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8: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怎样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挽留人才,是企业长足发展之根本。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我主张对人才进行科学的激励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挽留人才的目的。在激励的过程中,我国有企业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采用年薪制,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薪金和企业效益挂钩,增强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心。

2、采用期权股权的方式激励。在企业获得一定效益的同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企业高层主管发放企业股权,使其长期获利,与企业荣辱与共。

3、激励要讲究科学性,不能单纯的以物质奖励为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性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关键词:激励年薪制期权股权国企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特点极其原因

(一)、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特点

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其特点:一是从流量看,人才流失量大势猛,尤其是专业、学历、职称具有强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从人才类型看,专业技术人员是流失的主体。三是从专业结构看,工程技术类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大幅下滑,而且在专业结构上趋于不合理,由此大大制约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进步。四是从学历和职称看,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突出。高学历和高职称者一般都是企业技术或管理上的骨干,通常被看作是人才中的精英,因而,他们必然是人才争夺中的热点。五是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的流失不容忽视。这表明企业人才有青黄不接之势,总体结构正在趋于老化。六是从流向上看,主要目标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这种单项流动,使国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流入方不花一分钱的人才培训基地,也使国企无法正常保有自身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国企人才投资和培训的积极性。“智力外流”、“脑外流”将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科技力量和21世纪发展前景,一些媒体也不断披露了国企人才外流的情况,惊呼“失血”严重。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如何使国有企业摆脱人才流失的局面,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然而,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后,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直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理(指高层经理人员)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发奋起来,行动起来,去实现特定的目的。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控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从根本上说,当前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既有政策导向中的偏颇,也有管理制度上的欠缺;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既有企业领导人的不足,也有人才自身的缘故。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自身建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重视不够或人才意识淡薄。二是人才的使用效率不高也是一种重要的推动性力量。三是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的状况下,相当比例的人才感到学非所用或其潜能远未发挥出来,“英雄无用武之地”。为实现自身价值,他们

选择了流向充满挑战和竞争机会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四是国企复杂的人际关系、落后的工作环境、僵化的劳动制度成为人才外流“推”的因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严重的失误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前,对国有企业经理(厂长)只采取了超经济的激励措施,在一个“企业是我家、人人都爱它”、奉献高于索取的年代里,在一个企业经理(厂长)没有任何经营决策权的企业环境中,物质激励理所当然就不重要了。他们得到的只是由政府根据其行政级别决定的货币工资收入,完全取决于其工龄、学历、技术职称等非市场的刚性因素。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现代企业的激励理论引入中国还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但在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话题。从80年代中期的经理承包责任制到90年代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化改革,国有企业就解决经理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多形式、多层面、多方向的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如何对国有企业管理人才进行激励

2005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钱颖一教授作序的引进版图书--《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书中写道: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具有正确的激励时,繁荣才可能出现。对此,钱颖一教授评论说,发展中国家之“本”,不过是“把激励搞对”。

(一)、启用年薪制激励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有媒体报道说,有关部门正在拟定国有大型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年收入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14倍。而我国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年薪制。年薪制是指以年度为期间确定企业管理者的基本报酬,并根据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一种工资分配制度,主要针对高层管理者的薪酬制度。

年薪=基本工资+风险收入

其目的在于:企业出资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通过年薪制选出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并激发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所以说,年薪制不是静态的工资制度,而是动态的工资制度 ,要根据企业经济效应、企业规模、普通员工平均工资调整。年薪制也不是单一的工资报酬体制,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和出资人之间的责任、权利、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年薪制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要素分配、多投多得的原则,而不是从以往的每月发薪变成每年发薪。

年薪制的5种模式

直截了当型发放单一的,固定数额的年薪

老有所养型在基础年薪之外,还有津贴、养老保障

风险收益型在基础年薪之外,津贴、养老保险、风险收入

股权激励型年薪内含有股权激励的方案

权利增值型年薪内含和业绩挂钩的分配权

年薪制的实行在经济学界和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舆论方向。其中,支持年薪制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年薪制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采取的一种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是对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承认,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

(2)、年薪制推动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使管理者的收入与绩效挂钩。

(3)、年薪制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竞争实力。

(4)、年薪制推动管理者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是“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条件。

