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8: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报告

北方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石,是“两课”体系中历史最久、也最稳定的课程。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特别是1993我校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两课”改革试点单位后,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多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研组一直致力于把这门课建设成高水平的优质课程。1998年,本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经2003年复评,再次被评为“校级优质课”,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测评中,本课程多年来一直处于优秀课程前茅。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申请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现将近年来课程建设情况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新时期具体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学科阵地之一,一方面必须充分贯彻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向性和时代先进性;另一方面,本课程还必须时刻关注和吸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最具知识性、科学性的内容教育学生,充分遵循和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

本课程根据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断加强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坚持以“三观”教育为核心,体现时代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需要。

二、近年来课程建设的概况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以奠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我们首先致力于抓好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

教研组由资深教授担任课程建设指导,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教学组长,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研究教学和组织政治与业务学习。教研组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建立教学规范,实现规范化教学;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相互听课,促进教学交流,在教研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试题库、集体阅卷和教师考评制度,实行教与学的考核结合,考核公正、规范。

教研组活动突出教学问题讨论、理论问题研究、社会实践等主要环节,以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为搞好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问题讨论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充分表达和交流意见,使教研室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问题研究是教研室活动的中心内容。我们采取专题主讲制,提前准备,其他教师随时提问,互相切磋。使教师知识面不断扩大,理解层次加深,逐步提高运用理论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考察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扩大教师的视界,了解抽象的理论如何反映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教研组每年组织赴各地考察或进行“红色之旅”,如在浙江、江西、上海、四川、陕西等部分省市的社会考察,使教师有机会接触实际,增强授课说服力。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讲授中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信仰坚定,心系学生,在教学中倾注满腔热情,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从哲学高度解决学生深层

2 次的思想疑惑。教师备课充分,资料丰富。善于互相学习,切磋教学经验。同时我们欢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说明。对于学习哲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还给予个别指点和具体帮助。

同时,我们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更多学生的直接参与,通过开展学生上台作主题发言、以班为单位选派代表分组辩论、自愿结成小组集体写作论文等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只选择重点问题来展开讲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多地开展研究讨论和撰写小论文——这种在西方被称为“Seminar”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被证明富有成效。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为使抽象的理论学习生动而不枯燥,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如,哲学课中有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我们给学生放了一段十分钟的短片。并给出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下课搜集资料,准备下次课讨论,而且讨论的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使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同步思维。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思想。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主动看书、关心国内外的时事,并学会认真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讲解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做成课件的形式,准备十到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并且讲课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于学生专业的差异,学生制做课件的方式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区别。通过这种互换位置的教学方法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方式有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启发独立思考和平等讨论问题;学教材和读经典著作相结合,注重夯实基础和理解思想方法;读书与写论文相结合,注重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理解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更新上,我们努力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探索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幻灯、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现代

3 化的教学手段具有想象生动、直观逼真、引人入胜的特点,它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式体现出来,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及重大国内外事件的音像片引入教学过程,为理论教学服务。如宇宙大爆炸学说、爱因斯坦相对论、意识的起源的资料片,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等抽象的理论。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生动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较以前更好的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于延庆召开的暑期备课会上,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现状,结合我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初浅了解和运用于教学的初步尝试,我们以《关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哲学课教改实践的几个问题》为题,作了一个主题发言,基本内容包括:公共哲学课教改面临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机遇、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技术支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大关键等。这个主题发言的内容,后由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内部《简报》详加介绍,应该说,对北京市各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媒体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后来,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演示系统》。这一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内容构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方式方法的新颖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使用制作的易操作性和可开发性;听课对象的广泛性、可接受性和实效性,以此获得了好评。曾在北京哲学研究会组织的活动中做观摩教学,在2003年底学校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

3、改革考试方式取得一定的成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应体现综合性评价原则,即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小测验。每学期安排两至三次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第二,校外参观、撰写观后报告,并对报告加以点评,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第三,课堂讨论。教师确定讨论的大范围,由学生拟定论题,学生主持,并由学生代表

