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7世纪19世纪西方芭蕾史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4: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7世纪---19世纪西方芭蕾史

一、宫廷芭蕾

宫廷芭蕾是在1643-1715年路易十四执政的“法国宫廷”,也标志着芭蕾艺术的真正形成。当时的路易十四喜好芭蕾,不仅使芭蕾兴盛起来,还成为提高君主威望以及显示法国国力的工具。

1661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芭蕾教育机构“法国皇家舞蹈院”制定了沿用至今的芭蕾术语和动作规范,经典之作《夜芭蕾》。

1699年,因路易十四自身的原因在参演完《美丽的情人》后就退出了芭蕾舞台,授权在巴黎成立歌剧院,允许在宫廷以外的地方演出。这样就结束了宫廷芭蕾的黄金时代,促使芭蕾进入“剧场”和民间。在此期间录用了一批艺术家,吸取了“音乐与戏剧”中的许多表现手法,造就了法国芭蕾的“巴洛克”演出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也因此在古典审美原则和巴洛克风格饿导引下制定“古典芭蕾”的舞蹈技术规范和“崇高型”表演风格。由此将芭蕾推到了17世纪的最高峰。 从宫廷走向剧场期间出现了一些典型的艺术家: 舞蹈家皮埃尔·博尚

他是皇家舞蹈学院的首任院长也是路易十四的芭蕾教师,他规范了芭蕾手脚位置;把哑剧和舞蹈技巧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法兰西风格;同时他还是舞谱的创始人。 音乐家让·巴布蒂斯特·吕里 他是皇家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也是法国“宫廷芭蕾”的奠基者

1653年为《夜 芭蕾》作曲和编舞;创作了大量的歌剧芭蕾作品;还同莫里哀创造了“幕间芭蕾”和“喜剧芭蕾”。也因此在17世纪下半叶芭蕾被史学家称为“吕里时期”即“歌剧芭蕾”时期。

为此做出的贡献:

能把握宫廷芭蕾艺术的特点,熟悉舞蹈技术,迎合法国宫廷观众趣味。

能巧妙运用意大利职业的优秀传统,探索创造新形式,力图使芭蕾逐渐从“出场”集锦向“独立”的芭蕾舞剧演变。

利用具有一定节奏的“诗歌朗诵”作为旋律主线,将若干场舞蹈节目串联到一起,使舞蹈与剧情产生关系,让舞蹈具有一定的内容。

注意“舞蹈与音乐”的联系,为博尚等舞蹈家提供自由发挥舞艺的芭蕾音乐。 剧作家莫里哀

同吕里创造了“幕间芭蕾”和“喜剧芭蕾”

在17-18世纪期间出现了启蒙之光,启蒙主义者抨击共同芭蕾的浮华纤巧、华而不实的“巴洛克”风格,提倡现实主义表演风格。

18世纪的法国芭蕾仍有很深的“宫廷消遣”烙印,男子垄断芭蕾舞剧的局面被打破。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芭蕾舞池上涌现出马戈利和莎莱(对比与马戈利和莎莱,马戈利更贵气,长腿,重视舞蹈动作,善于技术技巧,以“形”为主;而莎莱更民情,以抒情见长,重视戏剧情节,善于表演,以“神”为主。她俩都是之后芭蕾史上两种舞蹈表演风格的先驱),安芝奥林尼与诺维尔。

宫廷芭蕾时期被史上称之为情节芭蕾之父的乔治·诺维尔是舞蹈“革新”家从虚华步入现实;是“情节”芭蕾创始人舞蹈的“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舞蹈理论家,强调芭蕾不应是歌剧的附庸,或身体的杂技,而应是情节自然“没有对话的戏剧”。芭蕾“哑剧观”是诺维尔芭蕾观的核心观。此外还有诺维尔的入室弟子让·多贝瓦尔,代表作《关不住的女儿》 18世纪法国芭蕾的困境就是芭蕾舞步的“矫揉造作”同启蒙思潮对“自然”追踪的争锋相对和芭蕾表现形式的空乏无力同“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

二、浪漫主义时期---芭蕾的“白裙”世纪

浪漫芭蕾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兴盛在德国、法国、英国、俄国。由于当时正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和品格欲求再加上工业革命进步的诅咒,才推动了浪漫芭蕾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芭蕾主要倾向于个人情感、想象、身份、能力;风格是靠直觉、感觉、理想、自然、民间提取的;主题上比较偏向于自由、自然、平等、民主、民族、英雄、博爱;特征奔放语言、奇特想象、神话塑形、理想追求;手法比较表现、夸张、诗化;特点是反思启蒙主义、归复文艺复兴、留恋中世纪、求助自然本性、重返民间民众、寻觅异地他乡。 种种原因下芭蕾变得浪漫化。主要表现在内容和题材走向鬼神化,舞蹈技巧走向轻盈化,表演设施的发展(比如瓦斯灯的发明、大幕的发明),表演形式的革新。

浪漫芭蕾的动作是垂直向上的,舞者穿着白色纱裙,主要描述了神话、传说、名著,在技术方面突破了古典规范—“趾立”。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塔利奥尼父女、佩罗、圣列翁、艾斯勒、狄德罗、格鲁什科夫斯基和布农维尔等,其中玛利亚·塔利奥尼是19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大师,被誉为脚尖功和脚尖鞋的发明者;主要代表作品:《仙女》《吉赛尔》《葛倍莉娅》。

