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蜀道难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4: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难怪近几年来,高考把诗歌鉴赏作为热点的试题来设定。

总的来说,高考诗歌鉴赏要考查的内容无非是两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方法指导: “三注意”原则:

1、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

2、要注意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注意”做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三、李白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代表作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仙李白: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绚丽,语言清蜀道难

1 新自然。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四、范读全诗

1、从注解可知,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

——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2、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示:朗读后初步感知这首诗的风格:雄浑豪放。)

二、课文串讲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蜀道难

2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三次。(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 出现了三次,各有什么侧重?(带学生分析归结)

1.“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译: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修辞手法:夸张、动态的比喻

(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

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雄放的基调,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叹蜀道之高。但感情是豪放的。

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强烈感叹。“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难于上青天”五字,则是全诗的主旨。

各种版本都到齐了。我惊叹于同学们的想象力。按照黄健翔的时髦的话来说,是伟大的诗仙的灵魂附体。据《宋景文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了凋朱颜!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

——“凋朱颜”是指“使红润的容颜凋伤,憔悴”。

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

——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蜀道难

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中间一句,承前启后,叹蜀道之险。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

——叹息。

“长咨嗟”呢?

——深沉的叹息。

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我们一起来读。(示范读)大家一起来。

小结: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

——结尾一句,照应题目、开头,叹蜀中战祸之烈,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扣人心弦。

以此为主旨贯穿全诗,形成层层深入的格局。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 叹:高 (惊) 叹:险 (惧)

叹:凶 (忧) (板 书)

学生再读该段,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蜀道难

4

4、“难”是一个抽象词语,刘晓庆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

(蜀道之难的高的特点?自由回答)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地与世隔绝。 有鸟道,而无人道。

而蜀道的开辟也具有神奇色彩,谁来说一说这方面的内容? ——五个大汉拽一条蛇,山崩地裂,大汉被压死,路就通了, 还有五个美女也被压死,入蜀之路才通。

老师曾看到过着这样故事,与课文有些出入,五位大汉压死后,不知为何,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多浪漫。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许多劳动人民为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总之,写出了开辟之难。所以,这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应读出——惊叹之情。

补充: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更突出了蜀道开辟之艰难。同时赞扬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引用作用、表层义(内容)、深层义(主旨情感)]

鲁迅曾说,世上本来没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自然有了路。现在路是开辟出来了,好走吗?

——难,诗中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行路难啊,行路难。

写法探析: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板书:上„„

神话传说

想像、夸张

虚实结合

下„„

上下对举

还有黄鹤飞不过,猿猴也担忧,为何写到黄鹤猿猴?

——用黄鹤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蜀道难

5 来反衬人行走之难。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写法探析: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板书: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虚写反衬

猿猱欲度攀缘。

夸张 还有呢?

——也有直接写行走苦难。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类似九曲黄河。

虽然蜀道难,但是既然被称作“道”,那么肯定有人走。所以最后四句便描写人们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青泥岭为入蜀的要道,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陷泥淖,故名青泥岭。人们过岭时,在诸峰间转来转去,走百步的路程,也要绕很多弯,山路的难行就可见一斑了。

写法探究:“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行走中的人们的神态李白也描绘——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表现了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写法探究:细节描写(神情、动作)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背诵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

蜀道难

6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二)第二自然段。

1、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

行走在蜀道上,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也不怎么好,影响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的诗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悲能改做飞吗?

——不能,因为这只鸟内心很痛苦。

你的意思是说好象这只鸟儿失恋了,你怎么知道的。怪不得后面雄飞雌从绕林间,号叫的大概是跟随的那只雌鸟吧(生笑)这当然是我们一相情愿的大胆的猜测罢了。那来说一说另一种鸟,子规吧。

子规就是杜鹃,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阵阵的子规悲啼,空旷孤寂的情绪缠绕在你的灵魂之中,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渗透在骨髓中。古人曾评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无非烘托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诗仙发出了人生第二感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渗透了哪些情感?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惊慌、哀愁、担心的脸色都变了,红颜变白脸。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技法:

1、抓关键字眼,悟出情感。

悲、号、啼、愁——悲凉、哀怨、凄清、愁苦

2、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蜀道难

7 悲—飞,没有悲凉、哀愁的情感。

3、抓典型意象。子规——啼血

4、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

5、整合:借景抒情,通过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悲凉、荒寂、凄清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凄清的山谷,气氛使人感到孤独可怕;

但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无限风光在顶峰。谁来说一说。

——去天不盈尺,是说山峰之高。

“连峰去天不盈尺”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连绵的山之高距离广阔的天空连一尺的长度都不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蜀道山峰之高。

枯松倒挂倚绝壁,讲山壁之险。

这好比电影镜头中,先来一个连峰接天的一个长镜头,然后再来枯松的一个特写。

当然,有魅力的镜头需要快慢结合,最好来点音响效果。诗中有吗?

——有,飞湍、瀑流、平崖、转石,滚下来的是石头,多壮观。

还有声响,雷鸣般的声音。排山倒海。惊险万分。

连峰绝壁,砯崖转石,使人望而生畏,闻而惊心。

师: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诗仙就质问了——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既然蜀道险恶如此,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为什么还要到蜀地来呢?这一部分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劝诫人们别来蜀地。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写法:远近,有动静,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变化,还用了夸张的修辞。)

蜀道难

8

高考链接: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第三自然段。

1、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正因如此,此地常为战乱之地。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常有人据险作乱,像豺狼一样凶恶地残害人民。蜀地人民只有像避猛虎和长蛇一样躲避着这些叛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所以,诗人再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成都虽然是繁华的天府之国,但还是早一点回到中原吧。最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旋律三度响起,西游的客人远望高不可攀的蜀道,只有长久地嗟叹:算了吧,还是回去吧。

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几蜀道难

9 句诗的含意?

[点出修辞、表层义(内容)、深层义(主旨情感)] ——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借豺狼为喻,点出了此处容易造成割剧的隐患,奉劝友人早日离开。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

蜀道难(李白)

蜀道难
《蜀道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蜀道难免费 蜀道难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