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工艺美术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6: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工艺美术的魅力

丁 涛

工艺美术在艺术领域,无疑占有一席地盘:从审美角度考察,它那千姿百态的美的创造,体现在规律和法则上,与其他艺术有很多共通之处;然而,通常讲的艺术的原理,却难以涵盖工艺美术在美学上的全部特点。原因在于,工艺美术不是纯然精神生产的产物,其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还和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人类的造物活动,工艺美术便无由出现。人类在满足并丰富自身需要的造物活动中,启发、强化了审美意识,才使美缘物而生,“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①。实用先于审美并进而与审美晶化,这是已经被历史发展证明了的事实。德国艺术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得很明白:“把一件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来的意思,往往是为实用的便利比为审美的价值来得多。一件不对称的武器,用起来总不及一件对称的来得准确;一个琢磨光滑的箭头或枪头也一定比一个未磨光滑的来得容易深入。但在每个原始民族中,我们都发现他们有许多东西的精细制造是由外在的目的可以解释的。例如爱斯基摩人用石硷石所做的灯,如果单单为了适合发光和发热的目的,就不需要做得那么整齐和光滑。翡及安人的篮子如果编织得不那么整齐,也不见得就会减低它的用途。澳洲人常常把巫棒削得很对称,但据我们看来即使不削得那样整齐,他们的巫棒也决不至于就会不适用。根据上述的情形,我们如果断定制作者是想同时满足审美上的实用上的需要,也是很稳妥的。固然要符合实用,但也要有快感。”可见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从最古老、原始的初级形式,到现代五花八门难以数计的大小品类,只要是着眼于它的主流和本质的话,就必须紧紧把握住实用与审美两个重要环节来进行。也正是工艺美术这样的双重性一实用性和艺术性,才决定了它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当代不少工艺美术理论家针对这一问题,已经从各个方面作了具有说服力的论旺。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指向明确的行为,它是以社会生活为出发点,以人类自身的活动机制为依据,必不可少的服务于生存的重要建设项目。它不断地美化、充实、创造着生活,在社会的舞台上放射出绚丽多采的光辉。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世界上如果只有人与人的联系,而没有人与物的联系,那末茫茫宇内将会如何?当然,这只是一个并不成立的假设。这个假设正可以反证一个道理:工艺美术在维持社会的动态平衡中,具有巨大的杠杆调节作用,它致力使人类社会稳态发展,尽心而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自身与社会的有序化程度。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相比较,工艺美术天赋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总是永无休止地吸取人类的智慧,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冶炼在一起,不断构筑建树起社会文明的座标。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单就个体的人来说,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欣赏绘画,不观看影剧,不阅读小说,不聆听音乐,但却不能避开工艺美术的惠予。日复—日,谁能与衣、食、住、行须臾分离呢?作为人类文化的显著表征,非工艺美术莫属。郭沫若先生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一个国家,一个特定的民族和地区,播扬给外来者的第一印象,引起来客最初情绪波动的客体,首先来源于那里人民的衣食住行的情景,来源于触目可感的体现在工艺品上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先进与否,文明与否,在纷呈的工艺美术产品中可见端倪。仅此而论,工艺美术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积极意义便不容忽视和低估。

然而,对于这样的常理,并非所有的人都已经理解。以至于工艺美术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扭曲和埋没着。原因之一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历史偏见至今犹存。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重“道”轻“器”的僵化思想,使工艺美术尘蒙不彰:其次,作为数以万计的生活日用品,与人们朝夕为伴,太为人们熟知了,熟知到麻木滞感的程度。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

因为它是熟知的”。对于熟悉的东西,人们往往习以为常,不假思索深究。所谓熟知,也只是停留在表现现象的感受上,对它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深切的了解。因此,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它的社会地位,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更有必要进一步勘探工艺美术潜藏的艺术魅力,揭开它在生活中感染人们身心的奥秘。

(二)

