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史问答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0: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试析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社会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义国家,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义革命并进行新民主义建设,而不是立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国家制度当时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斗争?

1) 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首先,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其次,和平解放西藏;再次,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没收官僚资本,取缔帝国主义特权。建国后,通过征购等形式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首先,加强金融管理,制裁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第二,加强市场管理 4)剿匪反霸,清除遗毒。首先,土匪猖獗,恶霸横行是建国初的两大社会问题;其次,在农村和城市进行反霸斗争;最后,广泛开展了禁止吸毒贩毒,取缔卖淫嫖娼和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斗争 5)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6)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7)镇压反革命。既不能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8)三反和五反运动。通过三反和五反运动不仅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而且是一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开始树立起艰苦、廉洁奉公的一代新风

3、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1、国际形势:

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有利因素) 第二,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利因素)

2、国内形势:

在军事上:上百万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二百多万的土匪、六十多万的特务及反动党团骨干

在经济上:长期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导致经济极端落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交通运输瘫痪,内外贸易滞塞,投机盛行,市场物资匮乏;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暴涨;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 在文化思想上 :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影响严重;文化教育设施落后,文盲占80%。

4、试述七届三中全会

1) 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恢复经济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纲领:

中心任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 工作纲领: “三个条件”、“八项工作”; 二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2)意义:

第一,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是确定党的大政方针极为重要的会议;

第二,正确地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工作纲领和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在各方面的具体任务和政策,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5、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对于旧国民政府外交而言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而言。 3)“一边倒”———对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言 “一边倒”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条件:

第一,它是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产物。第二,是毛泽东深刻分析国际环境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第三,出于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的考虑。第四,意识形态的取向。 政治信仰和社会制度上的一致性决定了新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倾向性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评价:

第一,使新中国赢得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极大地提高了新政权的国际地位。 第二,它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政府的偏见.第三,“一边倒”为新中国的建立寻求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6、试述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变革(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一)必要性

一是农村中开始出现新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贫苦农民又在借高利贷甚至出卖土地、房屋,重新受人剥削。 为了制止出现新的社会不平等,党认为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限制自发资本主义倾向。 第二,就是考虑如何尽快发展农业生产力,以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业增产的幅度小,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需要; 党认为应实现集体化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3年底,以办互助组为中心,同时个别试办初级社。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方法——遵循“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步骤——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第二阶段:1954年初—1955年上半年,以办初级社为主,个别试办高级社。 发展过快过猛,出现"生产力暴动" 毛主席提出“停、缩、发”的方针

1955年5月下旬,党内在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主要是毛泽东与邓子恢的争论 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阶段: 1955年7月,毛批评邓子恢“小脚女人”

1955年10月,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怎样看待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呢?

当时广大贫下中农和农村干部确实表现了很大热情,很大积极性 党中央毛主席在指导思想上有求急求快的思想。

总的来说,把几亿农民引上集体化道路,引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是对的。 主要偏差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7、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随着大规模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就越来尖锐; 资本主义经济已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 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资本落后性表现为:先天不足,非常软弱,没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没有重工业,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畸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买办性、封建性。 表明依靠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不可能的。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

土改后,主要矛盾已经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二)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客观依据

首先,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能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基本保证和基本依据

第二,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使资本家接受和平改造的另一个基本条件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也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以和平改造的重要依据。

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解放生产力创造条件。

特点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又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前提; 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要使我们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

其次,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改后,农民虽分得了土地其他生产资料缺乏,发展生产有很大困难,抗灾能力极弱;同时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又出现;一家一户极度分散的个体生产很难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再次,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只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对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体现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

9、列举过渡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

1、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首先从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开始的 1)红学家俞平伯

俞平伯在对《红楼梦》版本的考证、作者及其身世的研究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 但他忽视和否认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和反封建的精神。

2)两位青年的评论

山东大学的李希凡、蓝翎,于1954年

9、10月间,在《文史哲》上发表文章,批评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

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3)毛泽东的一封信

引起了党内和学术界很大震动,一场政治围攻和政治批判随即展开。

1955年3月以后,扩大到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政治批判随即展开。

2、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及胡风事件 2)1952年文艺整风、批判胡风开始

周扬在会上批评胡风的文艺理论是反党“路线”,断言胡风的文艺思想,实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1954年胡风上《30万言书》 说周扬等在作者头上放了五把“理论刀子” 3)升格为反革命集团

1955年5月13日至6月10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三批“关于胡风反革命材料”毛泽东亲自写了二十多条按语 于是一场有组织、有领导、声势浩大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在全国范围猛烈展开。

10、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 • • • • • •

1、背景: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2、内容:

周恩来向会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第一,深刻的论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 第二考察和分析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现状,正确估价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属性(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三关于如何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

11、简述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原因:

一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使我们不得不与苏联结盟

二是经济落后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既有利于高积 累,又有利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 • 三是没有经验的中共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中国;

12、中共八大召开:(简述)

• • • • • • 1)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一是国家和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望超额完成,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兴起;

二是党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组织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执政党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三是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斯大林去世:苏共20大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国际帝国主义者掀起了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逆流 • • 2)简述八大的主要内容(主要贡献)

第一,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 • • • • • 第二,在总结实施一五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第三,初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如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第四,提出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了执政党的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六,把“双百方针”正式定为党发展科学和文艺事业的正确方针。 3)意义

