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口城镇化即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本文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提出其城镇化应借助农村和城镇的拉力与推力,应选择做大做强现有城镇和整合现有小村庄的路径,也就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二级中心城市、县城和乡镇以增大其容纳人口的能力,整合现有小村庄以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从而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0.

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我国农村仍然生活着7—8亿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农村的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城镇化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城镇化水平低,现有城镇也是零星分布,孤立无援,城镇化进程缓慢,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农村是众多贫困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分析其路径对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西部地区农村的现状特征

1、村庄数量多,分布广且规模小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而人口仅占全国的28.8%,但自然灾害频繁,历来经济落后。这一地区的农村大多规模较小,而且分散不集中。据统计,位于陕北地区的枣园,其农村70%以上为11户至30户的小村落,100户以上的仅占0.6%,1~10户的占9.7%;子长县辖8镇7乡,354个行政村,1295个自然村,总人口22.74万人,每村平均不到110人。①

2、基础设施滞后且使用效率低

虽然西部地区的公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级低,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

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使用效率不高。90%以上的农村卫生计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现有设备基本闲置。随着一些小学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很多农村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有的农村甚至没有像样的日用百货商店。

3、公共服务水平低且费用高

西部地区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低且费用高。首先是电,一到除夕、春节等大的传统节日农村经常停电,而且电费要比城镇居民高很多,城镇居民电费一般为0.5元∕度,而农村居

民及城郊未入网居民电费一般为0.7—0.9元∕度;其次是交通,暂且不说农村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和城镇居民相差甚远,单就交通费用也高出城镇居民好多倍,城镇居民乘公交进城车费一般为1—2元,而农村居民乘车进城车费一般为5—15元;再次是通信,农网话费一般为0.2元∕分,而市网话费一般为0.1元∕分,而且农网和市网信号质量相差很远;最后是教育,农民为了让子女享受和城镇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也需付出高出城镇居民好几倍的代价。这些都是农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具有一定刚性,弹性大的公共消费品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思路

城镇是聚集一定数量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的特定空间,城镇化则是三者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第一产业人口流向第

二、三产业,第

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发展。[1]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首先应该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即大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但这种转移必须是农民自觉自愿的,为此我们应考察一下城镇和农村的拉力与推力问题。

从城镇的拉力方面看,城镇的就业机会多,预期收入高,还有生活的自由度较高,医疗条件较好,交通便捷,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从推力来说,城镇社会治安混乱、过高的房价、空气污染严重、生活费用昂贵、交通拥挤、文化歧视等使得一些人在城里待不住,只得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的空气和水、淳朴的民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也存在推力,如生活相对贫困、就业机会少、教育资源缺乏、医疗条件低劣、文化生活贫乏,这些都导致了年轻人纷纷往城里跑,有人说现在的农村种田的称之为“7086部队”(七零八落),基本上是老的老、少的少、残的残。[2]

由此可见,要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从而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城镇方面应增大其拉力减小其推力,二是从农村方面应减小其拉力增大其推力。

三、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一)加快现有城镇建设以增大其拉力减小其推力

从整体看,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密度偏小,但布局基本合理,因此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应选择走做大做强现有城镇容纳功能的路子,即走增大现有城镇的拉力使其推力减小的路子。

1、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

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省会城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毫无疑问,但是这些城市之间的绝对距离仍然比较遥远,没有形成群体效益,省会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依然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即区域中心城市的拉力不足。为此应加快建设作为联系省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纽带的二级中心城市,形成一级中心省会城市——二级地区中心城市——县乡村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完善和强化二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构筑城市经济圈,以增大其

容纳人口的能力;同时二级中心城市还应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缓减交通拥挤,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改善人居环境和质量,以此来吸引人,挽留人,即减小城镇的推力,从而扩展人口规模,发挥人口聚集规模效应,加速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2、加快区域县城建设

县城,是一个县域内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县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选,其对农村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最直接、最显著,也就是对农村人口的推拉作用最直接、最显著。所以加速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重点应做大做强县城经济,发达的县城经济不仅能推动居住、消费等功能的建设,而且可以带动县城就业和县城环境建设,增强县城对农村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重点把县政府所在镇建设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西部地区的县城规模过小,如陕西省的黄龙县,人口不到5万,显然作为建制县其经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很弱。根据西部地区人口居住稀疏、地理环境特殊的实际,条件好的县城争取逐步发展为县级市,条件差的则应建成县域内的中心小城镇,努力扩大县城中心市镇的辐射半径[3]。从西部小城镇发展的特征出发,以质的提升取代量的扩张,重点发展县城镇、交通及区位条件较好且有一定基础的工业镇、资源条件优越近期有可能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城镇[3]。西部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该在县城镇,这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办好做强县城支柱特色产业。陕西的神木、靖边两县,煤炭、天然气开发已初具规模;绥德、米脂、横山、镇川(镇)处在重要的交通线路上,成为商品集散地,商品贸易繁荣;洛川的苹果种植基地、安塞的名俗文化开发都是颇具特色的。

