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48: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于明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4课,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珍妮机的故事”、“瓦特和蒸汽机”和“火车的诞生”。

本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英、法、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加紧向外侵略扩张,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日益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从机器的发明、利用的感性认知到工业革命深远影响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的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感知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感性认识重于理性认识,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新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多采用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很多学生仍然是在感性上认识历史,在教学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最终还是要使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历史,并在学习中感悟历史。把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在课堂中培养的能力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九年级 1 历史的教学要坚持大量筛选历史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兴趣,还要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

2、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3、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历史要进得去,出得来。学会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的方法。比如本课涉及的发明家及其发明的机器,如果同今天的机器相比,当然算不了什么,甚至落后,但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时空观念,理清现实与历史的关系,认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是现实的起源。

2、工业革命与以往学生学习的炮火硝烟的革命在理解上有些不同,是生产领域的变革,为减轻学生理解难度,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比如利用初中政治学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帮助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再如为理解蒸汽机成为动力之源就可以利用物理课上学习的热能转化为动能的工作原理。

3、指导学生学会横向、纵向联系的方法,比较、对照历史,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系统、全面地感知、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比如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学生较难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横向联系,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如何将闭关自守的中国转变为英国殖民侵略对象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其重要发明

2、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 2.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

(二)解决方法

1、工业革命的概念

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

教材讲述了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使用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机车的发明制造。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珍妮机”的发明是这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因此在这一系列发明制造中,动力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所以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在《西方文明史》中说:“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因此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从手工操作时代过渡到“蒸汽时代”。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发明和应用。(石油、电能)

3、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以一线操作的工人、技师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制造,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教师应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飞跃,而且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影响到一个时代。此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如果追溯历史根源,都要归根到工业革命,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均与工业革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只有正确理解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教材虽然对此表述高度浓缩,但教学中决不可忽视,可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工业革命”不同于社会革命,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时限至少有一个世纪。就每一个单个国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发生。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一概念难以理解。讲这一问题时,建议在前面略讲,不要深化,当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透彻后,学生对这一要领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应抓住两个关键点即:一是它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二是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这样写道:“在西方文明历史中,工业领域中曾有过很多次革命,无疑以后还会很多,急速的技术变革时期,常常被称之为革命,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更进一步,技术革命和新的生产方法触发了社会和政治的大变动,这种变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资源:出示幻灯片问题——什么是革命?

提示:我们在前面学习过那些革命?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教师归纳出: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前几课学到的资产阶级革命采用的是狭义的定义,

指的是: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其实从广义的角度,凡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变化都是革命。

资源: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恩格斯《反杜林论》,阅读材料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材料里说的“变革”指的是什么事件?你能给这件事下一个定义么? 教师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定义,并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补充:

4 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更具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以供参考。

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们自身所穿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能激发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兴趣。收到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的效果。接着可以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二) 讲授新课

1、学生自主探究回答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问题

资源: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规范。 2、珍妮机的故事

资源:教师出示珍妮机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珍妮机发明的时间及发明者。并提问:为什么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教师根据工业革命的定义引导学生回答出珍妮机是工业革命中最早发明的机器。

提示:最早期的纺纱工具十分简单,只包括一个纺锤和一根卷线棒。使纺锤象陀螺那样旋转,就可以把松散的纤维捻紧成纱,然后缠绕在卷线棒上。这种原始的工具经印度人改良后制成了纺车,以机械替代手工旋转纺锤,但还是只能纺出一根纱。

现代纺纱机最先出现在英国。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正在家中劳作,一个纺纱,一个织布。当时他们使用的就是手摇纺车。哈格里沃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只见那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沃斯的思索:既然纺锤能垂直转动,那就让几具并排的纺锤同时转动,不就可以纺出好几根纱吗?于是,哈格里沃斯按照自己的设想,亲自动手制作,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由4根木腿组成,机下有转轴,机上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纺纱机。

哈格里沃斯以爱女 “珍妮”的名字为这台新机器命名。以后,又经多次改进,使纱锭从8个逐步增加至18个、30个、80个、效率极大地提高了。 “珍妮纺纱机”很快被 各工厂采用,从根本上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 “纱荒”。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在纺织史上占有重要,恩格斯曾把它称之为 “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3、瓦特与蒸汽机

提示:教师在从第一目过渡到第二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比如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资源:教师出示蒸汽机图片

教师在处理重点目内容时,可采用谈话法教学。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

4、火车的诞生

资源:教师出示英国早期纺织厂图片

接下来教师可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资源:教师播放音频资料:斯蒂芬森和旅行者号机车,并出示火车、轮船图片及发明者图片。

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5、工业革命的影响

6 资源:教师出示幻灯片16、17,英国生铁和棉纺织品产量增长示意图及英国社会中资本增长与工人工资增长对比图

提示:工业个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建议教师应该从感性的数字和材料入手,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最终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动脑筋

1.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当时珍妮机是在中国发明出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从工业革命的条件入手)

2.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

答案提示: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答题。学生也可从观察与思考、现象与本质、习惯与成功等方面自由发挥。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讨一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示:略

参考资料

工业革命

7 又称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这个术语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连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后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

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其次,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从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5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孙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8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

8 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导致约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年的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括,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2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人还积极参与奴隶贸易,早先,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198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J.Ridley著)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1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卖了五百多万名黑奴。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间,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奴隶,平均每年获利111.8万英镑。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如英国著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枝和其他金属制品运到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奴隶贸易在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运动也对英国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15世纪末以来,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还霸占原来公用的草地、山林,赶走农民,用篱笆圈起大片土地,作为牧场,用来养羊,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虽然对农民很无情,但它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

