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规矩才成方圆

发布时间:2020-03-03 20:34: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规矩才成方圆

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有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生活中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要受到习惯的影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认为习惯就是人生旅途中你的方向盘。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真切地感受到此比喻的精辟。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养成一种好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很难加以改变。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而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好启蒙时期,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将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他的整个学习生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通过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从“常规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从而就可以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那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呢?

首先,教师示范至关重要。

在低年级的学生心中,老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与律己。

其次,严格教育养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并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再次,言行激励形成习惯。

适时表扬是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当孩子出现积极的行为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表扬,如果哪些学生上课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等行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进行评价,让学生尝到优良行为的甜头。其他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积极效仿的,这样孩子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最后,榜样表率不可估量。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在我我们的工作中,要常常用放大镜去寻找、去观察学生的优点。这样,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点长处,都会得到及时的表扬,并要求全体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有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为内部动力,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便事半功倍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低

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

1、读中品。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在读中悟,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

2、说中练。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进行。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中悟。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课,学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表演小燕子一次又一次到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不同。学生便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味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是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

其次,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1、识。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之一。低年级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在低年级时,要教给学生恰当的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编谜语、编故事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们日积月累,渐渐地就提高了自己的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读。

朗读要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做法有:①、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阐明了“多读”的道理。可以给学生多提供独立阅读的机会,这样便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②、互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的读书活动,使“读、听”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③、比读。在阅读之后,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如:演讲、朗诵、故事会等形式,在同学之间开展读书竞赛。④、评读。即同学评、小组评、老师评的读后评活动。这是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的督促激励法。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还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

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读通,即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读活,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3、写。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专家指出:\"写好汉字,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穿插,准确控制笔画的轻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镇静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生写字时,开始就要教给学生简单的写字要求。如做到横要平,竖要直,点像桃子、捺像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写字,他们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训练:(1)充分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再教各种基本笔画时,尽可能先进行示范指导,并手把手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教师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整字各个偏旁的比例大小,书写位置和结构组合规律。(2)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边调整姿势,边做好心理准备,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3)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过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发现有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说。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入手。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更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特别是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如教《我该怎么办》,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注意画面的内容;再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小男孩遇到了什么事?他该怎么办?由此启发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个人自述,同桌互述,小组互说,班上介绍,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假如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与想象,敢于创新,并把想出的办法说给同学们听。通过这种形式的尝试,给每位学生提供了表演、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想起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勤学、乐学、善学的好学生。

高考动员会讲话稿——有规矩,才成方圆

以规矩成方圆

唯有规矩成方圆

欲成方圆倍规矩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暂行条例“立规矩”,快递行业“成方圆”

规矩与方圆

方圆和规矩

有规矩才成方圆
《有规矩才成方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以规矩成方圆 成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