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资本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读书笔记

最近,由于开设了《资本论》课程,在老师的细心讲解和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资本论》这部鸿著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些认识。在这里我主要谈谈我对其第一卷第一篇共三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讲商品,主要谈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其交换价值等;第二章讲交换过程,主要谈到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等价物;第三章讲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谈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货币功能。这里我对其中的一些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这些内容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一章中,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开始分析的商品的性质?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人认为是简单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的统一。我认为是简单商品,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来进行分析的。第一,从内容上看,这里所分析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不包括劳动力商品,不包括剩余价值,不体现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般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是抽象掉资本主义特殊规定性的简单商品。第二,从研究对象看,《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这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细胞形式”来开始进行分析的,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也就是抽象掉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第三,从研究的逻辑体系看,在这一章中,首先研究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及价值的质和量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问题;然而再研究价值形式,如何由简单的价值形式历史地发展为货币形式,简述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最后再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物和物的关系如何掩盖着人和人的关系。这些内容,都是在由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形成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前,是高度抽象的细胞形式的简单商品。这种简单商品的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以前适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以后还适用,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是完全适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劳动生产力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理解?从二者的相互关系看,基本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中所说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里的“商品价值量”,指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力”指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力。这就是说,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与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例变化,即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果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分摊在更多的单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成反比例变化;即某一生产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小。反这,亦然。这种情况,揭示了某一部门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与生产该单位商品所耗费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单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另一种情况是:马克思在分析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这里的“同一劳动”,指同种社会平均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从同一部门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而是把整个部门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时间的继起性来观察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社会价值量的关系。它是不受劳动生产力变化影响的。马克思的这种提法,阐明了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与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的商品社会价值总量无关的原理。这就是说,不论劳动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又一种情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分析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时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里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指相对于同种必要劳动而言的个别企业“特别高的劳动”。在这里,是考察同一部门内部,劳动生产各不相同的企业之间的个别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在社会劳动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与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在同一部门内部,由于个别企业的劳动具有高于同种社会平均劳动的复杂程度,表现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因而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创造出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的价值。这情况,实际上是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具体运用。上述三种情况,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化。第一种情况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第二种情况说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会影响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第三种情况说明,在同一生产部门,由于个别企业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创造出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更多的价值,因而这个企业的资本家能够得到超额剩余价值。最后我们要认识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是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未作详细分析。斯密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向前发展,但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使古典经济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懂得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无法回答木匠的劳动和铁匠的劳动不同,为何能进行比较的问题;由于不懂得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错误地把创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结果处于自相矛盾的混乱状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价值这种形式,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固的科学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的发现,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就无法理解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发现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理解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无法理解具体劳动为何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并带来增殖额,也就不可能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无法计算剩余价值率,无法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析,也就无法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等,也都失去其科学基础。可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理解,都与劳动二重性有密切联系。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的书的最好的地方是:在第一章就着重指出了按不同情况表现为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劳动二重性(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在《资本论》中他又指出: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可见,这个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第二章,马克思谈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同时产生”的论断,阐述了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产生,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决定了交换过程通过交换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彼此让渡自己的商品,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以实现。另外,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推动货币产生。如甲商品拥有者想同乙交换商品,而乙却想同丙交换商品,这就产生了矛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起初没有固定的商品作为交换手段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和银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形成了货币。最后,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价值,可分割,便于发挥货币职能,因而金银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 在第三章中,首先要注意货币职能的产生与商品流通的发展关系及货币的职能反映货币的本质的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货币的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职能的产生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的职能也在逐渐扩大和发展。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从货币出现以后就有的;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才产生的;至于世界货币,则是世界范围内出现商品流通、对外贸易产生以后的事。所以,货币职能的发展反映着流通的不同历史阶段。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的产生,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解决了交换的困难,促进了交换的发展,货币的这种媒介作用,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货币的职能,必然要研究商品的流通;也只有通过对商品流通的研究,才能正确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的职能根源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而货币的本质又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之中。货币职能的发展过程,就是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发展过程。货币的各种职能从不同角度体现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价值尺度职能体现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表现材料的要求,而流通手段职能体现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代表充当交换媒介的要求。只有这两种职能的统一,货币才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贮藏手段职能是一般等价物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代表的表现,支付手段的职能体现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合适的化身”的要求,而世界货币则是一般等价物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要求。所以,货币的各种职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表现,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后比较重要的是马克思提示货币流通规律的方法,商品不断地投入流通又不断地退出流通领域,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不断地留在流通领域里,不断地在那里流动。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呢?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时,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首先是由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商品价格总额是由流通的商品量和这些商品的价格决定的,而商品价格是由货币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其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又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时,对货币流通规律进一步作了更充分、更完整的表述。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采用现金交易或赊账交易方式。现金交易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执行职能,赊账交易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决定于货币的这两种职能相互交替地发生作用的情况。马克思说:“现在我们考察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其中“最后减去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一句,可以把“减”理解为“除”的意思。用公式表示就是:马克思指出,上述的货币流通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就是说,凡是存在商品流通的地方,这一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因为只要存在商品流通的地方,货币的职能都相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也是一样的,因而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变动规律也是一样的。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