9 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同时,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去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扩大海外贸易,为国内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约克—诺丁汉至今还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现在锡、铁矿已枯竭或无经济价值。)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适于航行的河流:克莱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兰特河、乌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英国凭借海上霸权,从海外殖民地掠取廉价原料。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

棉花最早在印度种植,后来传到地中海各国,14世纪又传到了佛兰德斯。16世纪末,佛兰德斯的一些工人移居英国,才把棉纺织业传到英国。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布主要从印度进口,被认为是奢侈品,包括王后在内的上流人士都喜爱它。而英国棉纺织业是在17世纪后经尼德兰(今荷兰)移民引进才建立起来的。由于兰开夏郡的气候,其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棉纺织工业,于是,许多棉纺织业手工工场纷纷在兰开夏开办;同时,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束缚比较小,这使得棉纺织业相对较易发展起来。但是,它遭到毛纺织业的排斥,又受到进口货的竞争,原料还需要从美洲进口,处境艰难,为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也就是必须革新技术。它本身投资少、规模小,所需不过一个小工场和若干台花费不多的机器,像(著名的英国空想社

10 会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欧文,只借200英镑就办起工场。1700年,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竞争,议会颁布法令,严格禁止从印度、波斯和中国输入印花布。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了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在努力从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在棉纺织业领域出现了一个技术革新的热潮。1733年,织工和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这是棉纺织业中出现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用手拉动绳子,使梭子在滑槽上来回滑动,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只是改革了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并不是机器的发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可以同时纺出8根纱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经过继续改进,可以同时纺出更多的纱线,由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的部门。长期以来,纺纱工人工资低于织布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纺纱落后于织布的现象。1733年,机械工约翰·凯伊为织宽面的布,而发明了飞梭,结果出现了一个织工所需棉纱,得五至六名纺纱工供应的“棉纱荒”。“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甚至建议设奖金给予发明纺纱机者。据说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约1720—1778)因为偶然受到妻子的纺车翻倒在地的启发,约在1765年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它包括一个手摇轮和一排并列的纱锭,轮子转动时,棉花可以不用手指帮助同时纺成16~18根棉纱。他用女儿的名字珍妮称呼这架机器。“珍妮机”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一般以此为工业革命的起点。本课插图《珍妮机》就是18世纪的珍妮机。

骡机

由于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比较粗,塞缪尔·克隆普顿将“珍妮机”的一部分和水力纺纱机结合,于1779年,发明了缪尔纺纱机(音译,英语mule,即骡,喻结合两种机器的优点。意译为“骡机”。)它可以推动300~400个纱锭,纺出细致而又牢固的纱线(见插图)。他说:“我在四年半以上的时间内,花费了我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智力以及我能以劳动得来的一切资财,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织工们纺出好纱。”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瓦特(1736—1819)出生于苏格兰,祖父是教师,父亲曾是熟练的造船装配工。瓦特从小身体虚弱,但酷爱学习,在学校里他的数学成绩特别优秀,因病退学后,坚持自学,钻研天文、化学、物理、解剖学,还学会多种外语。后来,因父亲经商失败,他被迫去一家钟表店当学徒。21岁时,到格拉斯哥大学当修造教学仪器的工人。1764年,大学委托他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的教学模型,这是铁匠

11 纽可门在18世纪初制成,只可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也不是第一台蒸汽机),虽被欧洲各国使用,但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瓦特决心改进它。他租了间地下室,四处借贷,利用旧机器,夜以继日地工作,屡屡失败,直到1768年,终于制造出耗煤量仅为纽可门蒸汽机1/4,效率却高出5倍,仍只适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这部蒸汽机不但吞吐烟火,而且动作古怪,被称为“恶魔”。以后,又经过20来年的不断改进,瓦特使蒸汽机变成适用于一切工业部门的动力机械。他曾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威斯敏斯特教堂为他立了塑像。直到今天,人们仍以“瓦特”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本课插图《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展现的是瓦特正在思考问题的形象和他发明的蒸汽机模型。

富尔顿

1765—1815,祖籍爱尔兰的美国发明家、艺术家,出身农民家庭,曾做首饰店学徒。在英国学习绘画时,结识了瓦特和一些对机械工程有兴趣的人,开始对有关船舶推进的新发明产生兴趣。1803年,他的第一艘汽船在巴黎塞纳河下水,还展出一艘潜水鱼雷快艇。由于没能引起拿破仑重视,1806年回纽约,1807年造出一艘长45米的蒸汽机船,用一台英国的博尔顿—瓦特发动机驱动两舷直径4.5米的明轮,由纽约溯哈得孙河,抵奥尔巴尼。240千米航程历时32小时,而帆船需4昼夜。这艘船经加固加宽后,就是著名的“克莱蒙号”,是第一艘正式使用的蒸汽机船。

史蒂芬孙

1781—1848,英国铁路机车主要发明家。出身矿工家庭,没受过学校教育,19岁时操作纽可门蒸汽机,工余参加夜校学习并坚持自学。1814年,研制了一台蒸汽机车,能以每小时六公里多的速度牵引八辆装有30吨煤的货车。经过不断改进,1825年,他驾驶自己设计的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到斯托克顿。后来,各界人士请他修建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64千米铁路建成后,曾举行一次机车比赛,他的新机车“火箭号”,以时速58千米获胜。本课插图《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就是史蒂芬孙制造的“火箭号”机车。

欧美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那么,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

12 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发展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70年代末,最终完成;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教材编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起止年代宜粗不宜细,因此教材中采取了相对粗线条的说法。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把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

“蒸汽时代”的到来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反思

第15课_“蒸汽时代”的到来_教学设计课件

《“蒸汽时代”的到来》参考教案1

《“蒸汽时代”的到来》参考教案2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导学案

第十四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公开课教案

铁路时代的到来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新人教版

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
《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