这样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当我们徜徉于市井店铺的时候,直陈于眼前的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则是醉心观赏或选购的顾客人流:有的缓缓漫步,扫视浏览,有的驻足于橱柜前,反复体味,啧啧赞叹,„„种种镜头表明,那些美观、别致的商品,正在引起人们的冲动,撩拨着人们的心弦。存心购物的顾客,总是要精心选择中意的用物,这时,凝结于商品上的质量、功能、价格、花色等等品性,便成为消费者特别关注的内容,成为他们选择、比较、决定采购占有的依据。尤其是某些新潮商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观,良好的功能或适宜的价格,激起了顾客以缺少为憾的强烈购买欲望时,长长的购物队伍便次第结成了。透视这些现象,不难引出一个道理:作为工艺美术,特别是它的主体——五光十色的生活日用品,对人们的召唤和穿透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并不逊色于绘画、电影等专供鉴赏的艺术,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发放出一种特殊的征服人心的力量。我国已故著名工艺美术家庞薰瑟先生,最初也正是受到这种力量的撞击,才勃然萌生了献身于工艺美术事业的宏愿。他在《我热爱工艺美术教育》②一文中说:“我对于工艺美术的最初认识,是在1925年,初去法国巴黎。那时在巴黎正在举行十二年一次的博览会,我参观了这个博览会,从大门看到最后的一座展览馆,又回过身来,再从最后的一座展览馆,看到大门口。这次博览会好像没有要外国参加,主要是法国各地和亚洲、非洲、法国的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有专门的陈列馆,建筑形式采用了各地的特殊风格。我当时只有十九岁,第一次看到这样大规模的博览会,给我的印象是:美啊!美啊!非常的美!我才初步认识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对于工艺美术的博览,使庞先生的灵台,跃出了只是以绘画为美术的围墙,而第一次翱翔于工艺美的廖廓江天。

工艺美术的魅力,并非自身的客观属性,它显影于人们观物、用物时的各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状态中,表现为凝结在器物上的美撞击人们感官后升腾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情绪,是工艺美术用与美的意趣,所激荡出来的快感和美感的综合效应。

当工艺美术通过一定的加工手段,化为各种具体的物态时,已不同于天然生成的无情的草木,而是浇铸着造物者感情而立于生活空间的“情物”,魅力则是这一情物在人们认识中的能动反映形式。一件工艺晶魅力的实际效应,必须经过使用者的大脑机能系统具有想象力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地说,它受制于以下三种因素:

一是具体物品所显示出来的造型、纹饰、色彩所个性化了的形式结构。工艺美术就总体说,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于一般欣赏性的艺术,可以认为,它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囊括万物的实体,为生活织成了绚烂的画图。它并不以娱人心神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而把自己的审美功能,牢牢植根于人们的生存需求上。其跨入艺术行列的初衷,就在于要为生活中的用物,点燃起美的火花,为它们裁剪出一套恰当、完美的外衣。因此,在带有本质意义的工艺美术创作中,艺术的匠心固然重要,却丝毫不能游离于实用之外。没有实用作前提,没有功能昭昭的物体为核心,工艺的美就成了无本之木,实用美术品③之所以光照人寰,就在于它全心全心甘为人民的“公仆”。它的美感、它的精神职能即令是万般重要,而从属意义也是改变不了的。因为实用美术品的美感作用,只有当它充分满足人的实际需要时才有可能步入用武之地。诚如苏联现代实用美术理论家M,柯岗,诚如苏联现代实用美术理论家M·柯岗,在《论实用美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文中所说:“如果使建筑物的美感的一面和实际功利性(以至于经济性)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因此在理解这种艺术创造的本质上表现出片面的唯美观点„„也就是说,其艺术内容与美的形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附属于生活方面的实际内容和

技术构造上的形式出现的”。

显然,在探讨工艺美术形式结构的魅力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上述的这种限制性,唯其限制,成功的审美才会显得精妙和难能。工艺美术所奉献给人们的艺术美,主要表现为一种情调,一种健康的精神,一种美好的象征。工艺美术的属类很多,除了那些与绘画结合(如刺绣、漆画)、与雕塑结合(如牙雕、木雕)的特殊工艺品以外,一般的日用工艺品,与纯艺术的差别是明显的。沙发、电视机、衣服、床单、热水瓶、茶具、钟表等等,尽管它们在造型、色彩、纹饰方面也有种种变化,呈现出种种美感和格调,但毕竟与国画、油画、宣传画所渗透的美的魅力大相径庭。后者一般可以直接反映人民的生产和斗争,可以将生活结构成情节性的框架,形象地再现世事,让观赏者直面人生,并从中受到激励,受到美的陶冶。而工艺美术则不然,由于它志在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殊需求,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步趋雕塑、绘画艺术的后尘。总不能将沙发、桌椅的造型,泡制成具有人物情节的雕塑样式;也不能在床单、衣服、面盆、水瓶等日用品的装饰花纹及色彩的配置上,去盲目追踪绘画的效果。那样往往不是增强而是削弱或取消了工艺美术的艺术性,终致效果背离了良好的愿望。过去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曾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具有不少反面的教训。脸盆上绘一幅鲁迅像,毛巾上印一句政治口号,人们使用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这种不顾日用品特殊用途的做法,不仅戕害了工艺美术的魅力,也导致了工艺美术贫血症的漫延。