4 组成评委,评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它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其口才与胆量,因而是平时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依据。

期末考试除了常用的闭卷形式外,我们也曾尝试开卷形式等。总之,我们希望考试应成为敦促学生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应付的负担。

4、加强服务于教学的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以教研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改与教学研究。完成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校级科研课题3项、校教改课题2项。另外,在研的课题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规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北京市教委课题,1项校级重点教改课题。

课程教学组加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涉及价值理论、人学理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文化理论等,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已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研究了当前理论教学和学生思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经济活动中的文化问题,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等研究的有关成果,推动了教学的理论深度、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提高。

近年来完成的教改项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喜闻乐见互动式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演示系统。校教改重点项目“面向素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也将结题。现已出版了理论研究专著、合著及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论文30余篇,其中教改论文6篇。这些教改与学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推动了教学的深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程教师队伍已非常顺利地实现了新老交替,形成了结构合理、具有学术后发优势、富有活力的教研团队。

目前,课程任课教师5人,全部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教授所占比例较高,但整个队伍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全部为中青年教师,年龄梯次适当、结构合理。25-35岁教师2人,35-45

5 岁2人。45-55岁教师1人,形成了一支在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目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形成了一支中青年相结合、年龄梯次合理的教师队伍。

知识结构有互补性,学历层次较高。目前,1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1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教师都获得硕士以上学历,课程组成员之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中国传统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专业分工,在互补的基础上构成了整体优势。

中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并得到切实执行,取得良好效果:一人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研究;一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计划三至五年内哲学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0%。

6、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增加经费投入。

学校每年为“两课”的建设和发展给以经费的支持。特别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两课”改革方案下达后,学校党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两课”教学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在教研室经费投入、图书资料等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委派党委副书记亲自抓“两课”教学。他们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同院领导一起参加课程内容讨论,组织师生座谈,及时了解授课情况和学生反映,提出改进办法,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7、注重课程整体发展,教研成果稳步增长

获我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校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北京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

三、基本特色和存在问题

1、基本特色

▲注重哲学素质教育,使本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到核心课程的作用。

我校是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人文素质教学是我校的传统 6 特色。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是哲学教育。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提高人文素质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与对当代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与对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思想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析结合起来;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与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研究结合起来。

通过我们的工作,本课程不但真正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同时发挥了作为人文素质核心课程的作用。

▲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收看影像资料及主题讨论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结合热点问题以实例加以阐述,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化,体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观看录像《意识的萌芽》或电影《宇宙与人》等,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辩证法这一部分,可就“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进行课堂讨论,并组织参观有关科普展览,还可与学校宣传部门联合举办相关内容的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理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使深涩的理论趣味化,并使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信息化多模式教学系统,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良好的沟通。 “计算机校园网多模式教学系统”是我校自主研发的开放式模块化网络教学平台(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使用这套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同时具有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强、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等特点。本课程通过对这一系统的有效利用,课程基本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师生之间也有了非常好的沟通,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基本形成了以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媒体四要素组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指定时间段在线答疑和不限时探讨问题;接受并认真反馈学生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相互沟通,发挥积极的教

7 书育人作用。

2、存在问题

由于生师比例较大,有些改革措施还不能全面适应。 教学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四、精品课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努力方向

1、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的学习研究型团队,提高整体的教学科研能力。 哲学课程组一贯注重师德建设,“德业双修、学行并进”是我们共同的座右铭。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加强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我们不断实践的内容,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哲学课程组一贯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多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培训、在职学习、访问学者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目前,本课程组已经是一支学术功底扎实、教学水平业务水平较高、知识结构新颖、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学习和研究没有止境,还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同时,不断拓宽哲学教师的知识面、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

●在3-5年内,有博士学位者应达到80%。

●在近5年内,本课程组高级职称教师(含副高职称)比例争取达到80%。 ●考虑再引进青年教师1名。在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全面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作为承担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主要课程组,必然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人员紧缺,教研组也将考虑再引进青年教师1名,以保持课程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适应进一步增设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的需要。

