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2: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城市主义

当代的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人口膨胀、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高密度发展,高速运载系统与大量人口需求对社会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大量城市住房的更新与改造,成为中国建筑面临的基本难题。如何应对问题、谋求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是一条有效途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潮流产生背景及思想来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伴随着小汽车时代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美国人的郊区梦想—“一部车子、一幢房子、一个院子”都已经实现。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郊区优美的环境、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之后,一部分既有财力又有文化的“社会精英”开始提出他们对于新的理想居住环境的畅想:重新回到城市之中,享受既有传统城市生活、充满乡村小城情调,又不放弃现代文明享受的城市社区。这种新的主张与居住时尚得到了急于刺激新城市经济发展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同时,学术界、文化界和大众传媒也顺势而为。于是,一种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潮产生。随之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走向也产生了,它为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

1996年3月28日至3月30日,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新城市主义者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Bologna)举行了新城市主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正式诞生。新城市主义是一场旨在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经对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北美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建设。

在城市设计领域,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设计理念,其思想来源之一是L·克里尔提出的“城市重建”概念。他认为,现代主义“过大的”、“同质均一”的倾向造成了城市空间的解体。对此,应全面建立一个“城市重建”的策略。他提出应将具有历史感、纪念性意义以及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公共空间引入现代城市之中,或将两者有地机结合在一起。

此外,新城市主义的另一思想来源是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简·雅各布的“城市活力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论”以及场所理论、图式语言、城市交往等理论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新城市主义强调社区多样性、地方建筑传统、邻里感、场所精神和城市生活气息的主张。他们试图建设人们曾经失去的社区乐园,使城市街区重新焕发生命力。于是,车行道、行道树、街角商店、保留建筑、邻里活动以及孩子们可以骑车自由玩耍的学校都成为新城市主义重要的设计元素。

二、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典型类型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他们提出的传统邻里区开发简称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而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的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区开发简称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二者被称为新城市主义设计的两种典型。

其中,TND模式重在城市设计,它从美国传统乡村城镇设计中获得灵感,具备以下特征:社区由若干邻里组成,邻里之间由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的半径不超过400米,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广场、公园和公共空间的步行时间在5分钟以内。邻里采用网格状的街道系统,以便为人们提供多种路径选择,并可降低小汽车的速度,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方便。

TOD模式同样强调社区土地的混合使用,并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范围不超过600米的步行环境中。每个TOD都是紧凑的,组织严密的社区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各个TOD之间也保留大量的绿化敞开空间。

三、新城市主义的生态观分析

1.有边界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个城市发展的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新城市主义对城市发展挖掘出了一种紧凑的模式,倡导新城和城市更新代替郊区蔓延。他们认为为了阻止中心城区的无序蔓延,应在大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并同时确定中心城市的边界和确定地区的绿色空间边界。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生长应以不破坏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原则,一座城市应有一个最合适的规模,过大会使城市生态条件恶化。从生态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

2.城市的生长演替性

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强调城市的生长性与演替性特征,这与生态的本质特征具有内在一致性。新城市主义关于城市的生长演替的理念,首先体现在新城市主义的重要成员DPZ规划设计的滨海城上,它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许多评论认为,滨海城与那些一夜之间建设起来的人工环境不同,其强调的是自然的变化与增长,这种变化与增长不是由一两个设计师设计规划的,而是在城镇的建设过程中由许多设计师和其他人士从各方面对其进行规划的。其次,新城市主义认为,虽然城市的不断发展为其提供了各种实验和探索的机会,但其变化有一条健康的主线,应把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成当作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生命体系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保持、发展及更新它。

3.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也有非常丰富的体现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结构、功能行为的因素很多,但往往是处于最小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数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新城市主义生态学思想的体现之一即他们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内核”的认定和寻求。他们认为,小城镇的发展中非理性的成分较多,这是因为它与大城市相比,更为接近大自然。对小城镇空间、平面的历史推进过程的研究表明,城镇的正常衍化和稳定需要一个内核来保持,只要这个内核基本保持不变,该城镇的特色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4.新城市主义的共生理念,具有较丰富的内容及多方面体现