首先,八大对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指出了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第二,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官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 第三,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绝大多数是经受住历史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以后的历次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 • • • 4)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左”的思想; 根本原因是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来得很快;

全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缺乏研究和思想准备; •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还很不深刻,不巩固。

1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

• • • • • 第一,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醒,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状况及规律认识也不够清楚深刻; 第二,党中央和毛泽东对1957年春夏之秋的国内政治形势作了主观主义的分析,过分夸大了敌情。 第三,政策界限不明确,斗争方法上有错误,也是造成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因素。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一是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误伤了许多同志和朋友,其中有不少是很有才华的知识分子。 • • • 二是打断了全党整风进程,使整风运动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仍然严重存在。

三是损害和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四是最严重的后果是开创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先例。

14、简析“大跃进”的失误及原因

• • • • • • • • • 主观原因还是主要的:

第一,党内滋长骄傲情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第二,反右派斗争后,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受到削弱,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作风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三,大跃进中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把革命战争中的成功经验转而用于经济建设)。 第四,脱离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好传统。 客观原因:

首先,缺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其次,是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

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群众及干部要求尽快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容易产生急于求成,不顾客观规律的倾向。

15、人民公社的特点:

• 一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权力集中;二是公有化程度高;三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权机构;四是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五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 • • (1)“一大二公”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3)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4) 政社合一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16、“七千人大会召开的背景及主要功绩(1962年1月11日—2月7日)

• • • •

1、背景

大背景就是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

如何走出“大跃进”造成的困境,是中共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困难不仅在于当时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还因为中共党内根深蒂固的“左”倾主义政治传统,是很难承认和接受失败的。 • • • • • • • “鼓气”、“赌气”、“斗气”

到1960年,大跃进运动一是三鼓而竭,国民经济全面危机 直接原因是粮食征购问题。

粮食危机;地方干部情绪非常大;地方有分散主义,有本位主义;1962年粮食征购调拨出现困难 目的是总结一下大跃进以来的成绩和缺点,鼓鼓劲,统一思想,解决地方上的分散主义、本位主义。

2、大会的重要功绩(内容)

第一,正确估计了国内经济困难形势,分析了党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违反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 •

第二,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教训。如:多、快、好、省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能混淆;

• • • • 指标必须符合实际;按劳分配,等价交换; 第三,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会议动员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

总之,大会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发扬了民主,对于全党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全面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17、“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它的发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种矛盾、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积累的结果。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    1.“*”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复杂的 主要有:

其一,中共对于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其二,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传统文化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土壤。 2.思想方面的缺陷和理论上的迷误,是“*”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     如:人们在认识问题时走向极端,固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理论上, 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 3.“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

他从“左”的观点出发,对国内外阶级关系和社会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

随着毛泽东的威望达到高峰,他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 林彪、江青一伙推波助澜,迎合毛泽东的“左”倾观点把它推向极“左”,蓄意制造个人迷信,迫害诬陷大批革命干部。

18、简析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   1967年11月6日第一次把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论点正式确定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包括6个方面:

(1)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      (3)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4)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 (5)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进行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

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严重误解和曲解,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阶级斗争中心论的产物。

19、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错误及其危害(1969年4月1日至24日)

• • • 林彪政治报告及其错误:

首先,报告对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肯定的评价。

第二,报告把党的全部历史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以刘少奇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把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强加在刘少奇的头上。 • 第三,报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加以宣扬。 • 第四,报告规定了“斗、批、改”的任务,即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等。 • • • • 第五,报告在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上,夸大了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危险性。 “九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和夸大的阐述;

“九大”通过的党章对“八大”党章的正确内容,作了错误的修改;

“九大”通过的党章,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九大的危害:

• • • • • 九大的突出特点,是自始至终为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个人崇拜的气氛所笼罩。

九大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备和合法化。

中共九大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第一阶段的结束。

九大加强了林彪、江青一伙在党中央的地位。

九大在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20、简述“斗、批、改”运动

• 主要内容是: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教育和文艺,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 • 其目的在于彻底否定所谓“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巩固并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大批判”为“斗、批、改”开路。

• • • 继续“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者遭受磨难。

“教育改革”和“文艺革命”是“斗、批、改”的重要内容:

教育“改革”主要是:政治挂帅;工宣队进驻并领导学校;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要下放或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学制要缩短,高等学校废除考试制度,直接招收“工农兵学员”。 • • • • 文艺“革命”,是“样板戏”独占舞台,百花凋零。

所谓“改革”或“革命”,是对教育和文艺事业的严重摧残和极大破坏。 为防止所谓“党变修”,提出整党建党,要“吐故纳新”

所谓“吐故”,是把被诬称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党员清除出去;所谓“纳新”,则把一些“造反派”头头、打砸抢分子拉入党内。 • • • • “斗、批、改”运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和发展。

2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国内外形势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另外,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中央赋予最后决定权,从而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否定中央的集体决定。他的个人认识失误也会比较容易地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另外还有,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以及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等等。

• 总的说来,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22、

• • 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③联专家撤离

国史学习心得

党史国史演讲稿

党史国史知识

党史国史学习材料

中国人民大学国史大讲堂

不忘党史国史

国史党史简讯

国史概要读后感

国史概要读后感

党史国史读后感

国史问答题
《国史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secids问答题 问答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