3、加快现有乡镇建设

农村人口城镇化可以向大城市转移,也可以向小城市转移,还可以向产业特色突出、引领作用显著、辐射功能较强的乡镇转移,并且这是转移距离最短、转移成本最低的人口转移方式。目前西部地区的建制镇即乡镇,虽然数量偏少,但分布均匀,只要做大做强这些乡镇,其辐射力可以遍及西部地区的角角落落。按照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加大对乡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城乡统筹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环境保护、通讯设施、娱乐教育、卫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此来增大乡镇的拉力,促进农村人口快速地城镇化转移;加快现行户籍、土地流转、社会保险、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人口有序快速地城镇化转移扫清障碍。另外,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产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活跃乡镇经济,为乡镇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就业机会,以聚集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而加速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二)积极整合现有村庄以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5%以上,而且受限于地质地貌条件,人口居住分散不集中。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大且居住分散的地区,仅仅靠做大做强城镇的拉力来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借助农村的推力,鉴于西部农村的现状,应选择走整合现有村庄的路子,即走利用村庄整合推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的路子。西部地区好多农村一半以上农户是城里农村两头跑,过着所谓的“两栖式”生活,有的为了孩子上学,有的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这些农户只要适当地推他们一把,就会移居城镇实现非农化转

移,而村庄整合正是这个“推”的着力点,一定意义上讲,村庄整合就是做大小村庄的推力。具体做法是以地域为依据就近将分散的小村庄整合为不少于1000人的大村庄集中居住生活。理由是:

1、这种村庄整合具有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上讲,人具有社会属性,农民也是如此,所以从本质上讲农户有选择集中居住生活的本能趋向。其次,农民选择时会进行成本比较做出理性选择。虽然村庄整合对农户来说不可能是零成本,但是他们会比较就近移居新村的成本、城里农村两头跑的成本以及直接移居城镇的成本,显然,只要三者之中就近移居的成本最小,农户选择就近移居新村的倾向就很大。最后,农户就近移居集中居住生活,农户间相互比较熟悉,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非常相似,所以不会有背井离乡的感觉。总而言之,只要控制好农户就近移居的成本,这种村庄整合就会得到农户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事实上,我国已成功实现了许多村庄的整村迁居就是很好的例证。

2、这种村庄整合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增加生活费用,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这种整合并不一定要农民集体住楼房、使用冲水厕所,只是将农民集中在某一宜居区域集中居住生活,针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可以住自己的窑洞或平房,他们仍然可以拥有自家的小院,可以饲养家禽,实现食物的循环利用,不会得诸如食物垃圾等“城市病”。整合后的新村有小百货店、餐馆、美容美发店、卫生室、棋牌室、文艺队、学校、书店、通讯费代收点,甚至有银行、网吧等。整合前这些日常生活消费品大部分需跑到城镇才能消费,整合后在自己村里就可以消费,既省钱又省时,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消费品集中提供还有助于其质量提高和品种丰富。如学校,西部地区200人以下的村庄为数不少,一个村庄学龄儿童平均每个年级不到1人,要配置各科老师都不可能,更不要说图书馆、体育场了,整合后则不同,新村学龄儿童数量增多,不仅可以配齐各科专业老师,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配置图书馆、体育场、电教室等教学设施,从而缩小农村和城镇的教学资源差距,进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如生活用电、自来水、天然气集中提供成本大大降低,既方便了农民生活又不增加生活费用。可能有人会担忧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会增加农民耕作农地的成本,但是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担忧其实没有必要,农民不在自家农地附近居住,但就近移居地域跨度不会太大,可骑车去耕作花费时间不长,成本也不大;有些农村可根据所经营的作物特性在农忙季节搭简易房子暂住山上,这种做法在国外也不乏其例,农民耕作农地的成本根本不会增加。总之,这种村庄整合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增加生活费用。

这种整合也有利于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一是整合时农民会选择就近移居新村还是移居城镇?人的正常选择心理是就高不就低,略有条件的农户很有可能会选择城镇;一些暂住城镇不打算移居城镇即城里农村两头跑的农户,村庄整合会促使他们移居城镇,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二是整合后的新村,各种配套生活服务集中提供,就需要有人专门经营,这些经营农户从实质上讲已不再是农民了,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不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而是以商业经营为主,属于社会化大生产,这样又减少了一部分农业人口。这些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城镇化转移都要归功于村庄整合这一举动,因此整合现有村庄有利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农村城镇化综述

试析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

农村城镇化宣传标语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探析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