⑴新城市主义设计作品对各种城镇物质要素的互相包容、平衡相处的追求。

⑵新城市主义的共生性理念表现在对步行的重视。步行是新城市主义设计者所关心的一个焦点,步行的实现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土地的需要并且减少污染,从而达到有利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⑶新城市主义的共生理论表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强调,按照生态发展的观点,社区和邻里的设计,甚至于整个城市规划,都要强调城市和社区中公共领域、公共空间以及居民共同使用的建筑与设施。

⑷新城市主义理念还表现在对人和空间及公共空间关系的协调处理上,他们认为设计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把建筑内部设计好,他们的责任远远超过墙和屋顶的范围。

⑸新城市主义的共生理念,表现在对自然能源如太阳能等的利用。他们认为,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光的使用,保证自然通风,栽种适宜植物等,是现代城市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5.新城市主义对城市构成要素生态功能的重视以及认识和挖掘

公园和广场是每个社区和邻里的公共场所,这些空间不应该被当作对城市零碎地填缝的手段,也不应该被当作周围开放地带的隔离区、缓冲区和分离街道与建筑的手段。公园和广场作为高密度社区的基本内容和要素,应该是富有生活气息的,适于生命和运动,充满生命价值的,令人愉快的,它们是街坊、邻居的聚会场所、活动和锻炼的中心,是幼儿园理想的设置地以及情侣约会的好地方。因此,其建筑位置应该是住宅的中心位置。

6.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师法则中类型的重要性

从设计过程看,DPZ在规划设计新城镇时,首先在美国传统的城镇和社区规划中总结出“类型”,在设计中再根据具体的任务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运用对当地民众有意义的形式要素类型进行设计。已经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有滨海城、坎特城、文塞村、坦宁城等。其中的滨海城被评论界认为是设计师最先开始对美国城镇进行这种严格分类的实例。

四、新城市主义的八大主张

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提倡回归社区,不是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应该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主张之四: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主张之五: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

新城市主义非常注重设计中的公共参与。例如将一个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高度集中于几天进行,在此期间,设计者与政府官员、社区百姓和各种利益集团进行商谈,召开发布会和展览会,邀请当地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进行合作,使专家的意见、居民的要求和管理者的意见都能充分汇集和表达。这种方法已经在建设社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密切合作来实现有关自己社区建设的理想,是新城市主义重要的实践特征。

新都市主义大会成立后,新都市主义的支持者从一开始的少数建筑师精英分子发展成为拥有相当广泛群众基础,涵纳社会多领域参与者的强大声音的主流力量。目前,它包括了许多享有声望的规划设计师、工程师、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传媒记者、环保主义者等,还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普通市民、开发商。

主张之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城市主义社区作为一项解决方案,其实践活动日益瞩目,因为它可以提高社会健康状况。社区开发实践从不同角度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体育活动、空气质量、水质、生态平衡以及社交网络等都受到社区建设的影响。蔓延社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居民对汽车的依赖性。

人们对汽车依赖程度的大小,对体育活动量、呼吸道疾病、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交通意外造成的损伤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精明增长原则设计的社区有很多益处,其中就有提高居民的活动量、降低污染、提高就业机会和绿地接触机会、增加交通选择等等。

主张之七: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认为,习惯是在活动中后天形成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投射出巨大的影响,并影响我们习惯的形成。步行习惯需要我们的都市为我们提供一个特殊的环境。商店、公园和地铁站的位置和距离引导着我们的习惯。除了这些地方,邻里也经常被高速公路、山丘、空地等自然定界。邻里的自然周界和该邻里内的目的地为我们的步行习惯提供了中心和边界。我们建造的环境直接影响我们步行习惯的形成,中心和边界有助于社区可识别性的确立。由于运动的习惯总是影响着人们,即使是在不相关的深思熟虑的过程中,所以郊区环境通常让人觉得太孤立疏远。新城市主义认为老邻里的舒适情调有助于居民道德品质的形成。

新城市主义主张,邻里内的社会多样化能促进社会的相互联系。当各种各样的群体相互接近时,由于他们占用共享的空间,各种人可能会发现他们可以分享的一些事情。研究显示,邻里设施(购物、宗教或娱乐)的使用与更高水平的居民交往相联系。社区感是社会交往的量的函数的观点与通过促进邻里层次的相互交往来建立社区的方法是一致的。新城市主义就是通过促进这种相互间的往来达到形成社区的目的。

主张之八: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

新城市主义有三项社会目标:社区、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每一个目标都对一般意义的城市实体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每个目标都与研究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目标之间的联系潜在相关。新城市主义主张的社会平等,是平等的拥有公共设施和服务。社会平等的概念,特别是资源平等分配的目标可以同实体规划建立直接的联系。