实用成为工艺美术的首要目的,但却又不能陷入为“功能主义”。只是着眼于用途,以为可用就是美观,进而忽视美的形式的创造,不顾人们心理上对器物美的憧憬,“使用”的快感将会遽沉,功能也难免不随之打了折扣。器物的形象一旦产生,无论怎样曲折、隐晦,总会盖上时代风尚和阶级爱好的印记。在可能范围内强化工艺品的艺术性,提炼美的纯度,使之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青睐,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体现在工艺品上的精妙设计,不仅会使人感到愉悦和振奋,而且能够使人感到劳动者发现自然规律的智慧,适应和支配对象的才能,锻炼技巧的坚韧精神。一九八七年三月初南京博物院展出的一批馆藏金钟,造型别致、色彩、纹饰富丽绚烂。出于清代苏州的那只“铜镀金滚球钟”,饰件中既有绘画风景又有雕塑人物,与钟体配合和谐,虽然其中渗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炫富思想,但人们却不能刁;折服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另一只“山子鸟音水法钟”,置钟身于蝶飞鸟语的“林泉丘壑”中,媚人的春意仿佛随着钟鸣盎然而生。这是古人别出心裁的创造,它至今仍然搏人共鸣。这说明,功能与审美的有机融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使工艺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宁波镶嵌家具近几年设计生产的博古组合柜,曾荣获一九八五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开拓新路的范例之一。为了赋予传统博古架和书橱以时代的面貌和现代人的情趣,设计者从今天家具的——物多用、多功能出发,推出了书橱、博古架、矮橱、花架联为一体的组合柜。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赞誉。

第二种制约情况是,工艺美术魅力的实际效应,还与使用者个人的各种条件息息相关。人们由于兴趣、文化素养、生活体验的种种差别,在纷繁多样的工艺品面前,必定呈现出变化多端的心态。对有的产品,他们可能会共同叫好,而对有的产品,却会此厚彼薄,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事实提醒我们,不能忽略对接受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的研究。我们在解析工艺美术的魅力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时,必须充分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的作用,重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一切社会性质,重视人的世界观、思想、实用审美观念、生活理想的巨大制约性和影响力。在这里,人们的心理文化结构最具有主导性。

对于工艺美术所洋溢的魅力,不同心理文化结构的人,会生起不同的反应和认识。这种认识的深浅度,主要取决于心理文化结构的层次。结构成因之一是,长期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它蕴藏于人们心理的深层。现代人对历史上的优秀工艺美术品,依然赞赏、爱好,表现为审美感受中铺面很广的共通性,缘由在此。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流变运转着的各种文化形态,对人们的浇灌与感染,阶层有别、质量殊异,造成了主体审美感受中的时代性、

民族性和阶级性的不同倾向。与上述层次比较,审美个体之间的共通性范围相对地缩小了,只有在同—时代、同—民族、同一阶级的接受者之间,才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再一个方面,心理文化结构还饱涵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个性气质。阅历、修养、个性爱好比较接近的人,对工艺美术品的选择度才有可能接近。而差异越大,审美的共通性范围越小。即令是个体本身,随着人生岁月的变化,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便会产生出不同的选择趣味,童年之所好,成年后未必喜欢,年青时锤情的物品,老年时也可能思迁。

文化心理结构是潜藏隐形的组织,当它与工艺美术的魅力相碰撞时,便迅速转化为人们的感知和认识。由于这种心理结构上的千差万别,便造成了人们感知、认识上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人们审美情趣上的种种歧异。知识分子家庭的布置陈设,往往有别于工人家庭:一对老年夫妇服装用品的选择,往往不同于一对年青的情侣:演员与科技工作者,教师与农民等等不同类型的人,对工艺品的爱好,选择标准,常有着各处的模式。这无疑说明,工艺美术的艺术美及其幻化的魅力,在不同文化心理结构的人身上,光照度是绝然不同的。