(5)、迎合职业多样化,劳动力流动快的需要。

(6)、推动由单纯生产管理者向计划执行者和企业决策管理者转变。

(7)、完善了工资分配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顺利的,年薪制在推行的过程中就遇到如下问题:

(1)、部分企业条件尚不成熟。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在推行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即产权不清晰,公司结构不合理。

(2)、企业人事政策存在问题。不公平、不择选以行政命令、任人唯亲的方式进行,整体素质不高,有短期性行为。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不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按要素付酬。

(4)、年薪制实施对象范围模糊,标准缺少弹性。

(5)、部分高层管理者灰色收入转多,使年薪制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二)、使用期权股权进行长期激励

〈一〉、国有企业中现存的的期权股权激励方式

\"最为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手段就是股权激励,在国外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方式。\"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指出。

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企业经营者的薪酬通常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基本年薪、年度奖金、福利计划(退休计划)以及股票期权,并且股票期权所占薪酬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达到50%以上,有些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可能会达90%以上。 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则明确了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方向——股票期权将会作为中长期激励方式被引入。 股权期权长期激励的实质是对未来增值收益的一种分配,而不是对现有存量产权的分割转让,这种制度的学名在国际上叫期权,是一种股票延伸证券,它与证券的数量有关,但绝对不是证券的本身。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激励不足。过度激励会侵害出资人的利益;激励不足,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经营短期行为,导致国有产权的流失,有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国资委成立后,随着企业年薪制的实施,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任务就提上了工作日程。在总结前期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资委相关部门一直在抓紧研究起草股权激励办法,并可能随着股改的顺利推进择机出台。

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股权激励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六种。

股票期权模式--股票期权模式是国际上一种最为经典、使用最为广泛的股权激励模式。其内容要点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的已发行未公开上市的普通股股票认股权作为\"一揽子\"报酬中的一部分,以事先确定的某一期权价格有条件地无偿授予或奖励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股票期权的享有者可在规定的时期内做出行权、兑现等选择。

股份期权模式--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现行《公司法》框架内不能解决\"股票来源\"问题,因此一些地方采用了变通的做法。股份期权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股票期权改造模式。北京市就是这种模式的设计和推广者,因此这种模式又被称为

\"北京期权模式\".这种模式规定:经公司出资人或董事会同意,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群体形式获得公司5%?20%股权,其中董事长和经理的持股比例应占群体持股数的10%以上。

期股奖励模式--期股奖励模式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股权激励办法。其特点是,从当年净利润中或未分配利润中提取奖金,折股奖励给高层管理人员。

虚拟股票期权模式--虚拟股票期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认购权,它是将奖金的给予延期支付,并把奖金转换成普通股票,这部分股票享有分红、转增股等权利,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流通,只能按规定分期兑现。这种模式是针对股票来源障碍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设计,暂时采用内部结算的办法操作。虚拟股票期权的资金来源与期股奖励模式不同,它来源于企业积存的奖励基金。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是由武汉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设计并推出的,因此也被称之为\"武汉期权模式\".武汉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原来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年薪制,年薪由基薪、风险收入、年功收入、特别年薪奖励四部分组成。这种模式则把风险收入70%拿出来转化为股票期权(另外30%以现金形式当年兑付),国资公司按该企业年报公布后一个月的股票平均市价,用该企业法人代表当年风险收入的70%购入该企业股票。同时,由企业法人代表与国资公司签订股票托管协议,这部分股票的表决权由国资公司行使,需在第二年经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定后按比例逐年返还给企业的经营者,返还后的股票才可以上市流通。武汉期权模式本质上也是一种期股奖励模式。

股票增值权模式--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认股权方式,获得由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年度末比年度初的净资产的增值价差。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增值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没有所有权、表决权、配股权。这种模式直接拿每股净资产的增加值来激励其高管人员、技术骨干和董事,无需报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的审批,只要经股东大会通过即可实施,因此具体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二〉、期权股权在国有企业中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股权激励破冰在即,但涉及到具体操作,却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律障碍。

实施股权激励,首要解决给予员工或经营层的股份从何而来的问题,但是在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下,股份来源成为了一个难题。目前,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不允许回购本公司股票,也不允许公司库存股票,要实施股权激励,只有定向扩股和原股东转让两种可行方式,来源渠道较为狭窄。

