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第9周通知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2: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第9周通知

通知一:

学校科研主任会议通知 宋建国

各中、小、幼及有关局直属单位:

为扎实推进本学期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发挥“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科研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定于4月19日(星期五)下午1∶30分召开学校科研主任会议。会议地点:教师进修学院4号楼二楼多功能厅。会议重要,请各单位的科研主任准时出席。(注:因学院车位有限,请南桥地区的主任不要开车)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4月10日

通知二:

少先队通知

时间:4月17日(周三)下午1:00黄洁、王晓芳

内容:《以创新助推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市少先队名师封惠平主讲 对象:2012辅导员培训班学员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地点:青少年活动中心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胡引妹)

通知三:

2013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分享智慧”

征文评选活动启事

各中小学、幼儿园科研室:

2013年“黄浦杯”长三角征文又开始了,现把由主办单位签发的“征文启示”(见下面)进行发布,同时附上本次征文的范文(范文见《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三期的“我们是这样吸引老师参与合作的合作公关的教学研究”及《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四期的“合作公关的教学研究”,供参考。

请各科研室根据征文要求认真组织发动,并做好指导工作,择优推荐1至3篇,届时由区评选出等第奖若干,再择优选送参加市级评选。各校于2013年5月30日之前将征文稿(2份书面稿及1份电子稿)送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顾婧老师。

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4月7日

2013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分享智慧”

征文评选活动启事

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参与教改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材料,而且通过交流、分享、合作,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推进了学校教科研的发展。

分享智慧,是指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或研究活动。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科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总结提炼有关经验成果、交流传播有关分享智慧的做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写作水平,《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以及长三角城市群教科院所将联合举办2013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分享智慧”征文评选活动。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加。

来稿评选要求:

1.体现“分享智慧”的基本特征,即紧扣“交流、分享、合作”的主题,

注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不追求理论深度。

2.选择适当的研究视角和载体,可以从集体备课、磨课赛课、课堂观察、

师徒结对、专家指导、教师评价、读书小组、科研写作、教研沙龙、非

正式研究、小课题研究等角度切入,归纳提炼某一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不求面面俱到。

3.写作形式不拘,可以写成论文式的经验总结、叙事性的案例、创意的方

案设计。注意反映不同分享形式的问题背景、基本思路、实践过程、操

作要点、体验感受等主要环节。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写作形式,体现出各

自的特点。

4.征文篇幅一般以4000-6000字为宜,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中公开发表。

5.参考材料:有关“分享智慧”的文本实例及理论阐述,可浏览“上海普

教科研网”或查阅《上海教育科研》杂志今年“黄浦杯征文”的有关文

章。

本次征文设

一、

二、三等奖若干名。优秀作品将择优在《上海教育科研》杂

志上陆续发表,并在征文活动结束后结集出版。

《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杂志社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

2013年3月

我们是这样吸引老师参与合作的

———以《教师课题研究精细化指导探索》为例

“合作”就是利用差异资源,通过联合互动,产生积极效益。“任何合作都必须具备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1]下面借助于合作四要素的分析框架,以《教师课题研究精细化指导探索》为例,通过讲述基层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的故事,来阐释合作要素之把握。

一、合作开端:主体的意愿

⒈差异使合作有了契机2009年1月,申报的《教师课题研究精细化指导探索》被立为浙江省2009 年度教科规划重点课题, 我们两个是主要研究者。我们以工作中收集的几十个中小学教师研究,以及科研管理与指导中的实践层面问题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对象,目的是如何让一些过于“理性”的教育科研理论,尽量转化为中小学教师“看得懂、用得上、见效果”的操作参照。这些问题除了我们自己能解决一部分之外,还有许多很难在规划时间内完成,需要吸收部分教师参与研究。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注意到:一些科研做得比较出色的优秀教师(包括学校教科室主任),虽然对于科研方法论有着比较深刻的体验,也积淀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但是他们中的多数操作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缺少一定的理论提升,即使有所提炼也可能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如能把这些具有一定原创性的实践经验或技巧总结提炼出来, 对一线教师的科研是有力的帮助,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与指导也是一种支持。相对于一线教师,作为基层教科研人员,我们虽然缺少教育科研理论的系统熏陶,所懂得的理论仅是“一知半解”,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提升能力的; 而我们手头握有的实实在在事例并不多,要使“理性”的科研理论通俗化就需要这些鲜活的素材来支撑;我们可