第三点必须阐明的是,工艺美术魅力的辐射效应,还明显地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这种魅力形成的整个运动过程,都是在特定的使用和审美环境中进行的。一件工艺品问世后,社会对它的议论、评价、介绍,推广的程度,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潮流,冲击着人们,使之不仅仅对产品本身的刺激作封闭式的心理反应,而且要吸收、分析和综合处理各种环境因素, 自觉或不自觉地来协调工艺美术本身的信息和环境的信息。生活中的追求时髦,崇尚流行美,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身环境的不断充实、创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五彩缤纷的大量生活日用品,常常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投影,它总是随着时代不断变易,渐变或是脱胎换骨,乃至全盘更新。在手工业时代,制作精巧、韵味浓郁的手工艺产品,曾在人们的生活舞台上担任着主角,成为特定历史阶段文明的标志。岁月斗换星移,发展到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更新了,在对物品的需求上开始向往爽朗简洁、充满时代气息的“工业美”。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大家对工艺美感受的体验、意绪的捕捉、情感的领略,视野豁然拓宽,境界顿觉开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点。现代化节律加快的工作与生活,电讯、交通事业发达后的频繁人际交往,知识、信息量猛增的社会氛围,促成了人们对衣食住行观念的深刻变化,追求时尚的浪峰迭起。以服装为例,据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专家披露,一九八六年夏天北京、天津等地流行的茄克衫,以及此后在大半个中国流行的水磨蓝牛仔裤,都反映出流行意识对服装的冲击力。人们对服装美的追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开放、改革、搞活”的国策,促进了工艺美术中服装事业的长足发展。服装色彩上蓝、黑、灰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后,艳美的颜色层出无穷;款式也不只是在军便服、中山装格局中选择,而是喇叭裤与直筒裤比美,短裙与长裙争春。渴求服 装上的和谐美、整体美,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时尚。穿着讲究合体、适体、得体。人们不仅根据性别、老幼、高矮、胖瘦、肤色选购服装,而且注意到按照不同的文化素养、社会职业和不同场合打扮自己,既求鞋帽与衣服的一致,也望化妆与服装的协调,宽松式、蝙蝠衫、喇叭裙,滔滔人流丰采横溢。人对产品需求的不断更新,服装消费的连续开拓,带着时装化、多样化、款式变化快的特点,运动便装型、潇洒型、开拓型、典雅型等各种时髦的型号,正在我国的服装行业中扶摇直上。

工艺美术的时代号角奏响了,人们美化生活的意识日盛。单就起居环境领域的变化看,己非昔日可比。当代著名工艺美术家张道一教授曾有感于我国的现状,满怀激情地说:“„„而今神州大地,旧貌新颜,亿万农民已摆脱了贫困之忧,逐步走上了小康之途,茅草屋改成了新瓦房;城市中大厦群起,也随着生活的节拍在升高。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注意于衣食器用,而且要求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现代行为科学对人的需求分析表明,在满足了‘生存’资料之后,必须要求‘享受’和‘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将对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④。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室内装饰,结集于室内

装饰旗帜下的若干工艺品——家具、灯具、地毯、壁纸、窗帘、台布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必须适应时代、适应环境,构成一个具有艺术美的和谐的生活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要求。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逐渐抛弃孤立地审视、选购家具及室内其他用品的观念,而求得整体的丰富变化、统一和谐,索求工艺美术魅力中披上时代色彩的通感美。为了美化自己的居室,总是着意于个人热望的某种气氛、格调的创造,或富丽华贵,或恬淡清丽,或简洁素朴,各领春秋。组合家具所以备受欢迎,床上系列产品所以日见盛行,建筑装潢公司所以方兴未艾,家用电器所以步入民间,都是工艺美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在特定的时空中运动的结果。美化的生活让人们神怡心畅,生活的美化,成为人们在新的时代中极有兴味的实践活动之一。

(三)

考察工艺美术的实质,我们不禁可以这样说:工艺美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理想之光,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也为自身的完满发展所进行的伟大创造。它既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与科技、生产并驾齐驱,又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与一般文化艺术争奇斗妍。“工艺美术”中的工艺,受到美术的制约,而其中的美术,又必须为工艺所羁绊。唯其如此,工艺美术的魅力及其审美效应,才能形成自身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也渗透在承受工艺美术魅力的主体情感运动中。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我们知道,在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存在着“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逆向运动规律。首先是客体本身所形成的信息刺激,引起并规定着主体对客体的特定意识活动;接着主体将提取脑海中凝聚的关于客体的有关知识,在符合主体需要的形式上占有客体,达到客体能为主体服务的目的。这两种在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体现在工艺美术上,其中介环节则是工艺美术的魅力。成功的或比较成功的工艺美术品,往往折射出两股诱人的光束:合理的使用性能、美观的形式结构。在特定场合,它们将会激起人们情感的阵阵波澜。这种波澜一一情感的运动,大致要经历初感、注意与理解和价值判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主体接受魅力时,由浅入深、不断递进的运动过程。

初感,指的是最初的感受。当人们着意接触工艺美术品的时候,通过视觉传导,几近于平静的感情顿即被激活。活脱脱的形象一下印入大脑屏幕,引起人们对存在物美的形式和使用价值的初步审度,同时出现了审美愉悦。初感是由新鲜的刺激所引起,感官在初感阶段往往是敏锐的。一件款式、面料别致的衣服,会马上拨动选购妇女的心弦,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当然,初感虽然有敏税性,但毕竟没有经过主体的玩味和思考,因此不一定准确和全面,甚至还可能出现错觉。有人由于初感的草率决定,购得——件东西,回家仔细看看,便觉得并不理想而后悔起来,这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