公共福利强调整个社会的康乐,提倡公共利益,而将个人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大多数新城市主义围绕这一目标。公共福利的原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保护现有资源有关。促进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的社会目标非常重要。第二类提倡区域可识别性。就是说地方区域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这一区域可识别性能够促进共享感和归属感,从而可以加强人们对该地区的维护和责任感。通过创造区域或邻里可识别性,增强共享感和归属感,这是公共福利的一部分内容。

五、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借鉴及影响

1.新城市主义不是概念炒作,它有一套非常系统的规划理论,特别是在社区规划层面中表现的五大原则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为:

⑴ 紧凑性原则。

通过适当的容积率、紧凑度及人口密度来形成有活力的社区,并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⑵ 适宜步行原则。

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应当将住宅中心点、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点的步行距离之内,通过对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保护环境。

⑶ 功能复合原则。

在邻里街坊或公交点为中心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局商店、服务设施、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可能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以步行和公交为主导交通方式的生活方式。

⑷ 可支付性原则。

通过紧凑性的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效益,降低开发成本,让更多的、不同阶层的家庭都可能支付得起。

⑸ 重视环境原则。

我们可以看出新城市主义提倡的适度的社区规模、邻里感,鼓励土地使用多功能混用和公交优先等原则都是符合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也符合城市生态设计的原则。新城市主义设计的代表作佛罗里达州海滨城,它的一些城市设计理念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城市空间组织上,海滨城市与一般的城市社区相比较,更倾向于将现代城市所忽略的构成城镇历史的那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寻找回来加以运用和处理。他们没有去照搬历史上的那些宏大场景,而是关注真正构成居民日常生活的元素。社区中有比较多的邻里中心和密集的街道系统,狭窄的街道缩小了建筑地块,产生了亲切的尺度,开放地创造了社区公共空间生活场所,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2.新城市主义的开发模式及符合中国国情及文化传统的居住理论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在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形势下,郊区化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展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也为郊区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人们寻求可认同的稳定场所,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愿望日趋强烈。

而新城市主义所构筑的以传统邻里为基础、具有多元文化与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生理的需要,用阳光、空气、草地等幽雅的环境来引发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而新城市主义则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多样性、社区、宜人尺度等作为人类都市理想的最基本的向往。

新城市主义实际提供了一种创造场所的新语言,它创造的紧凑型社区取代了无秩序蔓延的郊区模式,减少了对土地的浪费和汽车的使用,既减少了交通拥挤又节省了能源。新城市主义吸纳了许多传统的城市设计思想,但并没有否定现代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相反,它所提倡的传统社区邻里,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得以实现。远程通讯节约出来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交流。

新城市主义倡导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将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并注重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此外,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更愿意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交流。在经济水平较高的日本、韩国,从未产生明显的郊迁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中的城市情结密不可分。

3.新城市主义思想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

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目标是一致的,人们都明显倾向于住独户的花园式住宅,传统中国人的住宅梦肯定也是别墅,这可以从历史上盛行一时的私家园林看出。但是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现状让这个梦想显得很遥远。针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借鉴新城市主义的做法,从而探索出一条中高密度而又贴近自然的住宅新路。在这样的住宅里,丝毫不会有高层楼房的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的生态住宅。新城市主义告诉我们,传统死板的功能分区并不符合生态原则,小区功能应该考虑到适当交叉、重叠,创造多义性、随意性空间。这都给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新城市主义打造的住宅都是街坊式社区,这就要求住宅区规划不能再沿用以往的小区、居住区的概念,而是要按一个个街坊进行人性化的配套开发建设。开发商也不仅是建住宅小区,还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历史文脉、人们的生活需求来建设新的街区文化和新的街区经济环境。一个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其所开发的建筑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结语

目前新城市主义在国外仅仅是当代城市建设的倾向之一,主要集中在美国,它给当代城市设计带来的创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我国,新城市主义思想刚刚被引进,是否能生根发芽目前尚难定论,因为我国目前的国情离“轿车梦”和“郊区梦”还相距甚远。但对于我国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而言,它所提倡的邻里感、适度社区规模、土地使用多功能等主张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采用的。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

新城市主义

万科与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

新城市主义和社区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详解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