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8: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德育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

作者:李秋爽 单位:唐海二中

摘要:新课改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生物学科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亦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在此我就自身的经验和积累发表看法,与同仁们共勉,想法或经验与大家共商榷,共探讨。使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于生物学知识中,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更好的做人。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 生物学科 渗透

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将在生物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只要精心设计生物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生物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生物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生物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生物学科德育的针对性。在课堂中不仅能完成生物知识的传授,也能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寻找德育渗透点

1、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有关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构建出人体从无机物、有机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由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最后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体在新陈代谢中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衰老死亡,最后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于是这个生命或高贵或卑微的人就此解体,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形式返回生态环境,成为一棵小草或一棵小树成长的营养,从而开始新一轮的物质循环。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2、健康心理的引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叛逆,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在生物课堂上讲到《青春期》一课时可针对我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常见青春期心理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导,如对性发育的困惑不解,教师要根据他们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及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适量、适度的性教育。让青少年知道性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懂得高尚品德的可贵,生活在社会上,要被社会认可和接纳,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其中也包括性道德。在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还应和家长结合,注意改善不良的外界环境,安排好学生的业余生活,把他们引导到正当的活动中去,激发他们正当的生活情趣等。

3、适时的挫折教育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提到的生物学家的励志故事及所学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例如讲到细菌的发现时,“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在五十年左右的科学生涯中,每一成果的问世,都程度不同的遭到一些人的种种反对。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巴斯德将自己的成果付诸于科学实践,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医疗事业,最终战胜了反对者。再如讲到蝴蝶的变态发育时,不起眼的毛毛虫要蜕变成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须经过无声的蛹化和艰难的破蛹而出,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

4、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的渗透

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一再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同时,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结合起来贯穿于生物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在生物探究试验课上教师如果引导得好,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能够很好的得到锻炼,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求同存异的思想。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慢慢地学生学会了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例如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成千上万只蚂蚁为逃避火灾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二、在社会热点中寻求德育共鸣点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关注社会时事,并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1、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些很少有“感恩”一词,在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中学生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由来及母亲妊娠期间的变化及辛苦,适时引导学生并且建立“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2、敬业奉献

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学校教育有义务有必要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例如在生物课堂上讲到杂交水稻时可以适时的介绍袁隆平的敬业精神。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再如讲到传染病时,对钟南山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的敬业及奉献精神进行介绍,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将来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润物无声,在教学中树立德育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热爱教育事业这一基点上,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真诚、一个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真诚的人文关怀,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热情。公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学习自信的前提,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体味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主动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智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宽容、宽容不等于纵容,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是一种对成长的期待,对学生的宽容洋溢着教师人格的魅力,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不恭,宽容学生的失误,宽容学生的幼稚,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宽容。严谨教学中教师课前认真钻研精心备课;授课中语言表达完整、精练、正确,板书有条不紊,书写规范;课后积极反思,细致批改作业,以自己的言行时时给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体会到严谨务实的作风和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doc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档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征集情况通报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