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城市城镇化与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20-03-01 16:56: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着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运动和一系列高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长久以来中国奉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时至今日这种发展路线诸多弊端已经显现,唯有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城乡一体化才能完成中国社会转型实现新的发展。本文从小城镇的视角剖析城镇化和经济改革并给出浅陋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小城镇角色定位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化

一.城镇化定义:目前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尚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城镇化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多余人口向城市转移。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变为集中。

二.调研与分析:

1.目前小城镇现状

相对于我国工业化和非

农业化水平而言,我国城镇化

发展水平整体偏低,部分原因

是由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

化过程中走过弯路,实行计划

经济而非商品经济模式。改革

开放至今,中国的城镇化实现

了高速发展。具体表现为:发

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较快;欠发

达地区发展严重滞后;东西部

发展不均衡。沿海地区工业化

水平较高区域如辽宁、江苏、

浙江、广东等地城镇化发展很

快。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图2-

1地 区如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和西南边境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如图2-1)

2.空间分布与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枢纽区区域规划影响的以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向外辐射,在空间结构上成辐射状散点分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卫星城。这种空间分布是以大城市的发展战略问题为核心的,以提高大城市的发展质量为目标。另一种是均质区的区域规划影响的均匀带状分布。均质分布的城镇在主要特征指标上基本一致。如工业区为特色城镇、农业区为特色城镇、风景旅游为特色的的城镇。这些小城镇由于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在城镇化水上平很接近,加之地理位置上连成片所以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均质分布。

3.经济结构现状

鉴于中国幅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本文做分类讨论,抽取不同地区的典型来分析。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温州苍南小城镇金乡为例,该城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约5.

3万,经济以轻工业为主。该镇以复合

材料、包装印刷、塑料薄膜、商标标识为四大支柱产业。此外,该镇还发展了旅游、生

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轻工经济。2002年,其中工业总产值23.2亿元,农业产值

0.6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1亿元。该镇经济结构多元、特色明显是东南沿海城镇化发

展的一个缩影(如图2-3),代表了区域城镇化水平;以中部部中等发达地区的安徽宿

州市某小城为例,该城年地区生产总值120

亿元,全年外贸进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产

业结构为35.8:38.7:25.5,二三产业占比

提高到64.2%。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农副

产品加工两大产业作为支撑,产值占全县工

业总产值的60%以上。此外该县发展标准

化养殖、家庭农场等特色副业。这种经济结

构中,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比例相当,它体

现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典型的中等水平;以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定西市某小城为例,

该城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河上游,是甘图2-

3肃省中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其经济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是典型的粗放型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972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0452万元,

第二产业29250万元,第三产业40019万元。数据显示,农业手工业是其支柱产业并

占有很大比重,总体来说该城经济实力较弱,经济结构单一,城镇化水平发展滞后。

4.人口结构与规模

人口要素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口要素包括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

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它是我们估算未来居住、办公、工业生产

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基本依据。人口结构是指一定范围

内整体人群中特定人群的比重。它可以参照年龄、性

别、家庭类型、文化、经济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进行

分组。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中国正在经

历快速城镇化变革,大量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转移,各

地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而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

重。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

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

化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

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就意味着

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中国城镇化发展将要面临人

口老龄化的问题。(如图2-4)图2-

45.国家宏观政策

新时期国家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

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本文摘出了相关内

容:

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

2、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

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3、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

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城乡均衡发展并指出未来中国城乡发展的新方向,结束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弊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地区发展失衡,随之而来的是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背景下,中央敏锐的洞察到了这种严峻的形势进而开始着手对解决农村问题,并且把农村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不难看出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决心和信心。根据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将来国家将会把更多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共同发展,相信这种政策倾斜一定会给农产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机遇。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更加和谐,生活将更加富足、更有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一个政策方针,势必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问题与对策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经济因素会带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的城市化运动,经济的联动会导致城乡一体化。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和乡镇面临着诸如:资源少发展慢、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单

一、长期二元模式等发展瓶颈 。其次,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过快,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盲目发展,缺乏理性。

解决城镇化的问题就意味着和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地方的发展模式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准确角色定位

小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周边

的大城市。因此其发展应做好自己的定

位以避免走弯路。以山东半岛为例,山

东沿海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优先发展第

二产业,北部和内部经济相比落后的地

区发展特色农业。以山东泰安市为例:

泰山区发展苗木花卉基地、岱岳区发展特

色大棚、肥城发展有机蔬菜、新泰发展黄

花菜、宁阳县发展双孢菇、东平县培育优

质大蒜。这些地方依靠规模化经营从而成

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基地并且在此基础上

发展副食加工,深加工走轻工业路线来图3-

1提升城镇居民收入。山东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依据周边资源环境做好准确判断,找准自身角色会在发展经济发展上少走弯路。(如图3-1)

2.多元化发展模式

建设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重要出路,国内近几十多年来小城镇发展积累了几种典型的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

苏南模式是指江苏常州、苏州、无锡镇江等地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城镇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乡镇企业,政府在其中扮演引导角色。温州模式指浙江东南部以家庭工业依靠市场运作而发展城镇化的模式。温州模式实行的是小商品大市场,温州商人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然后把自己生产的低成本的小商品销售出去。珠江三角洲模式是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特征概括。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结合而创造的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它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

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

国内小城镇建设因其具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显然不能照搬这几种发展模式,但是可以借鉴其发展的经验以及他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判断。对于缺少发展工业资源整合的小城镇应该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和农业相关的轻工业、副食加工、养殖等产业链条上下游附近的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效应。拥有文化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开发特色特色旅游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拥有地区区位优势的可以整合大城市工业资源优势的城镇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发挥卫星城的作用。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政府一方面要给于优惠政策另方面要积极给予引导以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改善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促使其健康富有特色的发展。

四.结论

选择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城镇一体化适合中国的国情,它不仅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同时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应当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方式。打破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城乡一体化是完成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 何亚龙(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国内城镇化研究的现状评估 张亚强 (邢台学院城镇化研究所,河北邢台054001) ·城镇化研究综述 郭荣朝 (襄樊学院地理学系 湖北襄樊 441053)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汤茂林,姚士谋.江苏省城市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1999,(6).

·杨培峰.城乡一体化系统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9,(2).

·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马武定.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危机与希望[J].城市规划,1997,(6).

·]熊宁,曾尊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两种透致性制度创新和变迁及其协同效应[J].城市规划,1999,(3).

·]辜胜阻,李永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6).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R].中国城市发展,2010.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一北京:中华书局,2000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与小城市建设

农村社会转型与居民点规划

浅谈社会转型与科技作用

论小城市建设(?)

小城市培育工作报告

美国工业时代的社会转型与治理

社会转型与干部人事制度变迁分析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城镇化与减灾

小城市城镇化与社会转型
《小城市城镇化与社会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转型期城镇化 化与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