从宫廷芭蕾中卡马戈的露踝长裙到莎莱的弃鲸骨穿细绵再到诺维尔时代的“图尼克”最后到浪漫时代的“白裙芭蕾”,它们的主题形象多为身着过膝白色长裙的仙女、精灵、幽灵而得名,白色纱裙的使用有助于体现浪漫芭蕾舞剧中轻盈飘逸的审美理想,趋短化的走势也使得“三长一小”这一肢体特征成为后世芭蕾女演员的审美标准。

浪漫时代的三个代表作品代表着浪漫芭蕾从兴起到衰落的三个阶段:《仙女》为浪漫芭蕾的处女作,1832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由塔利奥尼父女共同创造同时开创了后世浪漫主义芭蕾风格,轻盈的脚尖舞步和飘逸的过膝摆裙成为后世芭蕾的标志性动作和典型服装,以及之后芭蕾女演员的传统和标志。《吉赛尔》为浪漫芭蕾的巅峰之作,1841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由让·科拉利和朱尔·佩罗编导,阿道夫·亚当作曲,戈艾蒂编剧,卡洛塔·格里西主演,主要描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吉赛尔》代表着浪漫主义芭蕾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是悲剧芭蕾的代表,群舞编排蕴含的“交响舞蹈”思维的萌芽。《葛倍莉娅》则是浪漫主义芭蕾的衰落之作,出之于19世纪60年代,由圣列翁根据霍夫曼童话《沙人》改编,当时的法国人民生活困苦,人们为了寻找精神的慰藉,再加上一些舞星的告别舞台,浪漫主义芭蕾失去了昔日光辉。

三、古典芭蕾

古典芭蕾19世纪在东欧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19世界80年代随着西欧芭蕾的衰败期,而当时东欧与西欧在工业发展、市场开发、对外贸易都打开了文化交流,产生了通晓的需求,保留和发展古典芭蕾的历史任务就落到了俄罗斯的身上。 西欧与芭蕾的情缘:

17世纪末,芭蕾传入俄国,最早有流亡法国的苏格兰军官尼科拉·利玛编排的俄国舞剧《奥尔甫斯》

18世纪中叶,女皇聘用法国人朗代为陆军武备学堂学生传授西欧礼节和舞蹈 1738年成立了俄国第一所舞蹈学校—皇家舞蹈学校 1742年成了圣彼得堡芭蕾舞团

1773年莫斯科教养院内设立了芭蕾舞班 1776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固定的芭蕾舞团,重金和尊崇中吸引了大量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芭蕾艺术家。通过西欧艺术对俄国的培养和创作促进了俄罗斯芭蕾的发展建立了“俄罗斯芭蕾学派”

19世纪后半叶开创了“古典芭蕾”这个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

古典芭蕾出现在浪漫芭蕾之后现代芭蕾之前,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古典芭蕾大师马里乌斯·彼季帕、俄国芭蕾天才编导列夫·伊万诺夫。 这一时期的芭蕾特点比较恢弘气势、宏大主题、意蕴深沉、氛围浓重、极具震撼力,复杂音乐舞蹈喜剧结构----不同造型主体的发展和对比,独舞与群舞动作的相互配合,图形和节奏的有机变化,音乐与舞蹈的有机合成。

古典芭蕾时期出现了一个学派“俄罗斯芭蕾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特征是:

典雅华丽又不失火热激情

在俄国民族文学艺术民主主义传统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法兰西和丹麦三大学派的精华,结合俄罗斯演员的形体特点

通过博拉齐斯、约翰松、切凯第几代人的努力,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十月革命后,瓦岗诺娃、塔拉索夫、密谢列尔、叶尔莫拉耶夫、普希金等人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俄罗斯体系,为国内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 “俄罗斯芭蕾学派”诞生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人才

马里乌斯·伊凡诺维奇·彼季帕。法国芭蕾编导,俄国古典芭蕾之父,俄罗斯芭蕾的奠基人,为古典芭蕾确立了“双人舞”和“性格舞”这两大模式。“双人舞”多以浪漫爱情为主体,按照ABA的三段式结构来演,能全面展示男女演员的各方面条件,其中还有“大双人舞”,为整部的压轴,通常由大团圆结局;“性格舞”对一国情调的民间舞加工改造都的舞段,又称“代表性舞蹈”,他的代表作品有《堂吉诃德》《舞姬》《睡美人》《灰姑娘》《天鹅湖》《雷蒙达》,彼季帕自幼对西班牙舞有所研究,将古典芭蕾和性格舞蹈两种形式时而互相替换,舞剧艺术的交响化,戏剧性与舞蹈性得到了完美结合,非常重视情节舞和哑剧场面。 列夫·伊万诺夫。俄罗斯便到家,被称为“俄罗斯芭蕾的骄傲”,是彼季帕的徒弟,共创了《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铺垫了早期的交响编舞。 对比彼季帕和伊万诺夫,在音乐上伊凡诺夫“托乐言情”,音乐是舞蹈之灵魂,彼季帕由内至外,舞蹈是音乐的上帝;舞蹈理念上,彼季帕是古典主义典型代言,伊凡诺夫是印象主义气质和时代敏感。

西方芭蕾史

西方芭蕾史纲23

西方戏剧史

西方设计史

西方美术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芭蕾史纲历年试题75分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园林史总结

西方经济学说史_期末试卷

17世纪19世纪西方芭蕾史
《17世纪19世纪西方芭蕾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