随访中国知网等数据资源库,信息比较灵通,可把形成的研究成果及时用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指导之中,以获得新情境下的实践检验与改进。

⒉共同愿景促成了合作

我们向一些个性比较了解的、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含学校教科室主任)主动发出邀请,真诚希望能合作解决教育科研中的一些实践层面问题,而这些老师也有通过总结自身科研实践的经验来提升能力的需求,并且能切实担当研究的任务。我们提供了二十多个中小学教师研究以及科研管理与指导实践中的当下问题,作为合作研究的建议方向。让这些有某一方面科研体验或鲜活素材的老师,根据自身的基础与特长对号入座,自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大家协商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起合作探究十几个子课题。我们为总课题一方,负责把握选题方向、提供文献情报、共同梳理思路、随时把脉问诊、最后修改审定、推荐发表论文等全程跟踪服务, 争取子课题在台州市教科规划办备案,子课题成果作为总课题成果的组成部分予以分享。教师为子课题一方,在总课题引领下学习吸收相关理论,挖掘自身与实例内涵,对接理论与实践,生成课题成果“毛坯”,并努力打造成为科研精品。这样,我们的主动与老师的自愿,在情感态度、心理相容度与认同感等方面取得了一致,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使得个人愿景汇聚成为共同愿景(目标),成为大家不断学习与研究的动力和焦点。在共同愿景的激励和引导下,大家形成合力并执著地去追求。

二、合作期待:分解的任务

⒈系统分解研究主题

合作是以任务来维系的。确定了要合作解决的主题,只是个大概的研究方向,需要系统地进行主题分解。大家先是广泛检索相关文献或做个摸底调查与咨询, 在充分研读文献、明晰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尽量罗列出相关因素,画出“问题树(思维导图)”。然后合作者集中研讨、辩明概念,依据目标全面评估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解决的可能策略,笼统的主题就被分解为几个明确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具体任务。这样, 大家就能清晰地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确切知道自己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与责任。系统分解研究主题,就是要用整体意识、全局观念和动态平衡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与分解任务,这样既不片面、零碎,也避免了疏漏与偏见。它也为合作研究的分工提供了依据。如,受书法“描红临帖”、美术“描摹写生”学习规律的启发,我们萌生了对教师课题新手培养规律的探究念头。张春燕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安洲小学蒋燕萍老师,她是一位三四岁孩子的母亲,近年来在教育科研方面进步明显。我们跟她聊起研究设想时,蒋燕萍提出了可从观察“小宝宝怎样学走路”入手。由于她刚经历过孩子学走路的过程,所以很快理出了“小宝宝学走路”的一些规律,感觉培养课题新手“起步最要紧”。如果仅仅是借鉴“小宝宝学走路”的模型,那么可能会忽视成人的心理感受,得出的培养规律存有偏差。于是,大家分头参考有关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文献,比较一些科研新秀的成长过程,采访课题成果获奖者的感受,从中总结出课题新手培养要“唤醒内驱力、着眼合适点、开步做中学”[教师课题新手起步策略.青年教师2012⑿P.34-36]。

⒉明晰彼此的分工与责任

明确了合作的具体任务,通过分工,予以分配与落实。要充分估计合作各方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以及完成任务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可以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如,因源于我们的概念图应用研究,坦头小学的省规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一直被我们关注着。“思维导图可能是一种快捷梳理研究思路的有效方法? ”我们对于课题方案的设计已有了较多的积累与思考,发表过论文《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学与管理2009⑸P.24-27],而王锐老师是该校课题的研究骨干,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技术。于是,以王锐老师曾经参与研究过的省规课题《天台山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与

