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逍遥游_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1: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逍 遥 游(节选)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感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历朝历代以来,庄子的思想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的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盂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当然是偏颇的。但我们在了解它之前,不要忙于全盘否定,而应先认真读一读它,而后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他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朗读全文,口头通译全文。

二、自我检测。

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怒而飞

2、志怪者也

3、培风

4、朝菌不知晦朔

5、适莽苍者

6、众人匹之

7、抢榆枋

8、知效一官

9、犹有未树也

10、犹有所待者也

1

11、若夫乘天地之正

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㈡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

2、而征一国

3、御六气之辩

4、小知不及大知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适百里者,宿舂粮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然后图南

4、三月聚粮

5、不过数仞而下

(四)一词多义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始适还家门 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 适与羽船会

发闾左适戍渔阳 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之二虫又何知!

而莫之夭阏者

作《师说》以贻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辍耕之垄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且

且适南冥也。

不出,火且尽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其

必先苦其心志 。

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呢?“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这。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2.课文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总结、扩展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 课后作业

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附:板书设计

(大)

(小)

鲲鹏

海运

水击三千里

野马、尘埃

以息相吹

持扶摇

培风

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

水之积

学鸠

(适莽苍、百里、

千里

具粮各别)

(课文字词亦可列入板书,见前。)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重点学习课文

二、三段,要理解文中关于“小大之辩”的思想,及庄子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体会庄子行文“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

3 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诵读课文第二段。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虽然否定了这一形象,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的驳斥了蜩和学鸠,强调指出有”大小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其实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大鹏好比庄子)

2、那么是什么苦衷呢? 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开了,怒而飞向天边,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青睐了.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 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一段。

2.和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鲲、鹏

宋荣子(有所待)

(又何知!)

学鸠

列子

斥鴳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 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_教案
《逍遥游_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逍遥游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