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1: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摘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城镇化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三农;三农问题;城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七亿三千万农民,如此庞大的数量也决定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关系整个中国前途乃至世界发展的大问题。作为这七亿三千万分之一,我在观看《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之后,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中国三农问题的原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根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着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严重减缓;农民就业严重不足;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农民对土地、对政府的预期严重下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等等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上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广大农民以小农经济的形式进行简单再生产,大多数农民从来没有富足过。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解放前夕,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形成了封建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少数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使得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转移到了城市资本家及国外资本家的手中。加上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形成的尖锐矛盾,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第二,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被限制在狭小的土地上生活,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造成了农村的愚昧和贫困,而且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转,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如果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带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本质根源,那么使农民回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状态,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中国几十年来的偏向城市的财政体制使得农村成为过度的“输血者”,兼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直接加剧了三农问题的深度。金融机制对农业和农民的歧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少了强有力的外围支撑。

二、城镇化道路和三农问题的关系

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具体路径。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城镇化的过程,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与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把中国分散的农村工业适当、合理地聚集起来,以工业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到城镇的步伐,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形成聚集效应,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2.2%∶33.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其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滞后。所以,发展城镇化,一方面,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提高农村人均劳动力的土地拥有量,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是人类文明和文化荟萃的集聚体,城镇文明是构成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还承担着创造和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任。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时,城镇文明的普及率才能达到90%~100%,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城镇的现代文明。根据1998年统计资料计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文盲率降低约0.25个百分点。

三、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户籍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社会结构

以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后,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不断地消失,市民享有的特权在逐渐弱化,原有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开始松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建立新的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1)取消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办法,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和按居民固定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分类统计制度。(2)放开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入城壁垒,准许在小城市生活数年又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申请与普通市民一样的常住户口。(3)松动大城市户籍制度,为两地分居夫妻、异地子女父母入城提供方便;对于在大城市有大量投资,拥有房产、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允许其在城市落户。

(二)进一步加速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已经“离土离乡”,到城镇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了市民。而农村土地制度却没有随着农民身份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许多农民在城市有了工作,农村的责任田就抛耕、荒芜。为了避免农业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促使农民真正“离土离乡”,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改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从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合作开发,以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折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土地入股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村、乡有进入城镇居住的优先权。三是成立国土资源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土地的开发、征用和管理。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明确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通过兼并、联合、合资、股份化等形式扩张企业规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县城或县域内城镇集中。乡镇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强度。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中国城镇化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广开门路,寻找资金来源。由此,必须改革原有投资体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1)中央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2)加大地方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地方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占总投资的20%~30%。(3)通过银行发行建设债券等直接融资的形式吸纳社会上的游资。(4)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5)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金融资本向小城镇流动,以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6)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以及农民个人向城镇建设投资。

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版

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