实践研究》为例,我们负责解剖“主题分解的思维过程”,王锐负责绘制图形逐一展示变化轨迹,这样联合梳理出了“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对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图式分解”的操作流程,以及寻求子项问题解决设想的分析框架,最大程度发挥了各自资源的作用,实现了理性与技术的对接。[2]我们不失时机地向一线教师推广这种“主题分解”的图式方法,教师们反映“比之常用的分类法,更为直观高效”。

三、合作行动:共享的规则

⒈践行共同约定规则

规则保障着合作的有序与有效。它是在合作双方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规则一旦确定,合作各方须共同遵守,而不论其在合作体外是什么身份和角色。由于这些子课题是我们出题(仅限于课题研究规律的探索)、定向招募老师参与研究的合作项目,起初有个别老师误以为是“让教师做”或者“给专家当配角”。为消除这一偏见,要紧的是我们先摆正角色,在协商中寻求共识。事实上,我们与老师之间努力保持平等的合作关系,坚持在一个合作体中不同角色“一起做”。围绕面对的科研实践难题,大家彼此相互依赖,承担各自的义务, 共享经验与成功, 积极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如,地处农村的三合小学章亚萍老师在科研指导方面业绩不俗,我们便约她一起总结一下相关经验,然而几稿下来,总觉得没有合乎我们的口味。她试着向杂志投稿并发表了,不过没有告诉我们此事,而是继续调整思路。经过大家反复辨别,原来是理念上出了偏差,以为“农村是落后地区,教师科研水平低,自然不会选题”。实际上“农村独有的地域特色是不竭的资源,农村教师只要‘因地制宜’就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课题”,由于换了个角度看待,大家很快从大量实例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教师七个选题策略[因地制宜:农村教师课题选择策略例谈.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⑴P.22-24]。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我们应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老师共享个人知识经验,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分享老师的想法,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共轭效应”。此后在课题点评中,我们力求做到“望(细心解读文本)→闻(静心倾听汇报)→问(耐心征询疑难)→切(用心点拨沟通)”[望闻问切: 深化课题点评.教育科学论坛2012⑾P.28-29]。由于我们认真地践行约定的规则,参与合作的老师对我们很信任,也很投入。

2.置研究成果于试用中

坚持“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我们合作研究的原则之一。由于我们解决的是自己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并与一线教师广泛结缘,我们就能及时地把研究结果应用于新的情境或区域科研管理与指导实践中,通过面对面研讨、专题报告、网络交流等形式与学校、教师沟通,根据他们的反应逐步调整、充实、完善,直到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科研成果(智慧)。如,玉城中学陈木香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颇有建树,并尝试过“结题答辩会”。我们与她就“如何有效组织结题答辩”达成合作意向, 但是查阅文献后发现别人在这方面已有成熟经验,于是大家盯上了较为普遍的基层学校教科室“管理缺少过程性指导、成为上下级的中转站”现象。经过几次三番调整自己的心智模式,大家开出了基层学校治理结题阶段该现象65的药方:“对准备结题的课题进行材料验收→对合乎规范的课题进行文本评审→对相对成熟的课题进行答辩展示→对修改完善的课题进行整理上送”[学校教科室结题阶段的组织与指导.教学与管理2012⑿P.35-36]。能有效吗? 2012年下半年找了几所学校尝试,经过锤炼的课题成果质量和教师科研素质明显提高, 然而有学校因缺少素质过硬的科研骨干、教科室人手不足和使用技术不善使各项措施落不到实处。可见,合作的结果是生成性的,可能会取得如意效果,也可能因多种因素干扰而达不到预期。

四、合作收获:互惠的效益

⒈同伴互助中成长自我

合作意味着积极的相互依存与彼此的利益互惠,具有双向性。参与合作的老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智的启迪与情感的愉悦。如,中小学教师经常会遭遇材料庞杂、茫

