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川大学介绍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校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1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2年年底,有专任教师429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8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5人(含“青年项目”11人,“外专项目”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原A类),“973”首席科学家10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14人(15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与“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39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000余人。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精品(视频)课程36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1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9项。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8.45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第7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已孵化包括1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个省(自治区)、市和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近百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学校接受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1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干部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建立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美国文化中心,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原西部开发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20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5.4万余套(8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4余万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25余万卷(其中珍藏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主办有49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展望未来,四川大学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历史前沿

师资队伍

截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0637人,专任教师4292人,科研人员371人,教授(级)1414 人,副教授(级)2061 人。学校建立了“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了教授委员会制度,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海纳人才工程”,汇聚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目前,我校有两院院士13人,外籍院士1人,特聘院士2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5人(其中外专千人1人,青年千人入选11人),高端外籍教师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3人(其中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A类)4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1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首席专家12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引进了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300余人。

交流合作概况

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加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交流院校的基础上,新签和续签了一批校际交流协议,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及基金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仅2005年,与四川大学进行“2+2”、“3+1”等形式合作的国外著名高校已就有10所。

2000年以来,学校主办和承办各类重大国际学术会议106次,仅2005年就承办了3次大型高层合作交流活动:6月份成功承办了教育部“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研讨会”,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10月,美国加州大学总校校长戴恩斯教授带领6位分校校长访问四川大学并作专题演讲,这是加州大学总校长第一次到中国的大学进行演讲,以此为契机四川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了“10+10”联盟合作协议,成为我国与美国加州大学系统10个校区筹建“10+10”合作科研联盟的国内10所高校之一;12月6日,英特尔公司董事长科雷格·贝瑞特来学校演讲、交流。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立科研中心,共同开展更高目的、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科学研究。2006年,学校与加州大学、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九寨沟管理局联合组建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亚里桑那州立大学共同牵头组建立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美方有5所大学参加,中方有6所大学参加;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

5年来,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2200余人次,接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各类人员来访6815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出境3644人次;引进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国际项目29项,引进各类项目资助和资金累计1.26亿元。

在校境外学生(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人数也有了较大增长, 目前在校境外学生人数已达1042人,尤其是医学的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境外学生的学习专业有所拓展,攻读学位的人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川大学将认真总结学校教育国际化取得的初步成绩、经验及差距,从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合作。继续做好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班”和法国泰瑞斯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班的招生及培养工作,积极做好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密西根大学、巴黎第六大学、法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进一步做好与美国、荷兰、英国、德国、韩国及日本等国高校的留学生交换工作以及与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院校的合作,并巩固和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使对外交流和合作达到新的规模和水平,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争取将开展“2+2”制或“3+1”制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数量新增10~12个,使出国学习的本科生人数达到800~2000人,使校内和海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达到300名。每年聘请境外长期专家学者80~100人次、短期900~1200人次来学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每年要在校内举办15~20次高层国际学术会议;扩大留学生规模,使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加大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在海外建立2~3个孔子学院。

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百年名校的品牌、资源和校友优势,调动学校老领导、院系和知名校友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校董会和校友会的运作机制,探索校董会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途径,通过项目、技术、人才和培训等,大力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举办校董会和校友会企业家沙龙、编发校董会及校友会简报、建立完善校友会各分会,加强同海内外校董会单位及校友的广泛联系,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运作机制和体系。

招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四川大学认真落实进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管理,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以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为突破口,在招生工作中大力推进“阳光工程”, 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切实做到招生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学校的招生工作面貌一新。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安排,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在保持生源质量优秀的同时,连续五年扩大招生规模。到2006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总计划达10200人,比2001年增长了36.5%。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目标的要求,在巩固招生并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招生层次结构,形成了“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五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狠抓生源质量,由于学校声誉提升,在大多数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川大的考生均大大超过学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从而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平均分提高,高分数段考生增加,第一志愿录取率均在90%以上,新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已建设了网上录取的专用机房,购买了专用软件,且每年对招生录取工作人员进行招生工作业务和招生工作制度、纪律培训,实现了网上远程的规范录取,招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了“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就业工作重点”的就业工作理念和“一个中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两个市场(以用人单位招聘为主体的校内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无形市场)、三个服务(为学生、用人单位、学院服务)、四化建设(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目标,积极规划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效联系机制,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开拓模式,积极完善“两个市场”,加强“四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服务,实现了就业工作实现向个人、向课堂、向网络、向前、向后延伸的“五个延伸”(即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到毕业生个人,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课堂、入教材,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入网络,对低年级特别是大三和研二的学生提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2004年和2005年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技人才贡献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四川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从2000年至2005年以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博士招生规模为479人,硕士招生规模为1479人;2005年博士招生规模为1037人,硕士招生规模为4564人。从2000年至2005年,博士招生增长了116%,硕士招生增长了209%。截至2005年底,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8293人,其中博士生3710人,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14583人。这为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大学将在稳定本科生规模,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把研究生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扩大研究生数量,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设置

广西定向四川大学招录选调生介绍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参考书籍介绍

四川大学总裁班

四川大学机关党委

四川大学章程

四川大学毕业设计

四川大学介绍
《四川大学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