人们对工艺美术的感受(同样适用于对其它事物的感受),一般不止于初感阶段,还必须继续深入。这就出现了注意与理解阶段。感受与注意、理解,总是存在着彼此制约、渗透、相互诱发和促进的关系。面对具有魅力的工艺美术品,大脑皮层骤然兴奋,鉴赏、购买者之前的那种漫不经心的意识状态,会当即被唤醒,有一定方向的某种思维活动也会被垂直切断。兴奋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心理学上,将注意力集中到最关心的事物上的现象叫做“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与积极思维有密切的关系。注意的时刻,人们将能积极地运用有关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对眼前的工艺品求得比较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解又反过来加深了感受,进而强化了初感勃生起来的审美愉悦。这是由造物者输入而储存在工艺品中的情感力的形式与鉴赏主体内心情感力的形式,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譬如一套适时的现代家具,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质感的追求,线条简洁,比例优美,富有韵律,造型含蓄而空间感强。它们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和触觉默默地然而却是十分强烈地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质和脉搏,并

因此联想翩翩。上述这些,在大致吻合于创造者情感活动指向的情况下,鉴赏主、客体间感情内聚力便产生共鸣,工艺美术的魅力,便在工艺美术的特性使用者的生活知识和审美心理结构契合之后勃发了。一个生活知识贫乏、对工艺美缺少关心和冷漠的人,一个没有经过反复体验和训练而对工艺美术缺少悟解力的人,纵然面对的是“材美工巧”的特种工艺品,也可能出现无动于衷的“悲剧”,魅力将因缺少触发点而失落殆尽、黯然泯灭。

情感的活动的第三个阶段是价值判断。人脑是一个信息处理的器官。所谓的信息处理,实际上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工艺品的特殊的实用内容和审美形式,在感性领域作了充分的停留,被嘴嚼、消化、扩散,才能引起相应的认识和理解。那美好的意象被大脑捕掠过去进行着特殊的分析和综合,在情感和理智的交织审判下,审美愉悦被导向最终效应,对有意去感受的工艺美术品,人们会作出属于一己范围的鉴定和评价,从而产生一种对物质和精神占有的渴求欲。这一过程的多次反复与长期积累,将会提高对各种工艺美术品的审视能力和鉴赏水平。充分认识这一规律性的特点,对于从事工艺美术的设计者和生产者,也便会有意去留神发现人们对工艺品感情的各种需求,以驰骋、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工艺美术既然在人类的生产中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末,努力挖掘其美的底蕴,揭示其魅力的奥秘,就决不是多余的话题。人们在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欣赏中,那种荡气回肠、废寝忘餐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是纯艺术魅力发射的结果;而在对工艺美术的需求、鉴赏中,那种身心向往、醉心其间的事例,中外古今也不鲜见。法国莫泊桑在短篇小说《首饰》中描写的那位家庭经济拮据的骆塞尔太太,“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磁瓶的精美家具:„„”,这里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生活中对工艺美术的强烈需求。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对工艺美术的描写更是俯拾即是。有人统计, “„„全书有二百九十七处写到与工艺品有关的文字,出现的工艺品数量多达一万三千余件。„„这些大量的供荣、宁两府日常衣、食、住、行、玩的工艺品,恰恰是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工艺美术生产空前发展、门类繁多的茂盛景象”⑤。为迎接元春省亲,荣府单是采办的帘帐,如猩猩毡帘、金线藤红漆竹帘、湘妃竹帘、黑漆竹帘、五彩线络盘花帘等就数以百计。如果缺少这些事实的描写,小说反映的特定生活便无疑会失去光泽和真切感。陈列数以百计的帘帐,无外乎显示礼仪的隆重、华贵,而这隆重、华贵感的实际形成,不正是工艺美术品魅力的效应吗!

限于笔者的水平和认识,对工艺美术魅力的探讨只能是初步的和粗糙,唯寄希望于同道,继续深入研究,涉足工艺美术的海洋,感受美的魅力,求索美的明珠,为工艺美术理论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 7页。

②《艺术教育》1985年第l期第27页。

③实用美术除工艺美术外,尚有建筑艺术。

④《室内》1 986年第1期第4页。

⑤《中国工艺美术》1985年第3期第33页。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复习题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职称

工艺美术是什么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的魅力
《工艺美术的魅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