无头绪的困扰,不能有效地提炼材料,并最终影响了研究质量。每当环山小学金小敏老师跟我们聊起此事,颇有同感。如何理清研究思路,增进教育本质思考,提升材料、提炼技能?于是,大家通过头脑风暴尽量罗列研究材料提炼中的各种不当现象,从中筛选出“依样画瓢、浅尝辄止、以偏概全、一团乱麻、落入俗套”等五个普遍性问题进行探究。大家分别去搜集整理每一种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集中逐一解剖、找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矫正的对应策略。在此基础上整理成的《课题研究材料提炼中几种不当现象分析》文稿,先后投了几家杂志都无果。我们分析认为,成果原创性较强,应继续修改投稿。文章最终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12 年第10 期上,标题被改为《教学研究材料提炼的偏与正》。几个月以后金小敏来电话很兴奋,说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这是她的文章第一次被转载,自然是个莫大的鼓舞,目前又在进行第二个项目合作。事实上,参与合作所生成的论文已有十多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合作过的老师很乐意与我们再度携手, 有些慕名的老师希望能有机会合作,这也表明了我们的合作精神和指导水平。在合作研究中,每个合作者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学会了自我反思,能够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尽量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者。如,临海小学徐向阳老师在两次合作研究过程中,发表了《中小学教育案例的结构与成型》[教学与管理2012⑵]、《从〈自相矛盾〉的教学看课例研究的方式》[浙江教育科学2012⑹]两篇成果论文,她现在感觉引领学校教师做案例或课例研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实际上,总课题组就是一个合作团队,我们两个是其中的核心。我们经常就合作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反复磋商,也会求助于承担子课题的老师,或让他们相互搭把手。在引领十多个子课题研究、收获丰硕果实的同时,我们自身指导能力也得到提升,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如《中小学教师大小课题研究的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11⑻]、《校本课题群的形成与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⑿]、《区域教育科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12⑼]。

⒉集思广益中炼就成果

基于集思广益的群体性合作研究,在行动过程中需要合作各方的心理相融、持续沟通与反馈,以保证信息畅通与合作的有效性。我们定期开展合作群体的交流活动,通过对话、深度会谈、相互示范指导等方式,交流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寻找解决策略、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这为合作研究炼就成果奠定了基础。平常,我们与各子课题之间以电话、邮件联系为主,各子课题之间的成果分享、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大多由我们中转。因考虑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除了定期聚会,各子课题横向联系少。若能拓展合作的生成与发展的平台,如在网络上建立共享协作空间和个人空间,开辟新的对话渠道,就能更有效地实现合作研究在资源上的互通共享,以便合作各方快速地吸收对方的资讯“养分”,以实现优势互补。《教师课题研究精细化指导探索》课题,从“研究自我、学以致用”出发,经过几年十多人的协作探讨,把现有的教育科研理论对照于中小学教师研究实践,重视个人的反思与行为跟进,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积淀,有效降低了教育科研理论的“重心”,获得了许多原创性的成果,至今累计发表近三十篇论文;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科研实践与指导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好懂管用、有实效”,明显减少了教师研究“认识上茫然、实践上盲目”的现象;可贵的是,切实提升了研究者的专业水平,使得指导更贴近一线中小学教师,建立了自我成长、同伴促进和专业引领相互交融的管理机制。2012 年12月, 该课题成果获得浙江省2011 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事实上,一线教师在科研实践中还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困惑需要解决。基于此,我们申报的《从草根实践中提炼科研智慧的行动研究》被为浙江省2013 年度教科规划重点课题,把研究范围拓展到“教师泛化研究”的规律探索,并已向本区域内各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公开征集子课题,进行下一轮的合作研究,以求在推进研究过程中深化合作,在合作中求得更大的发展与跨越。

第9周工作简报

第9周工作计划

实习第9周

第9周安排

第9周升旗仪式演讲稿

第9周德育工作重点

三年级第9周总结

第9周教案(DOC)

第9周工作计划(版)

教导处工作简报第9周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第9周通知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第9周通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