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习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3: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生责任感

——学生学习生活的潜在标准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班级:07级服设8班 姓名:李静 学号:2007180801

“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需要教育为培养个人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做出贡献。”

良好的自我判断能力、机遇的把握、自我技能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存在以及对自我、社会的责任感,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教学教育目标。

探索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新路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各大高校、本科专科中专院校都在做各种努力。

调查的具体目标:

(1)了解学生责任感状况;(2)探索当前学生责任感状况的特点;(3)探索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措施,以提高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责任感状况及特点:

1、从对自己的责任感表现看:人的自我责任是在人的自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爱指爱惜自己的身体、人格、名誉。作为社会性行为责任的自爱,它广泛地包含了自我作为行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自我的身与心的爱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每个人的生存都有价值,每个生命都是在被期待和祝福中出生的,所以我们应当健康向上的。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这就是对自己负责。由于当代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思维,每个学生要求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比较强。

2、从对他人的责任感表现看:人生存在世界上,存在于一个社会大家庭中,每天要和人打交道,与各种人发生着或远或近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要求我们乐于助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对别人有或多或少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解危济困对于我们义不容辞。绝大多数学生对朋友是非常真诚的、是乐于助人的,他们是独立的一代也是喜欢群居的一代对朋友有较强的责任心。

3、从对家庭的责任感表现看:作为家庭的一位成员,我们不应当单纯的寻求父母的庇护或者说父母赡养我们的义务。我们在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孝敬父母长辈,努力认真学习。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的所谓“齐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求人人必须具有对家庭的责任心。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溺到了极致,以至于同学们忘记自己的责任,而过分的任性或者对父母提出苛刻的要求。

4、从对学校、班集体的责任感表现看:学校、班集体相当于我们的另一个大家庭,我们生活在其中,每个成员都应该相互过问、关心,为其良好发展出谋出力,作为学生应在班级体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以自己为集体的努力与牺牲而自豪。学生中不少人是知与行分离,对于属于自己的事情许多同学是尽力多到最好,然而真正自觉主动为集体服务的人少了点。

5、从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表现看: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治国、平天下”,就是指对国家的责任心而言,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学生中社会责任意识时强时弱,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认识时清时糊。对于今天强大的祖国学生们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从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2008奥运会,当代学生展现给了世人积极向上的一面;然而在对待个别问题上,很多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比较重,就形成了这种时强时弱的社会责任。

总之,现在的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对家庭、对朋友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

2、在朋友圈子里责任意识强一些,在朋友圈子外,对陌生人的责任意识较少一些;

3、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化;

4、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不少学生可以判断出负责与不负责的是非,但不能把正确选择付之行动;

5、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学生中不少人对一些事情,有心尽责,而无力尽责。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对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外部导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

对策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学校德育工作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善意批评,真诚合作,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奉献集体与社会,遵纪守法,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节约能源——这是对自然的责任。认识社会、自然知识的价值,广泛学习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以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在德育工作中只重视道德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会出现知行脱节。要解决知行脱节问题,必须把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和道德责任行为教育有机结合。重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是要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并自觉履行这些义务。它的核心是“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它的最终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它可以通过教学、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班会、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教育。

对策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值日、志愿者行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有人建议学校和社区联合建立学生义务社会服务制度,要求学生通过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逐步累计完成共计6个月义务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合格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这一建议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是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

对策三: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其他两个环境相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当中,人们的责任感得以展现、得以评价、得以检验。社会对个人责任感的影响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会极大影响新一代人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充满着责任感的社会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给新一代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个人对责任感的坚持,依赖于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外界对个人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是赞扬还是讥笑、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责情责意,其中社会对不负责任行为的宽容甚至赞赏就是对责任感的否定。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富有正义和责任感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让“正气压倒邪气”,否则就会使学校变成一个没有意义的道德说教场所,严重削弱学校教育的威信与力量,十分不利于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对策四: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所要承担的任务,就是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它德育途径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方面,也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它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等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突出责任感教育。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基本途径。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学生责任感主要是德育教师或政治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德育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如,通过心理教育、生理卫生、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强化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对自我负责的意识。通过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等课程,强化热爱祖国,爱护自然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的责任感。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环境中。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人具有从众心理,舆论导向,他人的行为,它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等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突出责任感教育。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中学生责任感的基本途径。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学生责任感主要是德育教师或政治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德育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如,通过心理教育、生理卫生、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强化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对自我负责的意识。通过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等课程,强化热爱祖国,爱护自然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的责任感。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环境中。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人具有从众心理,舆论导向,他人的行为,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是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环境本身就是人们责任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种力量。优化责任感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还须建立一套奖惩运行机制,建立保护尽责者利益的机制,同时建立约束、惩罚失职者的机制。对尽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失职者以舆论谴责、行政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扬善抑恶,真正形成尽责者光荣,失职者可悲的校园环境,以推进责任感素质水准提高。此外,还须渗透到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对策五: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还需要结合普法教育来进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为不仅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而且还是违法行为。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感教育应与中学生的普法教育结合起来。

对策六: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需要学生个人的自省和意志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则言与行不

一、思与为不一。

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以人为本,贯穿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识能力,注重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白,任何说教是否有效,老师只是起引到作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坚定目标,塑造美好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要培养责任感还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能排除社会、家庭、乃至学校给个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自我,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