左传》里庄姬与赵朔和赵婴有一段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借机灭赵氏一族,赵武被庄姬藏于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史记〃赵世家》

记载,晋景公期间,奸臣屠岸贾阴谋铲除忠烈名门赵氏,唯一漏网的赵朔之妻庄姬(晋景公之妹)产下一子---赵武,后藏于裤裆中逃过一劫,赵朔的门客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其掉包,并与公孙杵臼演了一出双簧,后来程婴与赵武远走他乡,待晋景公下了赵氏平反令后,赵武杀屠岸贾以报赵氏之仇,程婴自杀以报老友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里面有较大改动,一是程婴的身份被确定为乡野郎中,从赵朔门客变成了草根医生,兼治跌打损伤和妇产科,将英雄出身平民化;二是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与赵氏孤儿掉包,增添了舍己为人、大义凌然的忠君意志;三是程婴带着赵武投奔屠岸贾,做了屠岸贾家的座上客,深入敌后、勇探虎穴,在最危险的地方成就最非凡的复仇大业;四是程婴用连环画的形式重演了一遍历史,将赵武的身世书展于画卷之中,让那段辛酸史在赵武脑中定格,激起他的仇恨,坚定他复仇的信念,最终赵武不负众望,剑刺屠岸贾,报了赵氏一门血海深仇。细心思考就会发现,几种经典都阐述着一个道理:忠君报国才是王道。古代君天子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草根出身的客卿必须要心存感恩,不惜以死报知遇之恩,为人门客,必须出谋划策、竭尽所能帮助主人成就事业,必要时候还要挺身而出,有的时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敢死就是忠;有的时候为事业不惜抛妻弃子、舍生取义,敢舍就是义。在这种传统价值观大背景下,忍辱、复仇、取义就被无限放大,劳

苦大众会争相传唱,社会各阶层也大力弘扬,将这种行为捧吹为圣人的作为,将这种思想鼓吹为圣人的境界,于是才有了广为流传的“程婴救孤”的佳话。

电影版《赵孤》更侧重于现代感情节合理复仇人文化。艺术不是历史,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版《赵孤》把历史给形象化、把情节给合理化、把伦常给人文化,于是我们看到了几个颇具现代感的画面:一是程婴形象从历史到现实的转变,历史上程婴是赵朔家的门客,如果按旧观念发展,那灭门、易子、复仇等剧情就无可非议,不可能引起官大观众太多的共鸣,因为在其位谋其政,吃客卿的饭干客卿的事无可厚非,但是电影里将程婴定位为郎中,是因为一次出诊而卷入这场**,由开始的半推半就到后来主动作为,经历了丧妻、丧子、丧友等巨大生活变故,最终凭一份执着和勇敢成就了一段传奇;二是黄厥由屠岸贾客卿到程婴同谋的转变,黄厥本是屠岸贾的得力门生,执行对赵氏灭门的任务时良心发现,放过了刚刚临盆的庄姬,纵使程婴将刚出生的赵武带走,后东窗事发,被屠岸贾怒砍一刀,劈在貌似俊俏的脸上,于是暗生恨意,与程婴密谋报仇。用当前的话就是,因为领导一个欠妥的决定,就抛开家国大业,走上一条不归路;三是赵武由无知孩童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之前的历史对于赵武来说只能是“被发生”,因为他无力改变什么,之后的历史强迫他迅速成长,担负起使命重任,他开始是极不情

愿的,甚至质疑过程婴和黄厥给他灌输的一切,贪图于“干爹”屠岸贾给他提供的舒适和安逸,一个深层印象里的慈父硬被人说成是“奸贼”、“仇人”,实在是叫他稚嫩的肩膀难以承受,但是当程英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血泪的事实唤醒他骨子里英雄气的时候,他还是果断地站出来,承担了家国、父母、养父的殷切希望,复仇成功。

抛开《赵孤》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之外的思考。故事终究是故事,悲剧依旧是悲剧。这部电影抑或是电视作品之所以被人追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困惑,或者说身临其境时如何来把握,绝大多数观众不禁会扪心自问:生之恩、养之恩,谁大?对于赵武来说,父母把它生下来,怀胎十月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是屠岸贾将它抚养成人,为他提供成长所需几乎所有的条件,并一直以“慈父”的形象待他,那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同之前的灭门之仇比,是否可以一笔勾销?对于程婴来说,他不选择与屠岸贾直面,也不去投毒陷害,反而是借他人之手复仇,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童,这种行为是否与起码的道德准则背道相驰?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想浅薄的说,这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赵氏孤儿”佳话也好、争议也罢,它必定是虚构的故事,是依托在历史基础之上的人为夸大的成分,它可以放在荧屏上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如真把它当作行为准则来衡

量、来效仿,就陷入了一个道德陷阱,最终就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生之恩、养之恩都大于天。生命本该敬畏,有人说“玉不雕不成器”,就认为后天的培养比生育更重要,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如果它不是玉,再怎么精雕细刻它也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翡翠;还以这个玉为例,它如果不被打磨,仅是一个毛石,也不可能体现出艺术品的价值,所以生之恩、养之恩同等重要,都是值得敬畏和珍惜的,不存在孰优孰劣。

程婴身上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他本来是局外人,只因一次出诊就糊里糊涂地被卷入那场政治**,然后是接连的家庭变故,真可谓是命运多舛。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呼天抢地、寻死觅活,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他一定也彷徨过、迷茫过、绝望过,可最终他规划好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尽管有违道德的规范。他苦苦等了十八年,用十八年来隐忍一切,每天面对自己的雪深深仇,冒着被怀疑、随时被发现的危险,只等赵武长大成人,可以秋后算账。可能有人说,程婴不够男人,没有血性,不敢和屠岸贾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也有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拼力不过,为何不选择投毒呢?这大概就是程婴的独特之处吧,他在剧中说,要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应该就是策划让他用尽心血换来一场痛彻心扉吧,让他亲手抚养成人的孩子将利剑刺入自己的胸膛,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

慰藉那些枉死之人吧。程婴身上的那种坚毅和执着令人不禁感叹,这需要多大的精神才能支撑起来呀,大概只有银幕上才会尽如人愿吧……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教案

赵氏孤儿台词

赵氏孤儿之我见
《赵氏孤儿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