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3: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

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生活出没的主要空间,将其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自这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我们分别称其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构成教育的主体,缺一不可,又不可分割。相对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教育因素,建立合力开展工作的网络,有助于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这比班主任教师一人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骨干——班主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两者之间通力合作的方法与技巧,是一门必修课程。

首先,我想谈谈我总结出来的几种家校沟通合作的错误倾向:

其一,告状式家校联系。这种合作方式仅仅在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倍感无能为力时发生。这种沟通方式的存在非常普遍,以致家访成为学生犯错误的另一种表述。我曾以“你对家访的看法”为题对本班42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喜欢”家访的仅6人,占14.3%;“无所谓”的11人,占26.2%;而表示“不喜欢”的竟有25人,占59.5%。25人之中,大多数都有被“告状”的经历,其余未被“告状”过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家访,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过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数据表明,学生拒绝这种告状式家校联系。作为教师,你的出发点绝对是关心学生,但这种关心方式并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相反如若处理不当,还会激起学生的敌对情绪。当他发现,他的老师缺乏某种能力,只会狐假虎威依靠自己父母的威严的时候,他将对该老师失去所有信赖与支持。

其二,家校教育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的效力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世界观、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与标准上产生错位乃至严重分歧的时候,双方教育效力都将大打折扣。这和力学的某些原理有相通之处。所以保持家校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连贯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合力。

其三,在教育问题交流上,重事实陈述,轻过程与方法的探讨。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教育的效果,而决定教育效果的通常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表现,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原始动机。与家长沟通,如果只限于学生的表现如何如何并到此为止,然后彼此独立依照自己的习惯去开展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步调,势必影响教育进程。

那么,如何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建立有效开展工作的网络,确保更多积极因素的整和呢?我想再来谈谈四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中积累的一些浅薄看法: 第一,作为班主任教师,首当其冲应该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家长是教育活动的合作者,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沟通合作过程中,家长也应参与到商讨如何使孩子更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教师应该明确,差异是沟通的基础,但沟通不是为了排斥差异,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教师应当了解,要实现有效的沟通,沟通的参与者必须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平等的沟通机会,并且都愿意倾吐自我,尊重彼此的观点,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同时,沟通的参与者都被沟通活动所吸引,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

第二,构筑信任平台,这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与合作的关键与前提。在丰富的班级教育资源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很重要的一块。因其以情和爱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和力量的教育,学校教育无法与之匹敌和比拟,但是可以跟它连接和匹配。连接与匹配的关键仍在于感情上的信任这根韧带。魏书生曾说:“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这见解把握住了人性的弱点,学生受用,对家长也同样受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我们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同样沟通家长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家长感到我们不是在训斥他的孩子而是在帮助他的孩子。这样,你就站在家长的心里去了。所以,家校联系时忌讳告状式的沟通方式。联系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孩子所犯的错误,还应该有孩子取得的点滴成功与进步;不应该局限于孩子的行为,还应该有孩子的思想、情感与情绪;不应该局限于孩子的学习,还应该有孩子的校内外生活。“教育植根于爱”,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若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家长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大大增强家长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第三,把握沟通原则与技巧,多与家长探讨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保持步调的一致。家访中,班主任应做到“四善”,即善于倾诉、善于询问、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善于倾诉就是要提出问题,同时要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尽量避免“登门告状”、“漫发牢骚”的印象。倾诉的时候班主任应找到向家长提出要求的适当形式,语言尽可能委婉,最好用建设性口吻。如:“你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你能否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善于倾诉,也要善于询问、倾听和引导。教师千万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剥夺家长讲话的机会,要善于捕捉机会开放式提问,激起家长说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反“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必然善于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询问、感受并且耐心倾听。对于家长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观点应予以说服工作,向他们解释这样做对孩子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切忌将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家长身上,不仅证明班主任的无能,而且证明班主任的不负责任。

家访结束时,应进一步拟订教育学生的措施。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交换过意见之后,可以共同制定出教育学生的方法措施,要明确家长和教师的分工,以便密切合作、互相配合。

第四,考虑沟通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沟通方式有直面交谈、电话联系、书信来往、同学转托、家长会等,其中直面交谈又分班主任登门拜访和请个别家长到校座谈两种形式。不管哪种沟通方式,都有其特殊的适用情境。班主任要灵活处理。

例如,用信函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信息虽然非常费事,但也有其独特的适用面,写信适用于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家长个性固执或性情暴躁,与其交谈,难以形成共识,容易引起负作用,而用联系信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示方法,容易被学生家长接受,并触发一些冷静思考,从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是遇到不宜面谈的问题。如学生有偷摸、早恋等行为,向家长面对面挑明,一则家长脸上无光、很尴尬,再则容易导致家长的过激行为,如打孩子。而通过家长联系信,可以含蓄地指出学生在校内外的有关表现,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家长的警觉和重视。

以上是我关于家校通力合作的一点实践经验和看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统一方面,只有学校(班主任)、家庭明确分工,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有效加强沟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研讨会发言稿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读书体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对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关系

家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材料)

浅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