其次,很大一部分的股权激励模式的实施,都伴随着公司股本的变动,而我国《公司法》实施的是注册资本实收制而非国外的授权资本制,虽然目前可以通过设计股票期权具体的行权方式,以公司支付价差来行权,从而避免股票回购法律上的限制,但从长远和规范的角度来看,关于股票回购方面的条款仍然有待于完善。 此外,股票期权的兑现可能会需要大量的现金,而我国《证券法》不允许卖空交易,给收益兑现带来一定困难,无疑给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现金压力。

一直以来,公平问题都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大锅饭\"、\"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大,中国已被世界银行认定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而股

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带来持股受益人财富的巨大增长,这势必会加大这种趋势。这种来自观念上的阻力,也是大面积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之一。

因此,即使是实施股权激励最直接受益人——国企老总们,对股权激励也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国务院国资委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选择比重为74.3%,其他激励因素依次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持有股票期权\"以及\"表彰与奖励\".\"此外,我国现行的关于股票期权方面的税收政策,也为股权激励的推广制造了障碍。

(三)、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

报酬因素仅仅是影响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积极性的因素之一,控制权、声誉和市场竞争等因素都会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发生作用。虽然美英模式具有注重企业家的长期激励、给予企业家高额年薪的特点,但没有数据能说明美英模式产生了更好的公司业绩或更高的企业效率。由于人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由企业高层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决策工作,如果仅仅依靠报酬机制对其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依靠报酬机制、控制权机制、声誉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有效组合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职业企业家的职能在于管理决策,而管理决策活动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对职业企业家的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也增加了评价企业家业绩、监督企业家活动困难。从理论上说,企业家的劳动可激励而不可“压榨”。因而,与企业普通员工相比,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就更加强调声誉之类的精神激励。在西方企业中,精神激励的形式表现为赋予企业家重要的社会地位,表现为以企业家形象和价值观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区别在于,精神激励能够从内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即产生管理学中所谓的“内激力”。在我国,精神激励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荣誉激励,荣誉是贡献的象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但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由于过于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结果适得其反。在现阶段,建立大中型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体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在国有企业中运用激励机制

物极必反,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利用激励的同时,必须警惕过度激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是如此,作为制度的激励的运用亦如是。资本、劳动、技术不是万能的,激励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收益递减现象必将出现。

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的经验,国有企业服务于两大类目标,即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社会目标是指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包括追求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以及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维持经济稳定,执行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充分就业等。以国有独资形式存在的现代国有企业应该以社会目标为其行为导向,这类企业是以“纳税人”来代替“股东”的,一般集中于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公共领域,以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或无力进入的可竞争性差的基础性产业。由于这类企业以社会目标为其行为目标,因而不能以一般企业的效率目标对其进行要求,对该类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也不能以效率为导向,

而应该以公务员的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和奖励。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形式存在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应该以利润目标为其行为导向,只有按照现代公司制的企业要求去运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其利润目标。对该类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激励约束应该以市场和效率为导向,依据企业的技术经济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企业的实现利润、资产增值、上缴利税等情况,合理确定业绩考核指标,正确进行业绩评价,使经理人员的风险收入严格与其经营业绩挂钩,激发其积极性,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

在报酬因素激励和约束企业高层经理人员行为的过程中,公平因素对激励约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公平理论,企业经理人员报酬数量绝对值的高低对其积极性的影响不大,其报酬的社会“横向”比较或历史“纵向”比较的相对值,往往与其满意程度和积极性更为相关。即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所取得的报酬与同类型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报酬相比,或与自己以前获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

国有企业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有关方面尽管试图加以控制,但效果不佳。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妥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更显紧迫,但绝不能采取简单的办法,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科学思维,探求对策。

参考资料:

1、赵民、陈立华,把激励搞对——国有企业管理者10大激励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200

52、周文霞、孙健民,管理中的激励,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

43、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 ,李业昆等译,人力资源管理 〈M〉,华夏出版社 , 200

24、刘述意、高粮,企业家理论和实践[M],经理管理出版社,1988

5、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徐茂魁,现代公司制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7、范黎波、李自杰,其夜里论语公司治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

18、冯根福,西方国家公司经理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8,(6)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优秀)

国有企业中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管理者潜能激励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军队院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