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我们课程组将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关系融洽、群策群力,既相互协调、帮助又各自发挥主体性的队伍。

8 哲学课程组在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所有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逐步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并在一些重要的科研方向上形成合力和优势。

2、哲学理论研究得以加强,哲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得到提高。

深入广泛的科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是促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增加课程教学科学含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保持教研组发展后劲的根本措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组将围绕批判性思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哲学诠释理论、思维学与精神学研究、西方后现代理论、科技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在一般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哲学教研组全体教师重点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这些问题主要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集体主义精神、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的辩证法、现代化与人的自我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共产主义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等相关问题研究。同时,吸收他人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融入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课程教学的科学含量。

同时,进一步加强教改研究,增加教改立项,并不断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及时搜集有关资料,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应的课题组集体攻关,适时加以推广应用。

3、加强教改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

●努力探索“研讨式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不但要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的转变。为此,要适当增加学生参与研究和讨论的环节,通过师生对话研讨、设置专题教学、撰写专题论文、教学音像作品观摩、专题演讲与辩论会、自由发言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9 ●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问诊式教学法”。

所谓“问诊式教学法”,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学生向教师咨询有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向学生询问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不存疑或有疑不问,答疑时间流于形式等情况,教师要主动质疑,在答疑时间等以适当方式邀约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加强以实效性为导向的系列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面向素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综合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实效性,以教学实效性如何作为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推动一系列小的教学改革。

●同时,还要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大气力。

每位哲学教师要制作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电子演示课件,并在已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演示系统基础上,开发出一套更精良的、可通用的课程演示课件。同时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门培训,回学科后进行传授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举办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提高全体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

4、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社会要求,尝试新的考试方式改革。

在期末考试原来采用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考试方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其它行之有效的考试方式。

●尝试和逐步推广“择优撰写论文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择优撰写论文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根据较大范围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更愿意以撰写论文的方式作为期末考试的方式,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研究并撰写论文取得切实成效而准备采取的一种改革方式。具体操作是以一定方式在学生中择优选出约10%的学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作为期末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以代替期末考试;其余的学生则进行统一的开卷考试。这些学生的选取根据上课回答问题、课堂分组辩论、课下读书笔记、平时论文写作等方面综合评定,确定名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写作课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论文的成绩来确定,不再参加统一的课堂考试。

这种考试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促使学生为争取以做论文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抓紧平时的学习,培养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思路,改变传统重视考试结果的

10 学习思路。这也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5、拓展新的教学实践基地,努力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各项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社区或者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接触现实生活。在社会实践经验和课堂的理论教学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思维特点,同时让学生亲身感受哲学并没有脱离生活,而是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在社会社会生活中领悟、学习哲学。

选择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带出去,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

●我们将努力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

如:自然博物馆、北京科技馆、中国天文馆、锦绣大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等,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

●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观、考察活动,尽可能与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事先应有周密地计划与安排,对于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专门时间给予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增强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利用寒暑假学生回家的机会,给学生布置调研题目,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感受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实践性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从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6、进一步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拓展素质教育延伸课程。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中心课程建设,整合课程内容。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合并。教学内容立足基本原理,追踪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及时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7、加强教材建设,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11 由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发行,因此,我们执行有关规定,不编写教材,只编写教学辅助教材。

●充实、完善《哲学素质教育经典案例选析》。

在以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案例选编》基础上,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整理编写《哲学素质教育经典案例选析》。

8、加强资料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进一步加强学科资料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与研究资料库内容,选购、不断更新相关资料,及时补充案例及相关音像资料,提高资料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幻灯片及教学影像片分类整理,在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助教学演示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现实性更强、音像效果更好的通用电子课件。

优化辅导教学资料。将重新整理编写的《哲学素质教育经典案例选析》。结合历年考研辅导材料,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集》,供学生上网自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组将以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市级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为学校建设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组 2006年4月18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报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